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術界在反思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強調文化因素的作用,試圖以此解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奇跡”和“欠發達”現象。然而區域文化作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內容,內容龐雜且可操作性較差,經濟效應模糊且作用機制隱蔽,很難對其進行深入具體分析。文章認為優性的區域經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機理可以通過資源優化整合效應表現出其對區域企業成長的作用力。特別提及的是,細分區域經濟文化的目的就是欲使區域經濟文化更為具體清晰化。
[關鍵詞]區域經濟文化;資源優化整合效應;企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2-0059-06
一、引 言
新古典經濟學通常認為,企業的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勞動和企業家才能,他們之間總能夠理想地粘合在一起以達到帕累托最優,至于促進要素之間充分粘合的機制,經濟學家們往往看作基本假定而忽略考慮。然而,我們也充分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地理環境、交通條件、資源稟賦等都差不多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水平并不一樣,有的甚至差距懸殊,其原因恐怕很難僅用經濟因素來解釋。因此學術界在反思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強調文化因素的作用,并試圖以此解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奇跡”和“欠發達”現象。波特(Michael E. Porter)甚至斷言: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1]。不過,區域文化作為區域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內容,內容龐雜且可操作性較差,經濟效應模糊且作用機制隱蔽,很難對其進行深入具體分析。本文試圖剖析區域優性文化的內涵,揭示區域優性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作用機理,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讓企業“快生”、“長大”、“做強”的戰略對策。特別提及的是,細分區域經濟文化的目的就是欲使區域經濟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清晰化,盡管可能不甚完善,但作者意在拋磚引玉。
二、區域經濟文化的內涵與作用機制
(一)區域經濟文化的內涵
從廣義來講,文化可以被定義為共享的價值和一套規則系統,以及共同體內在社會交往方面的各種更具體的要素[2]。文化構成了社會資本中的一個重要基礎:即它對于如何有效地轉化勞動與資本這些物質資源以服務于人類的需求和欲望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文化資本”或“社會資本”。邁克爾#8226;波特認為:“經濟文化,是指那些對個人、單位及其他機構的經濟活動有影響的信念、態度和價值觀” [3]。陳佛松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為,區域經濟文化是一種優性文化,它強調獨立性,反對依附性,重視現實、弘揚創造性和奮斗精神,反對墨守成規和不求進取性等區域性價值觀念[4]。至于區域文化價值體系所包涵的具體內容,國外學者在該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Hofstede的文化模型將價值體系分為權利的距離(power distance)、對不確定的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和剛毅(masculinity)4個維度[5];Schwartz的文化模型將社會文化價值體系分為協作(harmony)、團結(embeddedness)、統治(Mastery)、情感自治(affective autonomy)、理智自治(intellectual autonomy)、平等(egalitarianism)6個維度,然后他們借助這兩個分類模型進行了具體量化的平均積分分析[6]。本文遵循Hofstede和Schwartz的分析范式,根據區域經濟文化的內容與性質,將區域經濟文化細分為微觀層面的創業精神、創新意識與流動偏好以及宏觀層面的合作意識、開放思維與信用觀念。
1.創業精神。創業是創業者將人才、項目(技術)、想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組合或重新組合,創立基業或開創既存事業的新領域、新業績,以實現其目標價值的實踐活動,它包括初次創業和二次創業等多次創業過程。創業精神是指在創業活動的過程中,一個社會(包括創業活動過程中的多個參與主體)普遍表現出來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基本態度、行為方式等與創業有關的思想理念和精神狀態。創業精神就是指企業家精神,包括三層涵義:一是指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創造精神;二是指用新方法組織生產要素和發現潛在新市場的創新精神;三是爭創第一與不怕失敗的冒險精神。創業精神是創業者們的精神動力和發動機,是創業企業誕生與發展壯大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對創業活動產生重大的潛移默化影響。
