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兩種陰腹式子宮全切術的療效。方法 選擇在我院婦產科住院的非脫垂子宮肌瘤患者,其中行陰式子宮全切術40例病例為實驗組,行常規腹式子宮全切術40例病例為對照組,對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發病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天數等方面進行比較。結果 陰式組的手術時間、 術后發病率、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天數明顯少于腹式組,差異有顯著性(P<0.01),但陰式組的術中出血量和腹式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結論 非脫垂子宮行陰式全切術優于行腹式全切術。
[關鍵詞] 子宮腫瘤;子宮切除術;手術術式
[中圖分類號] R71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0)06-145-02
子宮肌瘤多發生于生育年齡,35歲以上婦女發病率為20%。手術仍是常用的治療手段,據報道,90%的子宮切除是良性病變,其中最常見的是子宮平滑肌瘤。術式的選擇必須遵循個體化原則,根據子宮肌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齡、有無生育要求來決定最佳的術式。不僅要消除當前疾病,還要盡量減少手術影響患者以后的健康,保證患者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子宮切除術是婦科的基本手術,傳統的手術多經腹完成(TAH)。近年來非脫垂陰式子宮全切術(TVH)因符合微創手術觀念得到了較快發展,呈現出取代部分經典腹式子宮全切術的趨勢,現就我院開展的兩種術式作一比較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0月~2008年3月我科篩查的、年齡45~50歲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均已婚育,子宮活動度好,體積小于孕12周大小,分別經兩種途徑手術,按術式分為TVH組40例,TAH組40例,兩種病例選擇差異無顯著性,兩組手術均由同一術者完成。術前常規檢查及準備,排除子宮惡性病變及手術禁忌證。
1.2方法
1.2.1TVH組我院在按柳曉春等[1]闡述的方法進行一些改進,采用硬腰聯合阻滯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暴露宮頸,注射水墊,沿陰道穹窿環切陰道壁,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和子宮直腸間隙,切斷骶韌帶、主韌帶,打開子宮前后反折腹膜,結扎子宮兩側動、靜脈,注意沿宮體鉗夾、縫扎闊韌帶及宮旁組織,牽引一側附件,切斷一側卵巢固有韌帶、輸卵管及圓韌帶,牽出子宮,直視下處理另一側圓韌帶及附件。對于子宮體積較大者,可行子宮肌瘤剔除、對半切開或挖核縮小子宮體積后再處理圓韌帶及附件。探查附件,必要時作附件切除或卵巢腫瘤剝出,0號可吸收線連續一層縫合前后盆腔腹膜及陰道壁黏膜。
1.2.2TAH組[2]采用腰硬聯合阻滯麻醉,患者仰臥位,腹壁切開,探查盆腔,提拉子宮,處理圓韌帶及附件。剪開膀胱腹膜反折,推開膀胱。分離及剪開闊韌帶前后葉,結扎子宮動靜脈,處理子宮骶主韌帶,切開陰道前壁,切除子宮。縫合陰道斷端,縫合腹膜腹壁。
1.3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見表1。
3討論
經腹子宮全切術適應證廣泛,不受子宮大小、盆腔粘連及腫瘤性質等限制,安全性大,但缺點是腹部創傷大,腹壁有瘢痕,對腸管干擾大,手術疼痛明顯、恢復慢,因此不少患者不愿意接受。在微創手術迅速發展的今天,選擇手術安全性高、創傷小、恢復快的術式,是患者的期望,也是醫師的追求。陰式子宮切除術利用陰道這一天然孔穴施術,與腹式子宮全切術相比,無腹部瘢痕,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3]。但陰道式全子宮除切術,有陰道縮短、干澀、盆底松弛等缺點。對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發病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平均住院天數等方面進行比較,結果陰式組的手術時間、術后鎮痛、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天數明顯少于腹式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但陰式組的術中出血量和腹式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意義。
綜上所述,脫垂子宮行陰式全切術優于行腹式全切術.但每一種術式的選擇應根據術者的手法技巧和病人的具體情況經過綜合評估后才能做出最佳選擇。我們認為陰式子宮切除術比較適于:①子宮小于孕12周大小為宜;②術前檢查子宮活動好,估計無粘連;③附件無疾患;④無惡性生殖道腫瘤;⑤有經陰道足月分娩史等。
在目前,我國大部分基層醫院不具備腹腔鏡下施術條件,陰式子宮切除術發展前景廣闊,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柳曉春,郭曉玲,謝慶煌. 新式非脫垂子宮經陰道切除術[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0,35(3):186-187.
[2] Cosson M, Querleu D, Subul D, et al. The features of vaginal hysterectomy[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1996,64(1):95- 99.
[3] 夏恩蘭. 子宮切除手術的選擇[J].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10):716 -717.
(收稿日期: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