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在分析區域創新平臺構建的驅動力基礎上,指出構建創新平臺是化解我國創新領域各種矛盾的必然,考察了平臺和創新平臺的概念演化,提出并闡述了區域創新平臺的內涵,分析了區域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并據此構建了區域創新平臺的結構模型,認為區域創新平臺是核心價值網絡、可控性支持網絡和不可控性支持網絡上不同要素之間相互連接的集成,并運用杭州市區域創新平臺的案例驗證了區域創新平臺的內涵與結構。
關鍵詞 企業創新;區域創新平臺;構成要素;結構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0)03-0062-06
顧客需求日益多樣化、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競爭加劇,使得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企業必須以快速高效的創新才能形成市場競爭力。但是,我國企業普遍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創新所需要的大部分資源與要素,沒有能力開展自主創新活動。而從區域和國家的層面上看,傳統的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條塊分割的科技創新資源布局,造成了科技資源分散、缺乏協調,資源利用率低,科技投入嚴重重復建設,難以進行集成化、協調化的創新活動。創新對企業、區域和國家都具有戰略重要性,但是,創新資源不足和分散影響了各個層面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創新平臺應運而生。在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指引下,各地、各行業等致力于打造區域創新平臺、行業創新平臺、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公共研發服務平臺等,以實現聚集分散創新要素,激活休眠創新資源,快速轉化創新成果,提高創新活動效率,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整體技術創新水平的發展,進而形成企業、區域和國家競爭力。但是從各地、各行業的創新平臺建設情況來看,總體上尚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缺乏理論指導,普遍存在目標不清晰、運行機制模糊、評價體系失效等問題。
一、區域創新平臺構建的原動力
1.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人類正大步跨入知識經濟時代,科技創新是形成企業競爭力、區域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的決定力量和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從微觀上看,企業競爭力的根本來源是創新。創新作為知識創造和通過知識創造與開發解決既定問題的過程[1],能夠為企業帶來高額回報,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發展的重點從依靠產量的粗放式擴張向依托技術創新的內涵式擴張轉變,以獲取具有可持續性的競爭力。微觀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將以企業產品的形態作為成果的表現形式。從中觀上看,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本區域內各類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及創新轉化能力,只有不斷培育和提高區域內的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創新能力,并將創新能力轉化為產品/產業競爭力,并形成區域創新鏈,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和形成區域競爭力。中觀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將以產業協同的創新組織作為成果的表現形式。從宏觀上看,各國已經認識到創新能力才是決定未來發展的根本因素。黨中央據此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加強我國各層次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逐步將我國經濟競爭力向價值鏈的高端轉移。“產品-產業-區域”創新體系的各個層面都體現了科技創新的戰略重要性。
2.科技創新中的矛盾 科技創新在微觀、中觀和宏觀層面上都具有戰略重要性,但是,當前科技創新活動的組織效率卻不能令人滿意,科技創新中存在的矛盾要求新的創新組織的出現。矛盾一是企業規模精簡與知識缺口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飛速發展和技術不斷進步,企業規模精簡是組織發展的趨勢,企業不可能擁有所需的所有創新人才和知識等資源,但創新是一個復雜的集成系統,需要企業具備各種高新技術和知識。矛盾二是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薄弱與科技創新對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性之間的矛盾。由于發展時間短和“制造為先”的戰略導向,我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普遍低下,缺乏必要的創新人才、資源和創新組織經驗,難以獨立進行創新活動。矛盾三是科研力量分散與科技創新的綜合性之間的矛盾。我國科研力量在區域、行業等方面高度分散,并且缺乏必要的協同和聯系,科研資源整合程度普遍較低,難以實現科技資源與成果共享,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十分普遍。然而,自主創新,特別是大型創新項目具有學科的綜合性與交叉性,組織的多主體參與和跨地域參與性,創新目標的層次性與多樣化,創新活動的集成性和復雜性等特征,需要多學科、多主體、多層次、跨行業、跨地域的集成創新。為了破解在我國科技創新中普遍存在的這三個主要矛盾,組建創新平臺,通過制度性安排促使尋求相關創新資源與要素的聚集,形成具有共享機制的公共架構,以保證創新活動的低成本和高效率,從而有效地使創新活動順利進行[2],推動群體創新成為必然。創新平臺就是這樣一種制度性的安排。