2. 創新意識。熊彼特認為,企業家是經濟的靈魂,而創新則是企業家的基本職能。所謂“創新”,就是重新組合生產要素,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這種創新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1)生產新產品;(2)開辟新市場;(3)采用新技術和新的生產方法;(4)創造和使用新材料和新能源;(5)創立新的企業組織[7]。藍德沃爾認為,創新是“一個社會性的、地域性的、嵌入的互動過程,一個不考慮其制度和文化背景就無法理解的過程”。創新的地域性,不但使進行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它賴以進行創新的地域背景一起構成了區域創新系統,而且使創新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和文化烙印[8]。
3. 流動偏好。如果資源不能在正確導向下,進行合理流動,資源配置低效率的格局就很難打破。區域文化鼓勵資源流動,促進資源優化整合,達到動態最佳配置并增進社會福利。開放性的移民文化為各種文化觀念的撞擊創造了條件;人們在競爭、遷徙中形成的實用主義思想觀念,導致了更加重視策略、看重效果的行為模式。如珠三角地區,海洋文化中冒險、開拓、自由漂流、四海為家的潛能激發著一代又一代珠三角人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開拓創業。美國硅谷和中國深圳的發展都得益于移民文化。
4. 合作意識。社會分工促使市場容量擴大,但是必須依賴于經濟主體的合作協調。合作意識能夠提高經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長期合作具有聲譽效應。合作大于競爭,共享勝過獨占。企業只有在企業團隊之間以及與股東、渠道伙伴、客戶之間均倡導平等、共贏、和諧、協同的合作文化,企業才能在分工協作中快速成長。
5. 信用觀念。信用是一種昂貴的資源,它放棄短期的機會主義收益,并在長期內小心謹慎地積累信用資本。當然給予的回報也是豐厚的:較少的檢查造成的成本節約、信任造成的交易成本下降,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由此造成的正外部收益。信用資產沉淀成本高,能產生租金。當出現有利的信用信息時,企業或個人的信譽在消費者、供應商及合作者或者同事、親戚朋友和上級之間擴散,將導致其在相關機構和個人中的社會資本上升,最終通過市場途徑直接給予獎勵,收益以乘數方式上升;相反,將導致乘數性懲罰效果。信用有兩層含義: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對他人要給予信任。不講信用、喪失信任,就失信譽。
6. 開放思維。家族文化造就了家族企業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不利于企業的成長壯大。福山認為:在家族文化盛行不衰的文化環境下,家族主義企業就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選擇,因為在家族文化中,個人的跨家族的信任關系很難建立。同時,由于家族企業的社區內斂性和強烈的利益排他性,導致生產要素流動的壁壘效應:在管理上重倫理親情,輕控制手段;在用人制度上,重德重親,輕才能。相反,在一個平等開放合作的社會中,企業的契約關系不僅穩定而且牢固,合作擴展秩序較容易形成,企業可以越做越大[9]。家族管理模式引進職業經理人,網路組織與虛擬團隊都體現開放思維這一優性文化理念。在此過程中接觸外來文化,形成博采眾長的開放心態。
(二)區域經濟文化的作用機理
區域經濟文化所內含的價值理念形成一系列調控機制,作用于整個區域的行為主體,尤其是企業主體,以此實現微觀企業發展基礎上的區域經濟繁榮(見圖1)。
1. 激勵機制。如果一個國家政府能夠科學合理地界定并保護產權,“追求成功、實現自我”的創業文化能夠激勵創業者個人開拓創新以實現自我與超越自我,去創造一個新的經濟組織或產生一項新的經濟活動。在創業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與階段后,追求更大成功的持續動力會激勵創業者們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
2. 導向機制。創業者們的成功創業史,還會激勵許多具有創業優勢資源的潛在創業者們去嘗試實踐創業活動,提升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區域文化體現在個體的實踐與成功會對整個社會的居民心理產生一種良好的示范與導向作用,引導社會閑置資源向生產性資源轉變,引導一部分配置不當的資源轉向合理配置。區域文化的導向功能還表現在輿論導向上。
3. 擴散與滲透機制。區域文化經濟效應的中介傳導和滲透放大的力量在于它緩慢的滲透性,其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區域發展主體。某個群體或某個區域的文化一經形成,就會向其他群體或其他區域輻射,影響其他區域人們的行為特征。區域文化傳遞著積極的信號和價值理念,減少了交易成本,導致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區域文化的可持續性存在與發展為整個社會減少了摩擦,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4. 規范與整合機制。區域優性文化具有指導并規范行為的功能。一個地區文化的形成對該地區的實踐能夠形成一種導向性約束。區域文化所具有的這種軟約束功能對于整合區域優質資源,塑建區域內部及區域間的良性交易環境至為重要。
5. 創造機制。埃爾伍德(Ellwood)認為,文化是學習和制造的過程。優秀區域文化的創造性不僅表現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吸取有機營養,揚棄不再適宜的文化因子,而且表現在創業實踐活動過程中所誕生出來的新的組織、新的產品、新的技術與新的管理經驗[10]。
