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超聲診斷及臨床分析。方法 通過對26例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超聲診斷,結合臨床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結果 26例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聲像圖表現為低回聲腫塊,無包膜,邊界不規則,部分呈無回聲。彩色多普勒:包塊內部及周邊血流信號不豐富,或呈星點狀血流信號。結論 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是一種醫源性子宮內膜異位癥。降低剖宮產率是減少該病發生的根本因素。規范剖宮產手術,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特征,提高剖宮產手術質量,避免切口種植發生,是預防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的關鍵。
[關鍵詞] 子宮內膜異位癥;腹壁切口;種植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71-02
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于婦科常見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為5%~15%。好發于子宮肌層、卵巢、子宮直腸凹、盆腔腹膜等。由于近年來剖宮產率的逐年增高,術后并發癥也越來越高。足月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率為0.03%~0.4%[1]。中孕期剖宮取胎術后發生率為1.08%。病灶發生于腹壁切口皮下組織,很少突破皮膚表面,卻可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內,較少侵入腹膜或侵入腹腔。成為遠期并發癥之一,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和質量,病情重者往往需要再次手術切除病灶治療?,F將我院2003~2009年超聲診斷病例進行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自2003~2009年,在我院經門診及住院超聲診斷的剖宮產術后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患者26例,年齡25~35歲,平均30歲。均為橫切口第一次剖宮產。發病時間為術后6個月~5年。術前無子宮內膜異位病史。對符合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并具有臨床表現、病史、癥狀及體征者結合超聲圖像進行篩查并記錄總結。
1.2儀器及方法
采用Philips非凡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5~12MHz,二維超聲觀察并記錄包塊位置大小、形態、邊緣、內部回聲。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血流分布情況。
2結果
26例患者超聲檢查:腹壁切口處均探及低回聲腫塊,距體表約7~20mm。位于皮下脂肪層內者10例,深度多小于15mm,位于腹壁肌層者16例,深度多在15~20mm。腫塊大小在8~40mm不等,其中小于10mm者5例、10~15mm者8例、15~20mm者10例、20~30mm者2例、30~40mm者1例。無包膜,邊界不規則或欠規則[2],呈樹枝狀或蟹足狀(圖1),部分呈無回聲。CDFI:包塊內部及周邊血流信號不豐富,或見呈星點狀及線狀血流信號[3]。其中1例于包塊周邊探及一條點狀血流信號。CDFI:PFV 23.8cm/s,DFV 8.45cm/s,S/D 2.82,RI 0.64(圖2)。
我院根據聲像圖特點、病變范圍大小、癥狀體征等,尤其是病變范圍較大者予以手術切除。其中3例患者病灶經手術切除,有2例術后2年,1例術后1年均未見復發。26例患者均經門診和住院治療被證實。
3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不但是好發于育齡期婦女的一種具有惡性生物學行為的良性疾病,而且還具有惡變的同樣能力??砂l生于全身各個器官,常發生于盆腔臟器,病因有不少學說,如經血逆流、內膜種植、體腔上皮化生、胎生上皮由來、播撒、基因傳播、個人遺傳、免疫狀況、疾病、生活及營養條件的不同,激素的作用等學說。發生機制尚不清楚。而剖宮產腹壁切口處子宮內膜異位顯然與剖宮產手術密切相關,多由于術者切口保護不嚴將子宮內膜帶到腹壁切口處而發生。其臨床表現為:①癥狀:腹壁切口處疼痛,經期增大加重,經后3~7d疼痛緩解,呈規律性和周期性。②體征:可在切口處皮下觸及單發或多發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腫塊,經期明顯,質硬,活動度差,直徑約8~40mm不等,有觸痛,程度不一。
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是一種醫源性子宮內膜異位癥。隨著剖宮產術的廣泛應用,手術的技術性及熟練性得到提高。但是,婦產科醫生普遍認為剖宮產術為較小的手術,手術簡單易操作,一般醫生均可勝任剖宮產術,從思想上麻痹大意,手術時間越來越短,步驟越來越簡,無疑增加了手術的部分并發癥。多數醫院手術前實行一次性布單,應用膠貼保護皮膚,而切開腹壁后不再保護切口。切開子宮下段吸羊水同時只求快速娩出胎兒,常規進行宮腔擦拭和大量沖洗。多數手術醫生注意到進入宮腔的敷料做到一次性使用,但縫合子宮的針及可吸收線、器械、手套重復使用均可將內膜帶到切口處,而腹壁切口的新鮮創面又給內膜種植提供了良好的場所,造成內膜種植,形成內膜異位。剖宮產術時避免和減少子宮內膜組織遺留在腹壁切口上是預防和減少這種醫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在胎兒、胎盤、胎膜娩出后,清理宮腔時應用紗布保護腹壁切口,縫合子宮切口避免縫針穿過內膜層,縫合子宮肌層的縫針不應再縫合腹壁切口。腹壁縫合前應用生理鹽水清洗腹壁切口。對縫合子宮前用紗布擦拭宮腔操作的必要性有待重新認識。因為,這樣可能產生更多的子宮內膜及基質成分,使蛻膜和子宮內膜基質層有更多的機會黏附在腹壁切口上而導致異位種植。
為防止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應主張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是減少該病發生的根本因素。規范剖宮產手術技術,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特征,提高剖宮產手術質量,避免切口種植發生,是預防剖宮產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的關鍵。聲像圖可以判斷病變范圍,指導臨床醫師決定手術切除的范圍,尤其對于復發和病變范圍較大的病灶。
[參考文獻]
[1] 王敏,成麗. 特殊部位子宮內膜異位的處理[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9):643.
[2] 王秋萍,石俊. 超聲診斷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例[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5,21(12):883.
[3] 盧金生,任美杰,宋承田,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腹直肌鞘內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9,25(1):79-81.
(收稿日期:200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