3.區域創新平臺構建的原動力:化解科技創新中的矛盾 目前,我國經濟的競爭和發展主要是由省級和地市級行政單位推動,但我國地域遼闊,各省市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產業結構各異,主導產業也各不相同。因此,以省市為單位組建區域型創新平臺具有現實性和可行性。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為了支持一定區域內的企業創新活動,緩解中小企業創新壓力,實現區域創新與國家層面創新的對接,化解科技創新中的三大矛盾,構建區域創新平臺具有現實意義。近幾年,創新平臺建設受到了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的廣泛關注,上海、浙江、江蘇、北京、山東、湖北、杭州市、成都市等省市已經開始積極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的探索。這些地區的創新平臺建設的探索并沒有成熟的理論作為引導,是在摸索中前進。應該說,區域創新平臺的實踐超越了理論研究。 也正是因為缺乏成熟理論指導,各個地區在構建創新平臺時各有側重,主觀性強,缺乏科學規劃和實施路徑,所取的效果也很難衡量其優劣。當前,創新平臺涵義尚未明晰,其運行機制和管理機制更是有待研究。為了促進我國區域創新平臺建設,本文綜合國內研究成果,就區域創新平臺概念內涵、結構等進行探索,希望能對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區域創新平臺的概念內涵與功能
1.平臺和創新平臺概念的演化
(1)平臺概念的演化 平臺作為一個工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亨利#8226;福特著的《Modern Man》一書。書中詳細描述了組成汽車的各子系統,探討了為提高汽車的舒適性和易使用性在公司內外出現的技術,其中就用到了平臺的概念。在20世紀30年代,航空工業在開發DC3過程中運用了平臺方法:即首先設計包含一系列主要飛機子系統創新的DC1平臺,然后基于這個平臺開發出了新型客運機、新型貨運機、新型軍運機等衍生產品。到了八、九十年代,Kodak公司一次性照相機的研制、SONY公司WalkMan的開發、Intel公司CPU的產品創新,都運用了平臺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平臺一詞有了更廣泛的意義,泛指人們進行交流、交易、學習的具有很強互動性質的舞臺,如信息平臺、建筑平臺等等[3]。平臺的本質在于“聚合”與“屏蔽”,一方面,平臺無視地域的分割,實現了對需求、信息及資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平臺實現了對底層實現方式的屏蔽,能夠產生網絡效應,業務具有足夠的差異性,擁有標準接口與框架結構便于客戶無縫對接和使用。之后沿用的各類平臺概念均蘊含該本質要素 [4]。平臺方法在實際應用中的成功受到了包含科技管理在內的管理理論界的關注[5-6]。
(2)創新平臺的提出和發展 創新平臺的概念也沒有公論。最初,以美國西北大學教授Meyer為代表的學者先后提出了產品平臺和技術平臺的概念。認為平臺是“由一組亞系統和界面組成的,可以有效地開發和生產出相關產品的共有結構”,或者是“一個產品系列共享資產的集合,包括零部件、工藝、知識、人員與聯系”,認為產品平臺是一系列核心子系統與各種相關接口組成的一個公共架構,基于這個公共架構能源源不斷地衍生新產品[7]。V.Krishnan和Saurabh Gupta(2001)在產品平臺的基礎上提出技術平臺的概念,認為技術平臺是特定范圍內的所有產品(核心產品及其產品線中的產品、擴展產品和衍生產品)共同采用的基本技術構架,構筑產品平臺的最低技術標準[8]。還有學者提出了能夠對產品平臺和技術平臺起到補充作用的信息平臺與管理平臺的概念。 Rosenberg在研究技術發展過程的規律時提出“知識平臺”的思想。他認為,技術發展是一個通過少數幾個階段性臺階實現間斷性積累的結果,當多個知識層面相互交叉時,新的知識就出現了。Rosenberg(1982)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知識層面交叉產生新的知識,定義為知識上了一個平臺[9]。美國競爭力委員(1999)提出了創新平臺(Platform for Innovation)概念,認為創新平臺是指創新基礎設施及創新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獲得性;促進理念向創造財富的產品和服務轉化的法規、會計和資本條件;使創新者能收回其投資的市場準入和知識產權保護[10]。 國內對創新平臺的研究日漸升溫。吳國林(2005)指出,技術創新平臺實質上是創新活動的支撐系統,由創新基礎設施及必要的因素組成[10]。洪曉軍(2007)提出, 由政府或某一組織牽頭,通過政策支撐、投入引導,匯集具有科技關聯性的多主體創新要素,形成一定規模的投資額度與條件設施,便于開展關系到科技重大突破、長遠發展、國家經濟穩定需要的創新活動,以支撐行業和區域自主創新與科技進步的集成系統[4]。陸立軍和鄭小碧(2008)認為,由各種創新載體或機構及創新環境等聯結、耦合而成的大區域技術支撐條件可以稱為一種抽象空間意義上的區域創新平臺[11]。鄧衢文等(2009)認為創新平臺從本質上看就是創新活動的支撐系統,是把創新從理念引向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12]。