特別地,區域經濟文化中的創業文化創造了企業家階層。傳統上關于企業家的形成有三種理論觀點:心理因素觀、人力資本積累觀和文化因素觀。心理因素觀強調了個人的天賦在企業家形成中的作用,完全忽視了后天的積累對企業家才能的重要意義;而人力資本積累觀又過于強調后天教育和培訓的重要性,忽視了個人天賦差異在企業家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我們認為,心理因素觀和人力資本積累觀在解釋單個企業家的產生時具有一定的說服力,但是在解釋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和由此而出現的民營企業簇群時,卻解釋力不足。相反,文化因素觀(尤其是創業文化)對此的解釋卻恰如其分。
創業文化在促使企業家階層生成時存在兩個作用機制:(1)自上而下型推動機制。它是指創業文化首先由政府倡導,通過一些中間政策變量傳遞到民眾終端,由民眾自覺響應并完成創業活動,產生新的組織、產品和服務并因而誕生企業家階層的生成路徑:其一,創業文化首先由政府發現潛在的盈利機會,進而大力倡導,形成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通過制訂一系列有利于民眾創業的政策作為中間變量,傳遞著支持創業的強信號;其二,民眾作為信息的受體,在政策信息的誘導下,遵循理性原則,參與創業實踐;其三,與之伴隨的是,大量服務于創業活動的社會組織的出現,幫助創業企業優化資源配置,減少交易成本。(2)自下而上型拉動機制。它是指首先由民眾發現潛在盈利機會,通過一系列資源配置而實施創業活動,同時將創業活動的信號經由多種渠道自下而上地傳遞到政府,政府在認識到該種創業活動的獲利機會后,制訂相關有利于創業活動的政策變量,自上而下地再一次傳遞到民眾終端,由民眾進行微調以完成創業活動:其一,創業文化首先由民眾倡導,形成一種民間意識形態;其二,獲利機會的信息經由各種渠道傳遞到政府,促使政府發現獲利機會、認可創業活動,制訂一系列有利于民眾創業的經濟與社會政策,支持創業活動;其三,民眾作為信息的受體,遵循理性原則,參與創業實踐的企業家階層趨于擴大;同時大量服務于創業活動的社會組織的出現,幫助創業企業進行資源配置,并減少交易成本。
三、區域經濟文化的資源優化整合功能與區域企業成長
通常認為,計劃機制是通過權威手段來配置資源,市場機制是通過利益導向來配置資源,我們認為區域經濟文化作為第三個資源配置機制,主要是通過價值觀念選擇而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很明顯,區域經濟文化具有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在我們看來,沒有區域經濟文化造就企業家階層,企業就不可能大量普遍存在。進一步地,如果我們假設企業家資源與物質資源是企業資源的兩極,那么中間必然存在著一個嫁接兩者、由此及彼的橋梁。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是:什么因素能夠促使企業家資源與物質資本充分粘合并促進企業內外資源優化整合?我們認為,區域經濟文化決定著外來資源引進與區域自身資源開發的結合,新的產業結構形成和資源組合方式的確立,形成有利于區域企業成長的總體戰略。
其一,優性區域經濟文化增加創業者(企業家階層)的數量、素質與主動性以促進資源整合。韋伯認為,近代市場經濟的興起不僅與特定的生產技術有密切的關系,而且與新教倫理有十分重要的內在聯系。“宗教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精神氣質培養了一批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要素:守紀律而且能夠吃苦,具有奉獻精神的勞動力大軍;具有寓拯救于創業之中的企業家;理性的企業組織制度和理性的國家政治結構等等。首先,衡量一種文化能否是優性文化,是否對創業有積極促進作用,核心的標志在于這種文化能否培育大批具有創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區域經濟文化對企業家精神的孕育、形成、發展、發揮有潛移默化作用。其次,優性區域經濟文化幫助創業者發現獲利機會以增強創業欲望。獲利機會的空間分布是隨機的,同時又是稍縱即逝的,優性區域經濟文化有利于創業者形成高度的職業敏感性,提高創業者的創業需求彈性與識別獲利機會的能力并身體力行之。最后,優性區域經濟文化提高了創業者素質。創業活動是一項從無到有的創造性活動,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干中學”,有利于提高創業者的全方位綜合素質,即使失敗了,也是寶貴的人力資本積累。在硅谷,一個創業者的創業失敗,不僅不是污點,反而是一個獎章;一個有了幾次失敗經驗的創業者,反而被各企業爭相雇用。
其二,優性區域經濟文化改變其它生產要素分布而促進資源整合。首先,增加了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可使用數量,提高了物質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利用效率。優性區域經濟文化決定著外來資源引進與區域自身資源開發的結合,新的產業結構形成和資源組合方式的確立,以及資源的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其次,優性區域經濟文化觀念通過判斷前提和價值預設作用,影響發展主體對新事物的態度與新技術的采用,從而影響科技轉化速度和科技貢獻大小。最后,優性區域經濟文化促進了人力資本的專業化分工。專業化分工的結果是,企業家階層數量增大,一般人力資本數量減少且專業化水平更高,創造的社會福利水平提升,有利于企業家資源與其它社會資源的整合。
其三,優性區域經濟文化對政府和社會(包括各種社會組織)產生倒逼機制,改善經濟活動的軟環境以促進資源整合。首先要求政府減少不合理規制,提高服務質量并增加優質服務數量,培養有利于企業“快生、做強” 的制度土壤。其次,優性區域經濟文化要求社會改善軟環境。軟環境是非正式制度,具體表現為居民是否講究誠信、理性能力是否發達、是否有較強的社會合作能力以及是否具有發達社會公德意識等價值觀。軟環境的好壞影響到市場秩序、投資水平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因而也影響到企業家資源與其它資源的整合程度。軟環境能夠改善兩者的整合效率和整合方式以及發展路徑。所以,馬里亞諾#8226;格龍多納把人們的價值觀分為“內在的”和“工具主義性的”,他認為“經濟價值觀都是工具主義性的”,而“持續發展所必備的內在價值觀,雖然是非經濟的,同時又是親經濟的。它們是非經濟的,不會隨著經濟成就而消失;它們是親經濟的,將會不停息地推進積累的過程”[11]。
