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血漿腦鈉素(BNP)濃度對心血管病人臨床診斷的意義。方法 選取2007年7月~2008年7月我科90例入院患者,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測定腦鈉素(BNP)濃度,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的腦鈉素的濃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患者心衰級別越高,BNP濃度越大。結論 BNP水平對于心衰患者的診斷、評估心衰程度以及對無癥狀心衰的診斷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 腦鈉素;心血管;診斷;效果
[中圖分類號] R541.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134-02
近年來,對于各種心血管疾病中的腦鈉素的分泌變化的研究越來越多。腦鈉素(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利鈉多肽系統中的一種,它是1988年由日本的Sudoh等首先從豬腦內分離純化出的[1]。BNP在臨床上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以及疾病的預后的判斷等具有重要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07年7月~2008年7月入住我院的患者共90例。分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45例,均為心衰患者,且均符合中華心血管病分會推薦的心力衰竭標準。本組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47~82歲,平均65.7歲。按照美國NYHA中對心功能的分級標準進行劃分:Ⅱ級19例,Ⅲ級14例,Ⅳ級12例。病因主要有:擴張型心肌病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3例,冠心病22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對照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年齡42~78歲,平均66.5歲,根據心臟X線、心電圖診斷和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檢查,確認無器質性心臟病。兩組的性別和年齡構成差異具有可比性,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選對象均排除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嚴重肝腎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腫瘤。
1.2方法
采用化學發光法,操作嚴格按照儀器和試劑盒的操作規程來進行。該法的實驗室的參考數據范圍為(0.5~30)pg/mL。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χ±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實驗結果顯示,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腦鈉素的平均濃度(308±16)pg/mL要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9±25)pg/mL,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t=3.4173,P<0.01)從結果可以看出,患者心衰的程度越重,則血漿中腦鈉素的濃度就越高。
3討論
據調查,在45歲以上的人群中,男性中每1000人中就有7.2例患有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女性是每1000人中有4.7例,因此心力衰竭相當常見。心力衰竭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很短,女性為3.2年,而男性僅為1.7年[2]。該類患者的診斷依據為體征、病史、超聲心動圖、心臟X線檢查等這些都不能作出明確的診斷,因此,如何尋找一種特異、客觀、敏感地反映該類患者嚴重程度的指標具有很重要的臨床價值。
3.1快速診斷心力衰竭
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表明BNP在血漿中濃度對于充血性心力衰竭診斷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3]。Dao等在對250例呼吸困難的急癥患者測定血漿中的BNP濃度,結果證實了10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BNP濃度要明顯的高于162例非心衰患者,可以將BNP的濃度為80pg/mL作為分界值來區分充血性心衰和非充血性心衰,這比現有運用的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來診斷充血性心衰更有效果,更精確。
3.2評估心力衰竭程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中BNP水平顯著增高,而且BNP濃度的增高程度和心衰的嚴重程度具有很大的相關性,在臨床上常見患者因為呼吸困難來院就診。在本組實驗中,觀察組45例均是心力衰竭患者,運用化學發光法對本組90例進行血漿BNP濃度的測定。
3.3BNP與無癥狀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臨床的研究表明,當心力衰竭患者一旦出現臨床癥狀時,病情就已經很嚴重了,而且預后效果很差。所以對于無癥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診斷尤其重要。對于無癥狀性的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國內的學者采用的是當發現血漿中BNP>75pg/mL時,診斷的敏感性為90%,這就提示了BNP的濃度是診斷無癥狀性心力衰竭的一個較好的指標。Su.zuki等對293名無明顯癥狀的患者測定血液中腦鈉素的濃度水平,篩選出其中超出正常范圍的41名患者,然后再利用超聲心動圖對41名患者測定反映收縮及舒張功能的指標,結果表明BNP的濃度與它們顯著相關,所以可以認為BNP濃度的升高能夠反映輕度左室功能障礙患者的舒張及收縮功能,這對于診斷無癥狀性心力衰竭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 張孟浪. 腦利鈉肽與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 現代醫藥衛生,2006, 22(12):1882.
[2] 王靜,苑杰拍,曾強,等. NT-pro BNP在心血管疾病診治中的應用[J]. 山東醫藥,2007,47(1):846-847.
[3] 陳翠芬. 腦鈉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2009, 6(7):54-55.
(收稿日期: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