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政府角度出發,對政府所關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進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組研究。研究得出結論:政府對不同類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越是反映政府排列在前的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越受政府關注。企業對政府相關信息的充分溝通更易取得政府對企業的理解和支持。企業除應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規定信息的披露外,還應當根據本企業利益相關者政府對非財務指標關注的需要以及關注程度的差異對政府所關注的非財務指標信息對政府進行充分信息溝通,以滿足政府關注相關信息的需要。
[關鍵詞]政府;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 F235.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2-0080-05
政府的主要職能是:運用經濟、法律等政策和手段調控國民經濟運序,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并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調節不同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政府對企業的投入主要是賦予企業依法經營的權利以及提供各種公共設施。政府的利益主要關注的是有可靠不斷增加的稅收、企業能穩定社會秩序和穩定提供就業,提高社會公德水平[1]。政府的利益要求主要通過依法加強稅收征管、依靠法律、加強企業道德建設來實現。對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不同的實現方式,政府的重視程度是有差異的。政府對其利益要求的重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有可靠不斷增加的稅收、企業能穩定社會秩序、企業能穩定提供就業、企業能長期生存與發展、企業能提高社會公德[2]。政府對其利益要求實現方式的重視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依法加強稅收征管、依靠法律、加強企業道德建設、依靠社會、掌握企業就業情況[3]。
政府總是非常關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國內外從事財務指標研究的文獻浩如煙海,但從事非財務指標研究的文獻卻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財務指標運用意義的研究和非財務指標在企業績效評價中的構建和運用,系統地進行非財務指標研究的文獻難覓蹤影。目前國內外還沒有人從利益相關者角度進行過非財務指標排序研究和分組研究。本文從政府角度出發,對政府所關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方面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進行排序研究和分組研究。為了進行研究,筆者查閱了大量中外文獻,收集了2,700多個企業非財務指標,這些非財務指標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企業各方面的非財務信息。筆者從中挑選、整理出1,217個利益相關者所關注的非財務指標,其中定性指標503個,定量指標714個。為了深入進行利益相關者非財務指標研究,筆者根據這些非財務指標所反映的信息,將這1,217個企業非財務指標劃分為企業基本信息指標、企業效率指標、企業能力指標、企業管理指標等65個一級指標,并根據研究的需要,在一些一級指標下,分設有若干級子指標。為了深入了解包括政府在內的利益相關者對這些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和不同類別的利益相關者對這些非財務指標的關注差異,筆者從2008年3月開始,至2009年1月期間,對利益相關者所關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方面的非財務指標進行了實證研究。
本研究主要通過實地訪談和問卷調查兩種形式取得,采用的方法是專家調查法和問卷調查法兩種。
首先,筆者在文獻研究和實地訪談的基礎之上寬泛地羅列出政府所有可能關注的非財務指標,然后約請了先前85位來自企業界的經理人員和20位來自高校和研究所長期從事企業管理研究的專家,對政府可能關注的反映自身主要利益要求及其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進行評價,然后根據他們的評價制作反映政府利益要求及其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調查表[2] [3]。調查表中,非財務指標的入選依據是,如果筆者所提供的反映某一利益要求或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的專家入選率在50%以上,筆者就將其作為備選項目,列入正式的調查問之卷之中。
然后,筆者從2008年3月開始,先后在長沙、上海、深圳、廣州、東莞、南昌等10個城市,對這些城市的42家企業的91名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了深入訪談,了解這些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有何利益要求,政府希望如何實現自己的利益要求、政府關注哪些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在進行了91 份的試調查以后,筆者從2008 年3月10日開始進行正式的問卷調查,截至2009 年1月22日完成,共歷時10個多月。由政府對其所關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進行排序。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填寫者的基本情況、從關注程度角度對所給出的非財務指標進行排序、有無其他關注的非財務指標等。問卷調查范圍包括四川、廣東、上海、湖南、江西、云南、湖南、新疆、安徽等 13 個省市,調查范圍主要以東部、中部和南部為主,涵蓋了全國東南西北中五個地理位置。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865份調查問卷,實際回收調查問卷516份,問卷回收率為59.65%。有效問卷數為509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8.64%。樣本回收公司531家,樣本基本分布情況如下:
1.從所調查的企業發展階段來看,創業階段企業有 64家,發展階段企業186家,成熟階段企業197家,衰退階段企業84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 12.05%、35.03%、37.10%和15.82 %;
2.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有182家,集體企業112家,民營企業123家,三資企業114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34.27 %、21.09%、23.16%和21.48 %;
3.從企業上市情況來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業336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36.72%、63.80 %;
4.從企業規模來看,大型企業有192家,中型企業238家,小型企業101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36.16%、44.82 %和19.02%;
5.從企業類型來看,生產企業有281家、商品流通企業126家、服務企業124家,分別占樣本總數的52.92%、23.73%和23.35%。
從樣本的分布來看,樣本量已經滿足了進行統計分析的基本要求。本實證研究的主要資料和主要過程如下:
一、政府的利益要求及其實現方式及其相應關注的非財務指標
根據調查,政府對每類利益要求和每類利益要求實現方式都有著相應關注的非財務指標。
二、有效問卷調查對象政府的描述性統計表2. 有效問卷調查對象政府的描述性統計(N=506)
三、數據處理與分析
將問卷排序內容轉化為數值型數據,錄入SPSS13.0軟件進行處理。
數據處理方法:首先進行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計算出政府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得分均值,然后進行均值比較(compare means)和配對樣本T檢驗(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斷這些排序是否具有統計意義。
數據分析結果如下:表3.政府所關注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描述性統計
注:某一類非財務指標得分值越小,表明政府對這一類非財務指標越關注、從而越重視。下同。 表4. 政府所關注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
均值差異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注:p**≤0.05,下同。
以上是SPSS軟件的統計結果。其中,政府對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被表達為得分均值,某一類非財務指標得分均值越小,表明政府對這一類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越高,從而對這一類非財務指標越重視。經過以上非財務指標均值差異配對樣本T檢驗,上述非財務指標均值差異在統計學上具有非常顯著的統計意義。
四、政府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的排列整理
將政府對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排列順序整理成表:表5.政府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排列表
1.政府對不同類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有關注程度之分。政府對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為:①企業能力、效率、水平、競爭力指標;②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③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④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⑤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
2.政府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重要性的大小決定著政府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和排列順序。政府總是從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重要性的角度對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進行關注,并且總是按照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重要性由大到小的順序對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進行排序。越是反映其重要性大的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越受其關注。越是反映其排列在前的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越受其關注。政府所關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排列順序同其所看重的相應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的排列先后順序相同。
3.政府最關注的是企業生存發展狀況指標。政府非常關注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政府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的關注超過對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和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的關注。
