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09-03-23
作者簡介
演董曉宇(1975-),男,內蒙古鄂爾多斯人,經濟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后,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產業經濟;郝靈艷(1973-),女,山東煙臺人,管理學碩士,煙臺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社會保障。
摘要
演中國市場化程度是衡量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程度和市場經濟地位的重要參考標準。文章構建了市場化指數的測度評價體系,對1978年~2007年中國的市場化程度進行了實際測度,并根據市場化指數的分布特點進行了分析。所獲得的連續30年的市場化指數為定量化研究市場化程度提供了基本的數據,為市場化改革作為制度變量引入實證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演市場化進程;市場化指數;測度
中圖分類號演F120.2 [文獻標識碼] A?眼文章編號?演 1673-0461(2010)06-0008-06
一、文獻回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學者開始積極探討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測度,依據各自建立的測評體系和測評指標,對一些年份的經濟總體或相關領域的市場化程度進行了測算,得出了許多具有重要價值的結論。目前從國內的研究情況來看,對于我國市場化程度測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國家整體的角度來研究我國近年來尤其是1992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市場化進程水平;二是從區域的角度來研究市場化進程,主要是按照分省區或經濟區域來研究市場化改革進程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三是就某個領域的市場化程度進行研究,比如研究金融市場化、勞動力市場化或農業市場化。以下將分別從這三個方面對現有的研究市場化測度成果進行綜述,便于從中借鑒合理的成分,構建本文測度改革開放30年來較長周期的市場化測度指標體系。
1.基于經濟總體市場化程度的測度
這類研究以經濟總體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所構建的市場化測度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來計算某一年份或某幾個年份的市場化指數。將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選取有代表性的測評辦法和測度結構進行綜述。
盧中原、胡鞍鋼(1993)從投資市場化、價格市場化、工業生產市場化、商業市場化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測度出我國1992年市場化程度達到63%[1]; 江曉薇、宋紅旭(1995)選取了企業自主度、國內開放度、對外開放度、宏觀調控度四大指標和28項具體的測度指標,測算出我國市場經濟度為37%[2]。 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1996)主要從政府對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價格控制和干預的角度測度出1994年我國整體性市場化程度達到65%的水平[3]。 陳宗勝等人(1999)從工商企業、政府行為、商品市場、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市場)、產業分類(農業、工業、外貿)及地區差別等十一個方面出發,按照一定的加權辦法測度出1997年中國經濟總體市場化程度達到60%[4]。
常修澤、高明華(1998)認為中國國民經濟總體市場化應把握5個重要的方面:產品的市場化(包括農副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的市場化)、要素的市場化(包括資本、土地和勞動力的市場化)、企業的市場化(包括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非公有企業的市場化)、政府對市場的適應程度(包括政府從微觀經濟領域退出的程度和宏觀調控方式由“直控”向“間控”轉變的程度等)、經濟的國際化程度(包括貿易依存度、資本依存度和投資結構水平)。通過測算并結合實際調查,初步判斷,到1997年,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達到50%左右[5]。
顧海兵(1995,1999,2000)綜合對勞動力、資金、生產、價格的市場化程度分析,認為1994年我國經濟的總體市場化程度不會超過35%[6]。 顧海兵把市場化程度的定量與定性處理對應起來,市場化在0~15%為非市場經濟,市場化在10~30%為弱市場經濟,市場化在30~50%為轉軌中期市場經濟,市場化在50~65%為轉軌后期市場經濟,市場化在65~80%為欠發達市場經濟或相對成熟市場經濟,市場化在80%以上為發達市場經濟或成熟市場經濟[7]。 并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了判斷中國市場化程度的三個標準:宜粗不宜細,宜低不宜高,宜寬不宜窄。[8]
周振華(1999)從廣義價格自由度、區際貿易依存度、經濟收入彈性、預算約束度、要素重組度、交易規范度等六個方面來認識市場化的內涵。認為測度市場化必須從三個角度進行:一是從空間角度觀察市場化的廣度;二是從內在關系角度觀察市場化的深度;三是從外部環境角度觀察市場化的基礎(厚度)。[9] 趙彥云和李靜萍(2000)設計了一套包含3大層次、9個方面共計53個指標的統計指標體系。其中第一層次指標包括市場經濟基本要素、市場發展、政府職能市場化,第二個層次包括價格市場化、企業市場化、社會市場化、商品市場、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維護市場環境、參與市場活動。[10] 李曉西等人(2003,2005,2008)以政府行為規范化、經濟主體自由化、生產要素市場化、貿易環境公平化和金融參數合理化等作為測度體系,測度體系包括5大類、11個子項共計33個指標。測度出中國經濟總體2001年~2006年市場化程度分別為69%、72.8%、73.8%、73.3%、78.3%和77.7%,這是目前堅持對市場化程度連續測度、時間序列最長的成果。[11]