汪秀婷和胡樹華(2009)指出,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為提高本國、本地區產業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而構建的支撐和保障產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網絡化集成體系[13]。劉驊和謝科范(2009)提出區域自主創新平臺是以區域自身發展為導向,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適應區域內產業結構、技術特點和發展模式,在國家自主創新體系前提下以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為最終目標,而對區域創新的整體設計和規劃[14]。創新平臺與創新系統的區別在于創新平臺特別關注公用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要成為企業、專家和政府等必要創新要素交流、溝通和擴展的地方[15]。 綜上所述,創新平臺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系列“軟”、“硬”要素的集合體,是服務企業等創新主體創新活動的公共結構,如圖1。創新平臺匯聚各類創新資源與要素,并構建平臺管理制度,實現對各類知識的吸納和與創新需求者(企業等)的對接,完成其集中、組織創新資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的功能定位。
圖1、創新平臺的形象展示 各類知識作為創新平臺的輸入,形成各類匯聚于創新平臺的創新資源與要素,經由創新平臺的管理協調作用,與有創新需求的社會主體進行無縫對接,實現創新資源與要素的價值發揮。一方面,創新平臺發揮了其創新資源整合、引導等功能,實現了創新需求者(缺乏創新資源與能力)與創新平臺的互動,為需求者提供了創新資源和能力,幫助完成了企業創新活動,實現了創新平臺配置創新資源、推動企業創新的基本價值;另一方面,企業則作為創新資源需求方,通過創新平臺的幫助實現創新成果,形成市場競爭力,并反過來將創新過程知識和結果知識作為新的輸入匯入創新平臺資源庫,壯大了創新平臺的創新資源和要素。
2.區域創新平臺的概念內涵與功能[5,6,16]
(1)概念內涵 區域創新平臺是指立足區域經濟發展,結合本區域產業和企業發展特色,依托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由政府或優勢企業牽頭組建的(虛擬)匯聚本區域內各類創新資源和要素,包括硬件設施和管理機構的共有結構和制度性安排。實質上,區域創新平臺并不是現實意義上的“平臺”,而是一組各種規則、制度和主體間的結構構成的虛擬平臺,其虛擬性體現在:創新平臺并不真正擁有所有的創新資源和要素,但卻可以協調應用。通俗地講,區域創新平臺是支撐區域內企業進行創新資源共享的系統化、集成化體系,是支撐企業創新活動的基礎條件的集合,包括企業創新運行的物質基礎設施、信息保障系統、人才系統、以及實現信息和知識共享、協調機制為核心的制度系統。通過創新平臺,企業可以實現創新過程中的要素交流和整合,創新成果的保護和轉化,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
(2)區域創新平臺的特征 區域創新平臺具有開放性、能動性、共有性、網絡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征。開放性意味著創新平臺擁有開放的邊界,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輸入、輸出關系,開放程度是決定創新平臺能否與環境進行交流的關鍵。能動性意味著創新平臺可以能動地適應環境,并通過反饋來調控自身結構與活動,保持創新平臺的相對穩定、平衡及與環境相互一致的自我調節。共有性意味著創新平臺本身是由各類規則和制度共同構成的,各類資源是被不同的創新主體所共享的。網絡性有三層含義:首先,各創新主體之間會基于產業、創新目標等結成一定的固有的網絡關系;其次,各創新主體與創新資源之間會基于應用的頻繁性結成各種相對穩定的關系;最后,創新主體尤其是企業與外界企業和機構之間會結成一定的網絡關系。相對穩定性意味著創新平臺的結構和各創新主體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時期內是穩定的,這也是維護創新順利進行所必須的。
(3)區域創新平臺的功能 區域創新平臺的功能是創新平臺與外部環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過程的秩序和能力,體現了創新平臺與外部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變換關系以及包括了改變被作用對象的秩序。洪曉軍(2008)認為盡管創新平臺具有不同的分類,但都具有提供科研基礎條件、設計重大創新課題、承擔科技攻關任務、實施科技成果推廣、服務廣大中小企業、鍛煉培養創新人才的功能,并具有創新主體多元性、集聚要素關聯性、基礎條件規模性、創新資源優質性和平臺功能復合性等基本特征[4]。 從宏觀上講,區域創新平臺促進了國家創新與企業創新的結合,通過共同攻克技術難題、實現技術轉移等滿足了產業和企業實現自主發展和自主創新的需要,提高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質量。同時,區域創新平臺實現了對現有科技資源要素的戰略重組和系統優化以及信息化管理,激活和應用了閑置資源,并優化和提高了資源使用率。從微觀上講,平臺建設通過實施有效的政策法規、標準規范和管理制度、機制,為各類科研人員提供了公平競爭的科研環境和以網絡環境為載體的便利科技條件,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而創新平臺和創新需求方的無縫對接也極大地提高了區域內單個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增強了企業競爭力。