其四,優性區域經濟文化通過降低交易成本以促進資源整合。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解釋,市場經濟的基本單位是交易,而交易的實質是產權交易。通過產權交易,包括生產要素在內的一切資源,就可以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張五常認為,交易成本是除生產成本以外的一切實際發生的成本,它對交易實現與否以及交易效率的高低產生決定性影響[12]。優性區域經濟文化能夠促使人們產生合理預期,減少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能夠增加人們重復交易的機率,減少監督成本;通過資源優化整合,降低摩擦成本。因此區域經濟文化與自然資源、資金、人才、產業發展相耦合的程度,往往決定著區域發展模式的形成;區域經濟文化把經濟規律按照自己的要求復制出來,使之具有地方性的特色。
其五,優性區域經濟文化促進企業制度安排演進并優化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優性區域經濟文化對企業產權安排和制度變遷路徑產生重要影響,以鄉鎮企業為例。在鄉鎮企業制度創新初始階段,能人企業家憑借地緣、血緣關系和自身能力,通過人們對集體制的路徑依賴與社區成員達成廣泛的非正規合約,利用模糊產權組織生產、配置資源。但模糊產權的效率具有邊界性,所以隨著價值觀念的時空變遷,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產權明晰度不斷增強的私營模式成為一種重要的企業區域發展模式。優性區域經濟文化促進企業內部資源配置表現為企業家的開放思維能夠增加資源數量、提升資源質量并有可能將企業外部資源轉變為企業可用資源;管理層的創新意識使內部存量資源通過再配置能夠釋放更大的能量;員工的合作意識能夠使企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針對區域經濟文化在資源優化整合功能方面的分析,我們形成一個相對簡潔的分析框架(見圖2)。為了能更為具體地說明優性區域經濟文化之作用,我們進一步選取美國的硅谷模式和中國的溫州模式這樣兩種頗具顯著性的文化模式加以分析。事實上,兩種差異性較大的文化模式在成功促成區域企業發展的作用途徑上具有某種令人驚訝的一致性。
1.硅谷文化與硅谷模式。硅谷是通過創業來實現技術創新和高技術產業化的典范。從根本上來說,硅谷的成功是特定文化的產物,其特定的文化因素有以下六點值得我們高度重視。一是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創業精神。硅谷文化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它具有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價值觀念。硅谷人信奉:敗又何妨(It is OK to fail)的價值觀。冒險者的失敗是一種經驗,這種經驗最終會推動冒險成功。二是容忍跳槽、寬容“背叛”的流動偏好。硅谷的工程師們養成了強烈的對技術進步的忠誠而不是對個別企業忠誠的職業精神,對風險的接受比對公司的忠誠更受重視。工程師們經常從一家企業轉移到另一家企業,很少有人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這已經被硅谷社會所認同。由大量的外國移民和人才不斷流動構成的人力資源是硅谷的重要生產力。三是勇于競爭、重視合作的合作意識。硅谷的競爭者之間有一種協同文化,社會協作構成了硅谷發展的重大外部環境因素。競爭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就成了硅谷文化的一大特色。硅谷需要競爭,而競爭需要不斷創新,創新又需要合作。在硅谷,幾乎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完全獨立地生產一種產品,其商業模式通行外包。四是吃苦耐勞、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硅谷創業人發揚的是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硅谷一些企業如惠普和蘋果是在廢車庫里起家的,地下室是著名的思科(Cisco)公司搖籃,雅虎的新世紀是楊致遠在廢舊拖車里譜寫的,大學生宿舍也是一些高技術公司的誕生地。企業家創建一家公司成功后,往往賣掉這個公司,再去創辦另一家公司,以此為樂[13]。五是包容開放、海納百川的開放思維。六是守約守信、互相信任的信用觀念。正是硅谷文化使硅谷模式成為全世界高技術發展的經典模式。
2. 溫州文化與溫州模式。溫州文化有以下特色:一是勇于創業而又堅忍不拔,有熾烈的企業家精神和自主自強意識。溫州人血管里流動的是創業的熱血,溫州百姓不依靠國家投資,也不依靠外資,甚至不需要政府的動員,在強烈的創業致富欲望和沖天熱情驅使下,家家戶戶自覺投身于創基立業的進程中。二是爭當老板而又不斷開拓,具有超前的創新意識和強烈的領先意識。溫州人“人人想賺錢、個個當老板、處處創事業”,敢為天下先,敢爭天下強,“寧為雞首、不為牛后”。三是務實而不取巧,踏踏實實地做實業,有超常的市場意識和經營頭腦。溫州人能進能退,“既能睡地板,又能當老板”;既能享受最好的,又能承受最差的;自豪不自滿,昂揚不張揚。“溫商”與“潮商”不同的走勢在于“潮商”偏重貿易而“溫商”則以有競爭力的制造業為基礎。四是勤勞而又敢冒風險,有特別敏銳的洞察力,善于發現市場潛在的需求,有鮮明的吃苦冒險品格。溫州人敢冒險,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有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五是競爭而又合作,重視產業的“扎堆”效應和創業者之間“扎團”理念,重雙贏,求共生共榮。溫州出“群商”,企業采取群落式的發展格局。溫州人具有“幫帶”的特點,即一個人在一個地方發現了市場機會,就會有三親六眷、朋友老鄉尾隨而來,規模越做越大,占領當地市場。這種“幫帶”現象為企業發展創造了很好的社會網絡[14]。六是敢于離土又離鄉、四海為家、到處闖蕩,既有模仿力又有滲透力。溫州已把市場建到國外去了,如在意大利、巴西、美國、荷蘭、俄羅斯等都有溫州人辦的市場。正是溫州文化使溫州模式成為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經典模式。
