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觀察心理治療后腦梗死偏癱并發抑郁癥狀患者的情緒障礙程度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變化。方法 120例腦梗死偏癱并發抑郁癥狀的患者隨機分為心理治療組和對照組,觀察60d。觀察指標采用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和BKI和HRSD量表。結果 心理治療組患者情緒改善程度和神經功能缺損分值的減少和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意義。結論 對腦梗死偏癱并發抑郁癥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抑郁癥狀;心理治療
[中圖分類號] R749.1+3;R749.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40-02
Investigation o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60 Cases of Cerebral Hemiplegia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ZHANG Liu#ZHU Xia*
Aerospace Medicine Department of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mood disturbance degree and harmful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 after psychological therapy in cerebral hemiplegia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Methods 120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ed for 60 days. The observation indexes were scoring criteria of harmful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BKI and HRSD. Results Treatment group’s mood disturbance degree and harmful degree of nervous function was suprerior to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therapy is of remarkable clinical value in treating cerebral hemiplegia complicated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Key words] Cerebral hemiplegia;Depressive symptoms;Psychological therapy
腦梗死是缺血性腦血管意外性疾病,屬于缺血性腦中風,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及并發癥多的特點。常見的腦梗死癥型包括:血栓性腦梗死、栓塞性腦梗死、腔隙腦梗死及多發性腦梗死等。該病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生活質量,造成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我們對偏癱病人采取心理治療和康復訓練的方法,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5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120例腦梗死引起偏癱病人,男75例,女45例;年齡37~73歲;經頭顱CT檢查診斷腦梗死;入院時間平均60d,首次發病均有一側肢體癱瘓。將兩組病人隨機分為心理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60例,兩組年齡、入院時日常生活能力及既往史評測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有可比性。
1.1.1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栓塞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第2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3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全部經CT或MR確診。
1.1.2納入標準(1)符合腦血栓形成或腦栓塞或腔隙性梗死且并發抑郁癥狀的患者;(2)年齡在80歲以下者。
1.1.3抑郁診斷標準參照Munt sinai醫學中心提出的多模式診斷標準。
1.1.4排除標準(1)完全性失語或感覺性失語或有明顯智力障礙的患者;(2)患有嚴重心、肺、肝、腎疾病與骨關節疾病者。
1.2治療方法
1.2.1心理治療組在常規康復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者抑郁的程度和具體情況進行以下心理治療。(1)首先應創造舒適寬松的治療環境,心理治療師通過語言交談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應用有關心理學和醫學知識指導和幫助患者克服糾正不良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情緒障礙,認識偏見和適應問題。給予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戰勝心理障礙[1]。(2)根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心理疏導、情感關懷等。對于抑郁癥狀嚴重,極度悲觀失望,有自殺企圖或行為者,進行緊急處理,弄清患者情緒障礙的原因,采用辯論方法使患者學會合理的思維方式,放棄不合理的信念。通過改變患者的認知來達到消除或減輕癥狀。同時通知主管醫生、值班人員、家屬及陪護人員密切觀察患者動向,防止意外事件發生,必要時輔以抗抑郁藥治療。(3)對于心理障礙較輕、有能力自己解決本身問題的患者,提供一個會談的場地或氣氛,幫助患者自己找到某種答案或自己解決問題。(4)通過舉辦講座、討論會等形式,向患者耐心解釋中風的原因、病程、性質及預后等,說明康復治療的目的和意義。指導、安排治病階段的時間和生活,減少因交流不善而引起的矛盾和心理壓力。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給患者以精神支持。(5)定期將心理障礙較輕的患者集中,引導、啟發患者進行交流,包括病情、進展、心情、家庭等情況,促進各成員對自己的問題有所領悟和自我認識,從而解決心理沖突,疏解郁結情緒,矯正不良行為。(6)適時適當地對患者進行獎勵,進一步提高其接受康復治療和護理的積極性。(7)音樂治療方法:通過聆聽、欣賞樂曲,引發人體心理、生理狀態改變,產生興奮或抑制的情緒反應,從而達到治療作用。(8)出院指導:介紹出院后的注意事項,飲食結構和具體的康復鍛煉方法。