三、區域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與結構模型
1.區域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 在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中,最關鍵的要素是平臺的管理方、核心企業及相關企業所組成的網絡,平臺管理方通過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核心企業為主體,通過信息流、知識流等進行鏈接和互動(表現為供應鏈關系、合作與信息網絡等)形成創新活動價值網絡。第二是構成創新平臺的技術基礎設施,包括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科技基礎條件服務系統、專業性技術系統、成果轉化系統等),該類要素主要有科研院所、人才培養組織、中介組織等構成。第三是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政府、外部資源和制度規制等。這些構成要素可以分為核心價值鏈要素、可控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性支持要素,如表1。
2.區域創新平臺的結構模型 區域創新平臺的結構是平臺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在空間或時間上的有機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順序。構成要素通過相互的節點連接形成創新平臺的整體能力。區域創新平臺的構建的根本目的是為企業創新活動提供基礎支撐,提高企業創新效率和能力,因此,企業創新是區域創新平臺構建的基本導向。Cooke Schienstock(2000)、Radosevic(2002)、魏江(2003)等都曾經提出過創新系統的構成模型,從知識應用與開發、知識產生與擴散、區域社會經濟和文化、外部因素等來構筑創新系統的結構[17-19]。本文在此基礎上,考慮到區域創新平臺是區域創新系統的特殊構成(是區域創新系統的縮影,集中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核心構成要素),構建圖2所示的區域創新平臺結構模型。
圖2、區域創新平臺的結構模型 該模型包括三個層面的網絡:核心價值網絡、可控性支持網絡和不可控性支持網絡,分別反映不同層面要素的鏈接。區域創新平臺是這三個層面網絡的不同要素之間相互連接的集成。 核心價值網絡又可分為內層創新主體的鏈接和外層子平臺的鏈接。內層創新構成要素之間的鏈接主要是由供應鏈和合作關系構成。供應鏈企業間對于創新資源和要素的需求促成企業間的共同創新,形成垂直網絡關系,以信息流、創新流等形成緊密合作關系。不同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也會由于對創新的需要形成合作創新格局,如汽車領域的創新,不僅需要供應鏈伙伴的合作,還需要不同零部件合作企業的合作創新。不論是垂直方向的供應鏈企業還是合作關系主導的合作企業,基于創新平臺的創新資源和要素共享與應用是在平臺管理方的管理下進行的,當然,這些企業主體本身也參與平臺管理規則的制定。 外層子平臺的鏈接構成創新平臺的具體組成系統,促成企業創新的實現。與企業創新直接互動的區域創新平臺子平臺包括創新資源共享、創新中介服務、制度、管理與決策與專業性子平臺。創新資源共享子平臺一般集成了一定區域內的科技文獻、儀器設施、科學數據、資源保障等企業創新所需要的各類資源,該平臺通過歸集來自于不同主體的資源,按照市場原則和行政指導需要,為企業創新提供資源支撐服務。專業性子平臺是根據區域產業發展的特色、主導產業、潛力產業的情況,立足于具體行業所形成的,為某一行業內的企業創新提供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新資源、創新軌跡指導等服務。創新中介服務子平臺面向所有行業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產業化、產權管理等服務,實現科研成果與市場化產品的轉化,實現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等知識創新組織與企業等產品與市場創新組織的對接,完成創新創意向市場化產品的轉變。制度、管理與決策子平臺建立平臺運行與資源應用規則,擔負起規制企業與創新平臺對接、創新平臺內部的協同、資源的調配與使用、建立平臺運行規范等責任[5-6]。 各個子系統基于可控性支持網絡要素直接作用于企業創新活動。可控性支持網絡為核心價值網絡提供公用的資源和基礎設施,包括知識流、技術流、人力資源流、信息流等資源要素。這些資源與要素主要來自于作為社會公共設施的物質條件與信息網絡等硬件設施,科研院所等公共服務機構,以及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機構。可控性支持網絡各主體是相對分散的公共資源,這些資源具有廣泛的開放性,不具有專用于創新的性質,為全社會提供服務。而處于核心價值網絡的子平臺則具有致力于服務企業創新活動的專用性,這些資源已經過規范化,建立了清晰的目錄,可以更有效地被企業所應用。 不可控性支持網絡對區域創新平臺的支持作用主要通過不斷完善可控性支持網絡各要素,直接通過制定相關規則影響創新平臺和創新主體的活動,通過間接方式如文化、信任、人際關系等影響核心價值網絡要素的行為和相互連接方式等途徑對區域創新平臺的運行產生影響。 一般而言,企業與創新平臺的核心價值網絡層發生緊密、多頻次直接溝通與互動,但這些互動離不開可控性和不可控性支持網絡各要素的支持。所有的企業創新活動、平臺服務與互動都是在外圍層的支撐下實現的。離開外圍層的支持,區域創新平臺將成為無本之木。
