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頒布法律法規。
越南在革新開放中加快立法步伐。1997年5月,國會通過了修改后的《刑法》。1998年3月公布了《干部、公務員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法》和《反貪污法》,并采取法律制裁、行政處分、經濟處罰的綜合治理措施,懲治貪污腐敗。越南國會于2005年11月通過了《預防和反對腐敗法》。該法從2006年6月1日起正式生效。該法的頒布,標志著越南反腐敗工作的正式法制化。同時,越南國會對世界上第一部《申訴控告法》進行了第二次補充、修改。該法規定,人民群眾有權向有關黨政部門、群眾組織控告違反黨紀國法的現象,控告人對處理結果不滿意,還可向上一級部門申訴,甚至可向法院起訴。越南還加入了聯合國反腐公約。2006年,越共中央成立了由政府總理任主任的反腐敗指導委員會,指導全國的反腐敗斗爭。積極推動司法改革和司法獨立。為了打破“黨大于法”的局面,越共規定最高法院可直接審理越共高級領導干部的腐敗案件,越共中央完全不干預審判工作。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為越共反腐敗斗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和政策保證。
其次,健全規章制度。
在反腐敗斗爭的實踐中,越南政府逐漸意識到,建立一個完整、嚴密而合理的規章制度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一是實行定期檢查、考核制度,保證干部、公務員隊伍的基本素質。二是規定干部、公務員的一般行為準則。三是規定干部、公務員的財產登記制度。法令要求國會代表與政府官員公布他們的收入、房地產、海外資產、賬戶以及其他個人財物,如車輛和價值超過3100美元的證券。法令將適用于越南國會代表與候補代表、高級警官與軍官以及國家、省、縣級政府、國有企業所有副處級以上的干部。四是“改革工資制度,提高工薪階層的生活水平,反對特權特利”。五是制定領導干部責任制度。越共九大提出各級黨委的主要領導人對本單位、本地方出現貪污腐敗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六是實行干部輪換制度。2002年7月,在全黨、全國范圍內推行干部交流制度,規定總書記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縣級以上主要領導干部在同一個地方擔任同一職務不得超過兩屆任期,以解決當前比較突出的“關系網”、“裙帶風”等消極腐敗問題。
第三,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
越共和政府運用各種監督形式對黨和政府及其公務人員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監督。一是黨內監督。2002年越共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實行了質詢制度,任何一位中央委員可以對包括總書記、政治局委員和書記處書記在內的其他委員提出質詢,也可以對政治局、書記處、中檢委集體提出質詢。二是人民監督。越共九大提出要有具體措施,保護和獎勵堅決與貪污腐敗現象作斗爭的人。三是新聞媒體監督。
第四,為反腐不惜重金買情報。
2008年,越南財政部允許本國市級和省級反腐指導委員會使用國家資產購買情報,以幫助其打擊腐敗。根據越南財政部的文件,反腐指導委員會可使用最多1000萬越南盾(約合625美元)購買情報。為了獲取更昂貴的情報,委員會負責人有權考慮和批準購買。此舉,可謂是越共反腐敗的大手筆和創新。
第五,開辟網上反腐直通車。
2007年6月28日,越南政府推出的反腐新舉措吸引了不少國際媒體的目光。由越南反貪局直接管理的反腐敗網站“反貪數據庫”當天正式開通運行,網民可直接舉報貪腐。
鑒于越南共產黨對腐敗的危害有著清醒的認識,并采取了以上一系列防腐、反腐的措施,越南腐敗問題盡管沒有得到根治,但仍然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從1998年開始,越南的清廉指數一直比較穩定,在透明國際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數(或腐敗指數)排行榜中,清廉指數下降的只有2002年和2003年兩年,而且下降額度只有0.1。這表明,越南采取的反腐措施遏制了腐敗問題的進一步惡化。
(摘自《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