對兩種模式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兩個方面的重要結論。首先,溫州和硅谷的文化模式弘揚創業文化與創新精神:一是敢于創業、實現自我的創業情結;二是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創業精神;三是踏實平和、穩健成長的創業心態;四是開拓進取、勤奮學習的創業思維;五是開放創新、溝通合作的創業意識;六是將創業企業做大變強的強烈創業沖動。這兩類文化具有優秀文化的顯著特征,民眾的創業文化能夠將人力資本的主觀能動性與技術、項目和資金進行充分粘合,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因此在這兩個區域,創業精神成為一種時尚,一種文化。其次,溫州和硅谷的文化模式弘揚合作觀念與信用意識。一是精誠合作的優秀文化,促使創業者們相互支持,分享技術與市場信息,因而新的創業企業具有許多后發優勢,特別有利于創業企業誕生與快速成長;二是由同事、朋友、親戚等組成的非正式組織,幫助創業者們分享市場信息,為創業者們提供技術支持并給予財務資助,極大地減少了企業的運作成本和交易成本。
當然移民文化在硅谷文化中占有特別重要地位,而家族主義(或泛家族主義)文化在溫州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兩類文化的顯著區別。相比較而言,硅谷的移民文化特征有兩個比較優勢:一是比較有利于集聚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利于地區產業升級的高科技演進路徑;二是表現在企業治理機制上,有利于突破家族主義的人力資本瓶頸,拓寬資源使用空間。盡管溫州模式曾經取得過巨大成功,但是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也潛伏著許多問題。因此,就溫州文化和溫州模式而言,還需要不斷演進。
四、重塑區域經濟文化,推動區域企業成長的戰略思考
根據上述分析,筆者認為,民眾的創業創新文化是區域優性文化的主體;區域的社會制度文化是區域優性文化的重要有機構成。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不僅需要民眾個體的創業創新精神,而且需要一個良好社會制度文化;如果民眾具有創業創新的動力與熱情,政府和社會就應該通過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促使民眾創業創新活動實施。
同時,筆者還認為企業發展狀況是與區域文化相聯系的。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占居主導地位的不是創業文化,而是守業文化;不是冒險創新文化,而是“小富即安”文化。幾千年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使老百姓清心寡欲,淡薄名利,求穩怕變,甘于清貧,因而在思想觀念上具有十分典型的因循守舊、墨守成規的保守性。他們怕擔風險,少有開創精神,滿足于雖然貧寒,但卻安穩平靜的日子。計劃經濟時期的創業文化突出表現了“國家創業、政府指令、民眾執行”的特點,在民眾層面上反映出來的只有從業文化,缺少萌發創業意識的氣候和土壤[15]。由于文化觀念落后,進而導致民間投資不足、部門協調不足、政策引導不足、制度創新不足,嚴重阻礙區域經濟發展。
從戰略層面考慮,為了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促使企業“快生”、“做強”、“活長”,就必須弘揚區域優性文化,實現觀念轉變,以區域優性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方面:一是政府應該營造鼓勵創業的文化氛圍,實現從官本位思維向商本位思維轉變。官本位文化不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重商親商文化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二是要求政府和社會為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提供制度支持,實現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向勇于創新、大富思進轉變。要鼓勵民眾改變“小富即安”和“固步自封”的傳統封閉價值觀,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勵冒險,寬容失敗,重視創新為代表的開放價值觀。三是整個社會應該建立鼓勵合作、保證合作各方利益的機制體系,實現從利已獨贏向合作共贏轉變。市場經濟要求分工,分工就必須合作,忽視合作的分工只會減少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同時降低了社會福利水平。“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獨贏觀念的結果是既損害了他人,又損害了自己。現代社會需要從獨贏意識向共贏觀念轉變。四是采用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促進信用文化的滲透擴散,實現從重即期利益向重長遠效應的轉變、從守財向守信的轉變,提高信任度。五是政府和社會應該減少生產要素尤其是人力資本的流動壁壘,倡導民眾的開放思維與流動意識,實現從封閉靜態向開放動態轉變。六是減少不規范的商業倫理,促使企業家自身具備精細意識,實現從浮躁盲從向務實堅定轉變。