鄢杰(2007)在借鑒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三分法”,即從農業部門、工業部門和服務部門的角度,假定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的市場化程度為1,完全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化程度為0,每一類指標值的范圍介于0~1之間。探討和設計了一套對我國市場化程度進行測度的指標體系。[12]
2.基于各地區的市場化程度測度
這類研究認為中國各地區經濟市場化程度差異較大,必須對地區市場化程度進行研究。主要有:徐明華(1999)從所有制結構、政府職能轉變和政府效率、投資市場化、商品市場的發育、要素市場發育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經濟活動的頻度以及人的觀念等8個方面出發,設立31項指標,選擇了東部地區經濟水平和市場化程度都相對處于前列的九個省市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了簡單積分法來對各個地區的市場化進程進行比較、排序。[13]
樊綱、王小魯(2001,2003,2004,2007)在對我國各地區市場化進程研究中,從5個方面共15項指標(不包括分指標)構筑指標體系:(1)政府與市場關系:包括分配經濟資源的比重、減輕農村居民的稅費負擔、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等3項指標;(2)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包括非國有經濟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非國有經濟在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中所占的比重、非國有經濟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例等3項指標;(3)產品市場的發育程度:包括價格由市場決定的程度、減少商品市場上地區貿易壁壘等2項指標;(4)要素市場的發育程度:包括銀行業的競爭、信貸資金分配的市場化、引進外資的程度、勞動力流動性等4項指標;(5)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和法律制度環境:包括市場中介組織的發育、對生產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3項指標。通過運用相對比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別對我國31個省(市、區)的市場化程度進行排序和分析,反映我國1997年~2005年各省區市場化程度相對位置的變化。該市場化指數堅持連續測度,具有多維性、主觀性和近似性的特點。[14]
3.基于某個產業或某個要素市場的市場化程度測度
另外,還有學者從產業角度進行了市場化程度測度。陳宗勝、陳勝(1999)在對1978年~1994年全國農村經濟發展有關數字進行整理和計算后,以勞動力市場化程度、農業資金市場化程度、農產品價格市場化程度、農產品流通市場化程度為主要選項,測算出了不同年份的農村市場化程度。到1994年,全國農村整體市場化程度已由1978年的7.67%提高到64.66%,共提高了約57個百分點。[15]習近平(2001)在其博士論文中按照農產品和農業要素市場化程度、農村市場體系發育和健全程度、農村市場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程度、農民適應市場經濟程度與政府對市場的調控能力四大指體系建立對農業的市場化程度測度體系,按照德爾菲專家調查法賦予權重辦法,測度出1998年中國農村市場化程度已達到46.29%[16];周業安、趙堅毅(2005)對1987年~2003年我國金融市場化程度進行了測度,等等。
以上的測度體系各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過分注重市場化量的提升,對市場化質的考察缺失。國內有學者也提出不僅要重視對我國市場化“量”的分析,也要重視對我國市場化“質”的研究(盧現祥,2001)[17];二是基于某個時點或較短的時間區間進行測度,沒有從一個相對長期的角度來構建測度體系。所形成的數據結果由于缺乏持續性,不能形成一個時間序列,在實證分析中利用價值不大。本文在對這些已有成果合理借鑒的基礎上,構建新的市場化測度指標體系,對1978年~2007年中國市場化的程度進行實際測度,并對30年的測度數據進行分析。
二、市場化測度指標體系的構建
本文將重點參考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創立的市場化指數測度體系(李曉西等,2003,2005,2008)的基本思想和評分標準,兼顧測度一個較長的縱向周期內市場化程度應該注意的問題,在保持指標“少而精”的基礎上,力求更為全面地反映市場化的多個層面,建立一個既能反映市場化“量”的變遷,又能反映市場化“質”的提升這樣一個綜合的指標體系。指標體系將從市場經濟下企業、政府、市場三個大的層面來構建,選擇具有指代意義強的各相關指標。
1.指標體系設計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設計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建立整個指標體系的核心和靈魂,是保證測度指標準確性和可靠性的基礎。
(1)全面反映市場化過程中各個層面的變化
經濟體制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即企業、政府、市場三個大的層面,由此形成測度指標的總架構。首先,企業是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企業的各項自主權利是否落實,經營體制、企業家的選擇機制是否改變,所有制形式的自主選擇度以及各種所有制的比重如何等,都是衡量企業體制市場化的重要標志。其次,政府是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者,政府行為在多大程度上從直接生產領域退出,轉移到宏觀調控層次;多大程度上放棄直接的行政干預,而采用間接的經濟手段;政府對宏觀控制的時機和藝術的掌握,以及政府機構和官員的精簡程度等,都是測度政府行為適應市場化的重要標志。第三,市場是企業的運行環境及宏觀引導信息的載體。這里的市場包括商品市場以及要素市場,如勞動、資金、外匯、房地產、技術等。所有這些市場的價格、價格形成機制、管理體制等的改革程度,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經濟體制的市場化進程,是考察市場化程度的最好觀測點。
