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在印度商會成立大會上,印度政府的一位部長發言后,接下來是一位編輯發言,他一開口就聲明不同意部長的觀點,并加以批駁。這樣的事情見了幾次之后,袁南生先生就向朋友請教,印度朋友異口同聲地說:“這有什么奇怪嗎?難道可以把你認為是紅的東西說成白的嗎”?
發人深省的是,我們覺得奇怪,而印度人卻認為不值得奇怪,說明兩國的文化環境是多么不同。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仍受種姓制度影響、社會發展比較滯后的國家,但知識分子卻有如此風骨!
如果在中國,這么一位編輯一定會說,剛才部長作了重要指示,我們一定要很好領會之類。如果有哪個中國人像那位印度編輯那樣處事,結果會如何?恐怕不會太好。
我們生活在另一種文化氣氛中。這種文化氣氛本來就很濃厚,還不斷有人在那里強化它。近年來,國內掀起了一股宣傳和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最近走紅的是北師大的于丹女士,路邊小攤上都在賣她關于《論語》的書。我沒有買,因為我歷來不喜歡吃別人嚼爛了的饅頭。一次,在網上瀏覽時發現了這本書的摘要,于是看了幾眼。關于為人處事,她介紹孔子的教導說,有三種人在自己面前走過的時候必須站起來,自己從這三種人面前走過時必須低著頭快步走過。這三種人中,第一是做官的人,第二是穿喪服的人,第三是盲人。讀至此,我心中立刻不自在起來。后面兩種人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頭一種,如果換成老年人,就合適了。現在各地各單位領導干部實行年輕化,如果一個年近花甲的老職工,見了三十來歲的局長也必須畢恭畢敬地站起來,也必須像老鼠一樣在他面前走過嗎?如果這樣,將會是怎樣的一種滑稽?
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如何與他人相處確實是很重要的,其中重要的一點是相互理解、尊重和寬容。不是只對領導尊重,對普通人不尊重。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的弱點。中國是一個講究上下尊卑的社會,自有一套獨立的規矩。對于社會個體來說,這些規矩都十分重要,誰不下功夫學習,誰就是“沒有規矩”,誰就會碰壁。
我們面前顯然有兩種做人的原則,一種是保持個人的獨立人格,敢于堅持真理,也敢于修正錯誤。一種是看上級的臉色行事,以上級的是非為是非。如果面前是一個清正廉潔,能力強,又“勤于王事”的領導,當然應該表示尊敬和欽佩。你尊敬他不是因為他是個官,而是因為他是個好官。這種尊敬不是三歲的孩子對父母撒嬌式的,而應該大大方方,不卑不亢,真誠而又平等。如果這個領導說的不對,就應該勇于“分庭抗禮”;如果他腐化墮落,就不應該尊重他。那種見了官就要低三下四,他在你面前走過就得站起來,你在他面前走過就必須低頭快步走過,這不是現代文化,更不是先進文化,不值得提倡和推廣。(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