四、案例分析:杭州市區域創新平臺建設分析 2005年12月,杭州市啟動了12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逐步開始摸索。創新平臺主要依托杭州市及在杭的具備一定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通過提供研究開發、技術推廣、軟硬件共享、產品檢測、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管理咨詢、人員培訓等多方面服務,構建直接為產業技術創新服務的開放性技術平臺。目前,杭州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構成包括了12個子平臺[20]。如圖3。
圖3、杭州市區域創新平臺的結構及其內容 杭州市區域創新平臺的構成體現了核心價值網絡、可控性支持網絡和不可控性支持網絡的相互作用。在核心價值網絡方面,依托當地豐富的產業鏈條,形成了不同產業鏈和不同行業的創新聯系,并將各個創新子平臺逐漸有形化,形成了軟件、金屬材料、機械裝備、食品、食用菌、蜂業、服裝、絲綢、高通量新藥等行業平臺等專業子平臺;完善和建立了信息資源平臺、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協作共用平臺等資源共享子平臺,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擴充、集成基礎科學數據庫、專業科學數據庫等科技資源,加強專利、標準、科技報告等文獻資源的建設,為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科研條件服務;通過發布《杭州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管理辦法(試行)》、建立平臺運行機構等形成制度與管理子平臺;通過科技園區、孵化基地、各類開發區及產權交易市場等形成了創新中介服務子平臺。 在可控性支持網絡方面,不斷完善科研設備、信息基礎網絡、門戶網站等基礎設施,逐步建立行業協會等中介服務機,為全市科技進步和發展提供全方位科技中介服務,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環境;逐步將高校、科研機構等公共服務機構的各類創新資源進行普查、歸類建檔并建立數據庫,實現網絡化。 在不可控支持網絡方面,也從不同方面入手,逐步加以培育。在政府方面,逐步完善和制定促進創新、創業、合作創新的激勵機制,革新不適應企業創新需要的規章制定,并加大對企業創新活動的獎勵力度,為中小企業應用創新平臺提供補貼、獎勵、風險基金,建立服務企業創新的政府服務部門,為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提供咨詢建議。同時,杭州地方政府非常重視誠信文化等外界環境的培育,不斷完善企業誠信體系建設。 杭州市區域創新服務平臺的結構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是我國地方政府建設創新平臺的重要實踐。該平臺依托現代通訊網絡技術的基礎支撐,借助當地豐富的產業鏈聯系,政府以市場調節為核心,以《杭州市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管理辦法(試行)》為準繩,整合該市主導產業、潛在產業組建了各行業性、專業性服務平臺,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創新平臺核心價值網絡。同時,依托該市區域內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組建了信息資源和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同時通過組建科技創新中介服務平臺,共同服務于區域內單個企業的創新活動,完善了可控性和不可控制支持網絡各要素。因此,通過各子平臺的共同演化和政府引導與規范,該市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獲得了創新資源和創新產品等全方位的支持,大大促進了企業的創新活動,并提高了區域創新能力。
五、結論 自主創新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其戰略落腳點在于推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當前,我國創新資源分布不均衡,大量中小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影響了自主創新戰略的實現。為了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提高創新資源利用率,幫助缺乏創新能力的創新需求方實現創新活動,構建區域創新平臺對企業、產業、區域和國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區域創新平臺集成了一定區域內的創新資源要素,實現了集成創新。區域創新平臺的構成要素包括核心價值鏈要素、可控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性支持要素,并且這些要素之間發生密切互動。據此,文章構建了區域創新平臺結構模型,將其劃分為核心價值網絡、可控性支持網絡和不可控性支持網絡三個層面,并就杭州市所構建的區域創新平臺進行了案例分析。文章進一步理清了創新平臺的概念內涵,建立了其結構模型,對指導區域創新平臺的實踐建設具有一定價值。
[參考文獻]
[1]Mowery D C. 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rigins andprospects [J]. Research policy,1992,21(1):125-144.
[2]胡樹華,汪秀婷.產品創新平臺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J].科研管理,2003,(9):8-13
[3]黃友瑞.平臺:不能承受之重[J].中國新通信,2005,(11): 57-59.
[4]洪曉軍. 創新平臺的概念甄別與構建策略[J]. 科技進步與 對策,2007,(7):7-9.