(2)適應市場化測度跨期較長的特點
由于本文測度的時間跨度較長,必須保證測度指標能夠具有統一的解釋力。一是保持30年內測度指標名稱和所指代的意義的一致性,選擇反映市場化現象持續較長的指標。盡管反映市場化程度的指標很多,但有些指標所代表的含義僅是近年來出現的現象,無法在縱向上找到連續的數據;二是保證所選指標統計口徑的一致性。有些指標的名稱在30年內雖然沒有變化,但指標的統計口徑進行過多次調整,為保證數據的可比性和真實性,文中盡量進行換算,使之前后一致。一些差異大的指標,在無法查清其統計口徑的變化依據和換算方法的情況下,予以舍棄。
(3)最大限度堅持市場化測度“量”和“質”的統一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的社會,長期以來,農業和工業發展中的“剪刀差”使得農村經濟仍然落后,農民的稅負較重,政府在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一般的市場經濟主要區別在于,一是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市場經濟與公有制的有機結合;二是以社會成員普遍受惠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要求以人為本。[18]所以考察市場化的“質”,應該從分析市場化是否有助于消除二元結構,是否有利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所以本測度體系適當選擇了反映這樣變化的指標。
(4)所選指標要突出內涵的科學性和數據的可得性
所謂指標內涵的科學性,是指測度指標能夠反映中國市場化的本質特征或主要特征,并且測度指標必須具有獨立性,不能互相兼容,但部分指標之間是主要指標和輔助指標的關系。所謂數據的可得性,不僅要求能夠對指標進行量化處理,還要求各指標有較為準確的數據來源,本文的數據均取自國家統計機構發布的權威統計數據。本文的測度指標盡量與國民經濟統計數據相一致,而且保持相對穩定。
2.指標體系的總體框架
根據上述指導原則,構建由三級指標層次構成的中國市場化程度測度指標體系。其中, 3個一級指標分別是:政府的合理規模和行為規范化、企業的多元所有制和主體自由化、市場的完備體系和交易公平化。同時,每個一級指標下設2~4個二級指標,全部二級指標包括9個,分別是:政府規模合理化、政府經濟資源配置規范化、稅負公平化、非國有經濟的發展、所有制的多元化、國際貿易自由度、金融改革深化程度、貨幣政策效果、定價自由度。每個二級指標又由2~4個三級指標綜合而成,以便對我國市場化程度進行全面的定量評價。評價指標體系的總體結構請參見表1。
表1.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程度測度指標體系
3.指標名稱釋義
為了更準確地理解各測度指標的意義,現將20個測度指標的含義解釋如下。
(1) 政府的合理規模和行為規范化
政府消費占GDP的比重:政府消費是政府單位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和免費或以較低價格向住戶提供的用于消費的貨物和服務的凈支出。政府消費占GDP的比重反映一定時期內政府消費對國民經濟的影響程度。政府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政府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反映政府人員規模的大小。一定數量的政府工作人員是必要的,但超過了合理界限的政府規模就會導致對正常市場活動的不良影響。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從國際經驗來看,市場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政府分配資源的程度一般來說也較低。因此,我們采用了財政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作為一個負向指標(它的剩余項代表由市場分配經濟資源的比重)來近似地反映資源分配方面的市場化進展程度。預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由于我國政府收入形式還不規范,政府收入中除了稅收收入之外,還包括相當數量的預算外收入以及制度外收入,以預算外收入占GDP的比重來衡量政府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規范性。農業各項稅收占GDP的比重:農業各稅包括農業稅、牧業稅、耕地占用稅、農業特產稅和契稅等。農業各項賦稅的降低表明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的實際效果。減輕農民負擔反映了市場化進程“質”的變化,是政府對社會產品分配的調整。工業企業稅收占GDP的比重:工業企業稅負是指企業承擔國家稅收的數額與程度,用這項指標來指代企業的平均稅負。
(2)企業的多元所有制和主體自由化
城鎮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城鎮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比重反映了城鎮就業人口中非國有單位從業人員的相對規模。非國有經濟類型工業企業總產值所占比重:非國有經濟類型的工業企業總產值所占比重近似代替非國有經濟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反映非國有經濟的發展變化和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大小。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總額占全部出口總額比重:用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出口總額占全部進出口總額比重,反映了進出口總額中非國有經濟的貢獻。但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外商投資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從進出口額度中剔除進口數額,用其出口總額占全部出口總額的比重效果更好。外商直接投資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選擇外商直接投資與國民生產總值(GDP)之比來反映資本來源的多樣化和市場準入的程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外資、自籌和其他資金所占比重:利用外資、自籌和其他資金(如上市融資)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獲取資金的方式,用以上三種方式獲取的投資資金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可以很好地反映資本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外方注冊資金占外商投資企業總注冊資金的比重:反映外資投入的大小對投資資本金形成的影響程度,是反映資本來源多元化的一個補充指標。
