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講,我平時是很少看京劇的,但《楊門女將》不一樣,它情節緊湊,扣人心弦,服裝漂亮,唱腔優美,慷慨激昂,以情動人。
可是不知為什么,看完這出戲,激情過后,我心中總有那么一股揮之不去的悲涼。開始的時候,我還沒有搞清楚這悲涼究竟是什么,這悲涼又來自哪里?
我們還是來看看這出戲吧。
敵軍犯境,宗保犧牲,十萬火急。此刻,楊門女將群情激蕩,紛紛要求披掛出征,為宗保報仇,于是老太君叫過孟、焦二將,讓他們速將消息報與皇帝知曉。
主和派以兵部軍機大臣王輝為代表,他堅持認為,“連年征戰,國庫空虛,縱然再戰,也未必能夠取勝,不如暫時求和以保國家安全。”
主戰派以宰相寇準為代表,他認為,應該“立即派兵赴三關解圍,茍且求和乃誤國之道。”
主和派的貪生怕死,激怒了老太君,這樣的臣子實在讓老太君瞧不起。
但是,軍機大臣王輝卻并不買賬,他說:“啊呀呀!從古至今,保衛國家的任務,哪有百歲高齡的人承擔的呀!”應該說,王輝是作為一個反面人物出現在這部戲中的,因此他的每一句話,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反動的、卑鄙的、可恥的”,都是供正面人物批駁用的。但是冷靜想來,王輝的話并沒錯。杜甫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何況百歲老人?就算老太君老當益壯,身體硬朗,但是讓一個老奶奶披掛征戰,我們于心何忍?
然而,楊家的人就是了不起。王輝不是說佘太君年紀大嗎?于是站出了穆桂英;王輝不是認為“光桿牡丹也枉然”嗎?于是“后廳里又沖出楊大娘、楊二娘、楊三娘、楊四娘、楊五娘、楊七娘、八姐、九妹,一個個女將頂盔貫甲,威風凜凜地面見圣駕”。但是,盡管臺上的皇帝振奮了,臺下的觀眾也振奮了,可是這位頑固的王輝依然認為,“一門女將,十二個裙釵,兩軍陣前,豈不被西夏恥笑!”
我們真的需要冷靜一下了,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危難之時,竟然要十幾個寡婦到前線征戰,男人們都到哪里去了?我們坐在臺下的任何一個有血性的男人,都應該感到羞愧,古人尚有“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的約定,更何況老弱婦孺呢?所以,王輝說的沒錯,如果真的讓一個百歲老人率領一批寡婦走上戰場,確實讓西夏見笑,大宋王朝的國威到哪里去了?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作為一個理智的國家,無論什么樣的戰爭,首先都是要保護好婦女和兒童。戰爭就是要讓女人走開,保護女人和兒童是男人的責任。
在這出《楊門女將》的戲中,為什么說假話的寇準會在戲中成為一個正面人物?為什么沒有說一句假話的王輝會成為一個反面人物?難道歷史真的就這樣良莠不分黑白顛倒?
這就是激情下的謊言的力量。當人們頭腦發熱的時候,人們的情緒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這個時候,群情激憤,一片沸騰,謊言就是真理,假話才是愛國。這時候,如果誰敢實事求是,誰敢提出不同意見,誰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就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就是跳梁小丑,就要遺臭萬年,就像王輝一樣,永遠都是一個反面的丑角,永遠都是被唾棄的對象。即便后來的歷史證明你是正確的,也很難恢復你的名譽。而那些如寇準一類的說謊者,即便歷史證明他們是錯誤的,也無論他們給國家和民族造成多大的損失,都不會有人對他們進行清算,他們依舊是偉大的。
激情下的謊言,可以煥發出愛國的激情,但是這種謊言下的激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激情有時是需要遏制一下的,不能讓其無限制地膨脹。否則,激情下的謊言便有發展成激情下的罪惡的危險。
(摘自《中國歷史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