[5]馬仁釗,翟運開. 面向知識經濟的虛擬企業創新平臺及其結構 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0):89-93.
[6]馬仁釗,翟運開. 基于生態種群理論的虛擬企業創新平臺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交通科學與工程版),2007,(5): 914-916.
[7]Meyer M H, Lehnerd A P. 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M].New York: Free Press, 1997.
[8]Krishnan V,Gupta S. Appropriateness and Impact of Platform- based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 (1):52-68.
[9]Rosenber G.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吳國林.區域技術創新平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 (1):162-164.
[11]陸立軍,鄭小碧. 區域創新平臺的企業參與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08,(2):122-127.
[12]鄧衢文,李紀珍,禇文博. 荷蘭和英國的創新平臺及其對我國的 啟示[J]. 技術經濟, 2009,(8):11-16.
[13]汪秀婷,胡樹華. 基于“三力模型”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集 成運行模式[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10):79-85.
[14]劉驊,謝科范. 區域自主創新平臺構建中的系統機理分析 [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09,(2):84-87.
[15]Mezgar,Kovacs G L. Co-ordination of SME Production through aCooperative Network[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System Science, 1998(2):142-150.
[16]馬仁釗. 虛擬企業創新平臺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 2008.
[17]魏江. 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 北京:科學 出版社,2003:64.
[18]Cooke, Schienstock.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Region [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1(3):265-280.
[19]Radosevi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Europe: Determinants, 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 [J]. Journal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27(1):87-96.
[20] 杭州市科技服務平臺網站. http://www.kjfw.com.cn/.
A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ts Structure Model
Zhai Yunkai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platform inevitably is the resolve of China's innovation contradictions, exams the concept evolution of the platform and innovative platform, proposes and elaborates the cont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analyzes the element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thus builds a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structural model. The model means tha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is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interconnected at the core value network, controllable support network and uncontrollable support networks, and uses the case of Hangzhou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to verify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business innov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elements; structural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