(3)市場的完備體系和交易公平化
平均關稅稅率:關稅稅率反映了貿易的自由化程度。從國際貿易中獲得的稅額占進出口額的比重:是指關稅收入與進出口總值之比,反映在國際貿易當中稅收對自由貿易的影響程度。三資鄉鎮個體私營企業短期貸款占金融機構全部短期貸款的比重:是指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的短期貸款中,三資企業貸款、私營企業及個體貸款和鄉鎮企業貸款所占的份額,反映金融機構的貸款中有多大比例投向了非國有企業。廣義貨幣(M2)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標。通常來說,該比值越大,說明經濟貨幣化的程度越高。最近五年通貨膨脹率的平均值:這里的通貨膨脹率是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率,最近五年通貨膨脹率是將最近五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率作簡單的算術平均,反映了近期物價的變動情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市場定價的比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市場定價的比重反映在社會商品零售環節的市場化程度。農副產品收購總額中市場定價比重:指在各單位或部門收購的農副產品總額中按市場調節價和政府指導價收購的農副產品金額的比重。它反映在農副產品收購環節市場化的程度。生產資料銷售總額中市場定價比重:指在所有銷售部門生產資料的銷售收入中按市場調節價和政府指導價銷售的生產資料金額的比重。它反映在生產資料出廠環節市場化的程度。
三、1978年~2007年中國市場化指數的評分和測度結果
本文對市場化指數的測度采用算術平均數的測度辦法,即各項指標的權重相同。國際上對于經濟自由度指數的測度,美國傳統基金會用的是算術平均數的辦法,弗雷澤研究所最早采取主成分分析法,但由于主成分分析法受到自相關指標干擾,弗雷澤研究所于是在2002年報告中也運用了簡單平均方法。由于市場化指數的計算不是精確的,而是近似的,僅僅是對市場化程度及其變化的一個近似的反映,所以國內關于市場化測度比較有影響力的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和中國國民經濟研究所,也都采用了算術平均數的辦法。
在測度評分辦法的選擇上,參照美國傳統基金會2007年報告以前的評分方法,即采取5分制的方法,按照市場化程度由高到低將等級分為1分、2分、3分、4分及5分五個等級,1分說明該項指標或因素反映的市場化程度最高,我們將1分所在的區間稱之為評分的上限區間;而5分則說明該項指標或因素所反映的市場化程度是最低,我們將5分所在的區間稱之為評分的下限區間。
測度區間的臨界值的確定標準,主要基于以下因素:
第一,根據基礎理論來確定。比如通貨膨脹率按照普遍認可的理論在3%以內屬于正常區間,故將“最近五年通貨膨脹率的平均值”這項指標的上限就設為3%。又如“平均關稅稅率水平”,根據國際貿易的有關理論和實踐,認為在4%以下是貿易自由度的上線,則將4%以下設為1分。確定臨界值后,再按照等比遞增的規律劃分其他區間。
第二,根據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情況和數據的分布特征來確定。比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市場定價的比重”,依據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值和我國價格改革的實際成效,判斷實際值在95%以上是最自由的,故將95%設為1分的上限;又如“政府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這項指標,實際測度的數據分布在3%~10%之間,我們就按照等分的辦法劃分為5個區間。
在確定了區間的上限和下限后,大部分指標采取等距的辦法,中間三個區間是根據等距的形式來劃分,確定區間的界限。僅有個別指標根據數據的分布特征采取了不等距的分類法。具體評價辦法見下表2。
表2.市場化指數各項指標評分辦法
上述市場化測度指標的評分遵循“三級指標——二級指標——一級指標——總指數”的整合過程,每一次綜合都是采取簡單算術平均數的辦法,保留2-3位小數。首先是對20項三級指標進行評分,然后對二級指標和一級指標進行綜合評分,最后再由三個一級指標合成總指數。在由5分制的總指數轉化為百分數表示的總指數過程中,我們使用插值法進行換算,換算公式為:y=125-25x,其中y指百分制的總指數,x指5分制下的總指數。經過換算,詳細結果見表3。
表 3.1978年~2007年中國市場化指數總得分及百分數轉化結果
我們將上述測度結果用圖1來表示, 通過30年的市場化指數的變動趨勢來分析市場化進程中的基本特點。
根據1978年~2007年30年的市場化指數變化趨勢,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結論:
第一,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直線上升的,在個別年份,甚至還有所降低,但變化幅度較小。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市場化的程度保持了總體上升的趨勢,年均增長1.56個百分點。
第二,市場化程度提高的幅度與市場化改革的改革進程基本吻合。以1992年為界,此前的市場化程度提高比較緩慢,1992年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后,市場化的進程開始加快,市場化指數提高的幅度逐步增大。