1.2.2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和康復治療
以上兩組均以60d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統一評定療效。
1.3療效觀察
1.3.1觀察方法每一病例在入院時和治療后60d各進行一次抑郁癥狀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1.3.2療效評定標準 (1)參照Munt Sinai醫學中心提出的BDI、HRSD量表;(2)采用全國第四屆腦血管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包,數據采用(χ±s)表示。抑郁量表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采用u檢驗。
2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變化情況
見表2。
心理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經住院治療后均有恢復(P<0.01)。采取心理治療后,心理治療組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0.22±3.62),對照組減少(3.54±2.65),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表明心理治療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恢復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
2.2心理治療對腦梗死偏癱并發抑郁癥狀患者抑郁程度的影響
見表3、表4。
心理治療組和對照組的抑郁程度改善結果比較,經u檢驗,差異有顯著性(P<0.01),表明在抑郁改善方面,心理治療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和情緒狀況均有顯著改善。這與系統的治療措施得當、病情好轉有關。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而言,治療組在改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結果比較差異具顯著性。
3討論
腦梗死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特點,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抑郁癥狀是腦梗死后常見的精神癥狀。有文獻報道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發生率為25%~60%[2],可見腦卒中患者抑郁發生率相當高。大部分患者對治療和護理被動接受或拒絕配合,嚴重影響了治療和護理效果;由于情緒低落,與家屬溝通亦有障礙,容易產生誤解、爭執或關系僵化,進一步影響自身的生活質量。過去評定腦卒中抑郁主要應用DSM-Ⅲ-R中的方法或其他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在下述幾個方面顯得不完全合適:DSM-Ⅲ-R主要用于精神病,而PSD屬于器質性神經系統疾病的精神性反應,兩者在質上不完全相同;DSM-Ⅲ-R中多由患者自評,而腦卒中患者多合并認知障礙,單靠自評由于缺陷而欠精準,宜加入由他人進行的評定;在一些評定方法中,評定結果是兩分法的,即要不就屬于抑郁,要么就不是,這對抑郁程度缺乏細分的標準。因此,1990年紐約Mnut Sinai醫學中心的Hibbard、Cordon等在1993年出版的中風康復進展中提出非DSM-Ⅲ-R的評定方法,從而克服了上述的不足,從Beck抑郁調查表中選出內心癥狀11項和從Hamilton抑郁評定表中選出內心癥狀9項作為主要評定內容,由患者本人自我評定和醫生、護士或家人評定,所選方式和項目更切合腦卒中患者情況,其信度效度均滿足要求,敏感性提高,特異性加強[3]。
本研究采用量化觀察和療效標準以及明確、具體的心理治療方法對60例腦梗死偏癱并發抑郁癥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顯著效果。腦梗死偏癱后的抑郁癥狀以悲觀情緒反應為特征。因患者殘疾前人格特點、殘疾損傷情況、周圍社會環境的不同,再加上對殘疾認識的差異,可有輕重不同的抑郁情緒。我們通過具體分析病情,對有較重抑郁癥狀、中度抑郁癥狀、抑郁逐步減輕開始適應的患者分別施予相應的心理治療方法,體現了個體化的護理原則。本研究顯示,心理治療對于腦梗死偏癱并發抑郁癥狀的患者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不僅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抑郁情緒,提高了接受康復治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治療和護理效果的進一步提高,還減輕了殘疾程度、提高了生活質量、改善了家庭關系,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同時也為腦梗死偏癱的康復護理注入了新的內涵,拓展了康復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文源,季建林. 綜合醫院精神衛生[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289-309.
[2] 吳祖舜,高俊風. 急生腦卒中后抑郁癥(附299例報告)[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6,6(4):220-222.
[3] 繆鴻石,朱鏞連. 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 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80-81.
(收稿日期: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