[參考文獻]
[1]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2]柯武剛,史漫飛著;韓朝華譯.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3]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Free Press,1990.
[4]陳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5] Bing, J.W. Hofstede’s consequences: The impact of his work on consulting and business practic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4, 18(1):80-87.
[6]Schwartz S H, Bilsky W. Toward a theory of the universal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Extensions and cross-cultural replic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58,878-891.
[7] Schumpeter, J.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8]陳文言.淺論區域創新及其系統的構建[J].人文地理,2001,(1): 55-58.
[9]福山著;彭志華譯.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 [M].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1.
[10]陳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11]塞繆爾#8226;亨廷頓,勞倫斯#8226;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北京:新 華出版社,2002.
[12]張五常.企業的合約性質[A].張五常.經濟解釋1983[C].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錢穎一.硅谷的故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1):28-35.
[14]朱華晟.浙江產業群[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15]曹威麟,張叢林,袁國富.論中國創業文化的振興與繁榮[J].江 淮論壇,2002,(5):40-44.
Regional Economic Culture and Regional Enterprise Growth
Xu Tao1,2
(1.Shenzhen Press Group,Shenzhen 518009,China;2.Business School,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4,China)
Abstract: More and more emphases on the func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a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reviewing social development by scholars, attempting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of “miracles”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However, reg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arranged by informal system, is beyond in-depth and specific analysis due to its complexity, poor practicability, uncertain economic effect and hidden mechanism of action.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ac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ic culture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benefit the growth of regional enterprise through the effect of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It is particularly mentioned that the objective of subdivided regional economic culture is just to make regional economic culture more specific.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ic culture; effects of optimizing and integrating resources; enterprise growth
(責任編輯:張改蘭)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