第三,從1998年開始,我國的市場化指數越過了60%,如果把這個標準作為及格線的話,也就是說,1998年我國開始成為了市場經濟國家,更為準確的說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到2007年我國的市場化指數達到了73.958%,正在逐步向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邁進。
[參考文獻]
[1]盧中原,胡鞍鋼.市場化改革對我國經濟運行的影響[J].經濟研究,
1993(5):49—51.
[2]江曉薇,宋紅旭.中國市場經濟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33-34.
[3]國家計委市場與價格研究所課題組.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判斷
[J].宏觀經濟管理,1996(2):21-23.
[4]陳宗勝,吳浙,謝思全,等.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研究[M].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常修澤,高明華.中國國民經濟市場化的推進程度及發展思路[J].
經濟研究,1998(11):48-50.
[6]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判斷[J].改革,1995(1):8-87.
[7]顧海兵.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最新估計與預測[J].管理世界,
1997(2):52-55.
[8]顧海兵.中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背景與沿革、現狀與前瞻[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0(2) :64-69.
[9]周振華.體制變革與經濟增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9.
[10]趙彥云,李靜萍.中國市場化水平測度、分析與預測[J].中國人民
大學學報,2000(4):32-33.
[11]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
報告[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3;北京師范大學經
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2005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中
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5;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
究院.2008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08.
[12]鄢杰.我國市場化進程測度指標體系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7
(23):69.
[13]徐明華.經濟市場化進程:方法探討與若干地區比較研究[J].中共
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9(5):32.
[14]樊綱,王小魯.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
(2000)[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5]陳宗勝,陳勝.中國農業市場化進程測度[J].河北學刊,1999(2):25.
[16]習近平.中國農村市場化研究[D].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17]盧現祥.新制度經濟學[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18]張卓元.市場化改革的特色之路[J].人民論壇,2007(13):19.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China’s Marketization Process:
the Marketization Index of Last 30 Years
Dong Xiaoyu1,Hao Lingyan2
(1.Management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1,China)
Abstract: China’s marketization level can be us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to evaluate how well market economy system works and how important market economy is. This article builds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marketization indexes, does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for China’s marketization level from 1978 to 2007, and also does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above results. The obtained China’s marketization indexes of last 30 years provides basic data for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China’s marketization level,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empirical study with market-oriented reform as system variable.
Key words: marketization process; marketization indexes; measurement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