[摘要] 目的 總結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手術治療經驗。方法 先行壓痛點封閉結合理療,經過保守治療3個月無好轉手術。結果 術后證實筋膜脂肪疝8例,脂肪瘤3例,筋膜增厚卡壓臀上神經4例,術后疼痛即消失,隨訪1~5年癥狀無復發。優良率100%。結論 本病主要靠癥狀、體征診斷,髂嵴下方的壓痛點或痛性結節;利多卡因封閉試驗是確診的重要依據。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應手術治療,效果理想。
[關鍵詞] 臀上皮神經;卡壓;疝;手術
[中圖分類號] R6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160-01
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是由于臀上皮神經在穿過髂嵴部位受到卡壓所產生的腰臀部彌散性疼痛和感覺異常,向臀下方及腘窩放射為特征的一種疾病[1]。臨床表現易與臀部肌肉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小關節綜合征,大腿肌肉拉傷及肌筋膜炎等疾病相混淆。主要靠癥狀、體征確立診斷。根據病因病情采取手術可取得很好療效,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3年1月~2009年10月,手術治療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15例。其中男7例,女8例;年齡21~65歲,平均45歲。均為單側發病,左側12例,右側3例。表現腰臀部持續疼痛,區域模糊,向大腿后側放散,但不過膝關節,直腿抬高5例陽性,加強實驗陰性,膝及跟腱反射正常,在髂嵴中點及其下方有固定壓痛點,tinel’s征陽性,有11例可觸及條索樣包塊,彩超證實脂肪組織,4例壓痛點區筋膜明顯增厚,CT檢查有5例合并腰椎間盤膨出。術前均先行壓痛點封閉。采用利多卡因、得寶松,按常規劑量,可反復局部封閉,最多4次,待3~4d后局部理療。同時口服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經過保守治療3個月無好轉,手術治療。
1.2治療方法
病人取俯臥位,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在壓痛點處先用一根9號注射針頭刺入壓痛點做標記。壓痛點在后正中線外側8cm及髂嵴下2.5cm以上的范圍內。以針頭為中心做2~5cm的橫行或小弧形切口,在骶棘肌的外緣與髂嵴的交點或其稍內側找到臀上皮神經,在出肌筋膜點可見脂肪疝或脂肪瘤蒂部連到胸背筋膜的疝孔處,在疝孔內可見到神經穿出。臀上皮神經受卡壓移位變形,增粗水腫,術中切除脂肪疝囊或脂肪瘤,擴大疝孔或松解卡壓神經的筋膜。
2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
優:疼痛完全緩解;良:疼痛基本緩解;可:疼痛部分緩解;差:疼痛無緩解。
2.2治療結果
筋膜脂肪疝8例,脂肪瘤3例,筋膜增厚卡壓臀上神經4例。15例術后疼痛即消失,隨訪1~5年癥狀無復發。優14例,占93.3%;良1例,占6.7%;優良率100%。
3討論
臀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發生是與臀上皮神經的解剖學密不可分的。臀上皮神經是單純感覺神經,起源于腰1~3后外側支,從椎間孔發出后穿骨纖維孔,沿肋骨或橫突的背面和上面走行,然后由里向外走行在骶棘肌內,走出骶棘肌后穿過深筋膜行于皮下淺筋膜層,最后跨越髂嵴進入臀部。臀上皮神經在進入臀部時被堅強的由骶棘肌與腰背筋膜在髂嵴上緣附著處形成的扁圓形骨纖維管固定,神經由此隧道通過,這種解剖特點使臀上皮神經在受到牽拉或此管變形、縮窄即能卡壓[2]。
馮天有[3]報道腰部急性軟組織損傷中約有40%~60%的病人是臀上皮神經在走行中離位(中醫稱之為\"筋出槽\")所造成的。大部分患者經過推拿、按摩及封閉治療后好轉,但合并神經嵌頓后非手術方法很難徹底解決,本組手術中均能看到臀上皮神經在穿出筋膜層處受到疝囊或增厚筋膜卡壓。髂筋膜脂肪疝原因多為腰部活動頻繁,幅度較大,肌肉筋膜受到的牽拉力也較大,很容易撕裂損傷,加上肥胖者皮下脂肪組織豐富,在人體負重彎腰轉身時。皮下脂肪從筋膜神經孔及裂孔處擠出筋膜而成異物,使周圍組織發炎,經過人體的自我修復、增生、結疤而纖維化,持續地擠壓神經、血管導致頑固性腰腿痛。對明確診斷后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手術治療可取得非常滿意的療效。
本病與腰間盤突出的主訴有相似之處,加上有時伴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更加容易誤診,仔細檢查發現髂嵴下方的壓痛點或痛性結節,并且利多卡因封閉試驗有效是確立本病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朱玉奎. 四肢疼痛治療學[M].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171-173.
[2] 郭世紱. 臨床骨科解剖學[M]. 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94 -695.
[3] 馮天有. 臀上皮神經損傷所致的腰痛[J]. 新醫藥學雜志,1975,(10):22.
(收稿日期:20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