4.政府對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的關注不及對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的關注。
五、對反映政府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差異比較分析
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質、是否上市、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是否存在差異。差異比較分析結果如下:表6. 政府所關注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差異比較分析政府所關注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差異比較分析表明:
不同企業性質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上市與否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對企業能力、效率、水平、競爭力指標、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
不同企業規模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對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
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相關指標的關注程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不同企業類型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對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的關注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性質、是否上市、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類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差異,對以上差異進行分組均值分析,分析結果如下:表7.政府關注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分組均值
分析結論如下:
1)從企業性質來看,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民營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民營企業、集體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民營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集體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對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民營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民營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三資企業、集體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集體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對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民營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國有參股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國有獨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國有控股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對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民營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的關注程度超過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國有獨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的關注程度超過國有控股企業、國有參股企業、集體企業、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國有參股企業、三資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的關注程度超過集體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
2)從是否為上市公司來看,對企業能力、效率、水平、競爭力指標、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非上市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
3)從企業規模來看,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大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中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小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對企業管理、領導班子、管理人員、員工素質指標、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大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
4)從企業發展階段來看,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相關指標的關注程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5)從企業類型來看,對企業貢獻、社會效益、利益相關者保護指標、企業戰略、穩定性、人員流動、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指標,生產企業、服務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流通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對企業形象、信譽、知名度指標,生產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流通企業、服務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服務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比流通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政府更關注。
對反映政府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進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企業因素產生了政府同一類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關注程度差異。不同性質、是否上市、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的股東對反映其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同一類的非財務指標的關注程度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相關者政府對相關指標的關注程度不存在顯著的差異。
總之,政府非常關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和實現方式信息的非財務指標。企業對政府相關信息的充分溝通更易取得政府對企業的理解和支持合作。企業除應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規定信息的披露外,還應當根據本企業利益相關者政府的特點和政府對非財務指標關注的需要以及關注程度的差異對政府所關注的非財務指標信息對政府進行充分信息溝通,以滿足政府關注相關信息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劉利.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正當性解說[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8,(4):83-87.
[2]劉利.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的實證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08,(7):61-68.
[3]劉利.利益相關者利益要求實現方式實證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 學報,2009,(2):78-86.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ncern Extent of the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Governments’ Interests and Their Realization Ways
Liu Li1,2
(1.Business and Management School ,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2.Hu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researches on sequencing and grouping the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in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interest requirements and their realization ways concerned about by Governmen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Governments’ concern extent abou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The more priority some of Governments’ interest requirements are given to, the more attention by government is paid to the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information of Governments’ interest requirements and their realization ways. It is more likely for the enterprises often fully communicating with Government to get th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by Government. Therefore, apart from the require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enterprises should fully communicate with Government abou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according to Government’s various demand and different concern extent so as to satisfy the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by Government.
Key words: Governments; non-financial indicators; concern extent; empirica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