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7月23日上午,國家文物事業“十一五”規劃項目——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開工儀式在山西省平順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九天圣母廟前舉行。國家文物局決定在“十一五”期間投入大量資金對山西省南部長治、晉城、臨汾、運城4個市所轄34個縣市區內的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構建筑,共計10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整體修繕保護,涉及文物本體修繕、附屬文物保護、保護性設施建設、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的啟動,是繼大遺址保護、大運河保護、長城保護等重大戰略決策之后,在文物建筑保護領域里又一項偉大的戰略決策,不僅對山西省早期建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更對中國早期建筑的保護和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框架結構為主體、平面采用院落式布局,形成了世界上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我們的祖先留下了極為豐富多彩的建筑遺產,反映了中國在建筑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中華民族重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然而木構建筑易遭火災,且易于腐朽,所以歷經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后,絕大多數的木構巨制都已化為灰燼,唐以前的遺構已經難覓蹤跡。據統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現存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構建筑,全國僅226處,而山西就有160處,且105處又集中于山西南部。
山西南部以山區為主,丘陵、山脈綿延起伏,溝壑縱橫,交通不便。但豐富的物產和四季分明的氣候,使這里成了難得的世外桃源,尤其當中原戰亂連年、災荒頻繁的時期,依然享有長時間的安定祥和,以至于人們紛紛在此大興土木,建造廟字和私宅。尤其明清晉商亨通,建造之風尤盛,直至清末,山西南部的經濟漸漸衰微。交通不便不僅帶來了難得的安定,也使這里自給自足的封閉保護了先人們留下的各種建筑,除受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之外,相當數量的中國早期建筑在山西南部的山間、村中躲過無數劫難而留存至今。
這些早期木構建筑,集中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筑文明的綜合成就,是我國古代木構建筑史上重要的實物例證,是中華民族地上文物寶庫中極為珍貴的財富,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105處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筑中,隨著當前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歲月更迭,大部分建筑本體及周邊環境都受到了嚴重威脅。許多建筑由于年久失修,殘損變形,險情日益加劇。據調查了解,有70%的建筑亟待搶修,大量附屬文物不同程度存在病害。如火如荼的舊城改造、城鄉建設、新農村建設,給這些早期建筑的本體或環境帶來新的壓力。因此,采取非常措施,集中搶救保護這一區域保存下來的早期建筑,迫在眉睫。
20世紀90年代初期,專家學者和有識之士呼吁對山西南部眾多古建筑開展全面、細致的保護修繕,隨著呼聲漸高,國家文物局各級領導意識到如果能夠真實、完整地修繕保存好山西南部的早期建筑,就意味著全國近一半保存有早期木構建筑的國保單位和具有重大價值的新發現得到了保護,對我國文化遺產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于是,國家文物局發起并組織山西省、河北省、陜西省的古建筑保護研究所和清華大學遺產保護研究所等勘察設計單位,赴現場開展先期調查工作,為正式立項開始制定保護規劃和修繕方案。2005年底,在國家文物局領導和專家多次對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筑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國家文物局決定“十一五”期間,集中財力、人力、時間對這個區域內保存有元代及元代以前木構建筑的10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專項整體保護。
山西南部早期木構建筑保護工程是在國家文物局的大力倡導支持下實施的,也是國內有關專家和山西省文物部門的共同心愿。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副局長童明康等,多次組織專家實地調研,為南部工程的順利實施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持,傾注了大量心血。截止2009年,國家文物局已支持山西南部工程保護資金11600萬元,加上國家和省兩級發改部門為南部工程配套的環境整治資金8238萬元,一共已投入資金19838萬元。
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這一區域內分布密集的元以前早期木構建筑的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探求其文化內涵,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永遠留存于后世,不僅是新時期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中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文物建筑保護史上的空前壯舉。
作為山西南部保護工程實施管理的總負責機構,山西省文物局為了承擔這一重大挑戰,組織好這項工程,在機構建設、規章制定、人員培訓、項目儲備、技術咨詢、招標投標、工程監督、項目管理等方面,做了極大地努力。
1.為加強南部工程的管理,2008年3月,山西省文物局經報請山西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準,成立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領導組”及“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辦公室”。領導組組長由省文物局局長施聯秀擔任,辦公室主任由省文物局副局長高可擔任。這些機構的成立,為南部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組織保障。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涉及運城、臨汾、長治、晉城四市的34個縣(市、區)的105處國保單位。2006年前,只有7個縣(市、區)有獨立的文物行政機構,105處國保單位中也只有33處文物保護單位設有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由于南部工程的經費直接撥付到縣,縣級文物行政機構和保護單位的管理機構情況如何,對順利實施南部工程至關重要。為了解決好項目所在地的縣級文物行政機構和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機構建設,幾年來,山西省文物局數次致函4個市的人民政府,要求項目所在縣盡快成立獨立的文物行政機構和文物保護單位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同時,把有機構、有編制、有規劃、有設計方案、有地方配套資金的“五有”,作為南部工程項目的基本立項條件。至2009年底,在各有關市縣文物部門同志的努力下,涉及南部工程的34個縣,有15個縣建立了獨立的正科級行政文物局(運城市全部成立了獨立的正科級文物局),有10個縣設立了獨立的正科級的文物旅游局或文物旅游發展中心。52處國保單位建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
2.為解決好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確保修繕過程中在技術上不出原則問題,山西省文物局組建了由羅哲文、傅熹年、張之平、呂舟等15位國內古建筑保護專家組成的“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專家組”,從規劃編制、方案設計、招投標、立項、施工、科技保護到階段驗收、竣工驗收、竣工報告的編寫、資料整理等全過程,為保護工程的開展提供技術保證。
3.南部工程開展以來,山西省文物局把與工程有關的各項制度的建設工作作為重要工作來抓。2006年著手編制《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管理辦法(暫行)》,在多次組織專家專題討論的基礎上又編制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招投標管理辦法(暫行)》、《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暫行)》、《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資料管理規定(暫行)》等共4個專項管理制度。2007年,山西省文物局又委托山西省古建筑維修質量監督站編制完成了《山西省古建筑修繕工程質量驗收規程》。2009年,又委托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編制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資料編制收集要求》,對南部工程的資料收集和編制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規范化的指導要求。這些辦法與規程為保證整個南部工程依法有序進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4.規劃設計方案是實施保護工程的前提條件。南部工程啟動后,山西省文物局把這項工作作為實施工程的前提條件,予以高度關注。在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和兄弟省、市的幫助下,目前,105處國保單位中58處的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占總量的55%,其中29處已經國家文物局批準;84處的修繕設計方案已編制完成,占總量的80%,其中72處已經批準。保護規劃、維修方案的先期編制,為南部工程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充足的項目儲備。
5.試點工程先行。南部工程首批4處試點項目晉城玉皇廟、平順九天圣母廟、高平二郎廟、陵川龍巖寺,于2008年5月底依法完成招投標;2008年7月23日,在平順縣九天圣母廟舉行了南部工程開工儀式,標志著南部工程正式開工。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和摸索,協調業主、設計、施工、監理等各方,明確責任義務,提高標準,溝通交流,使各方逐漸統一認識,總結了相應的經驗教訓。試點工程不斷完善的成果,引導工程順利實施。目前,南部工程總計有34處工程項目已實施,其中19處完成了本體維修工程。
6.堅持做好培訓和技術交底。2008年7月20日至21日,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辦公室邀請有關專家對第一批4處試點項目的業主、設計、施工、監理、監督等單位相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與現場施工前技術交底。就工程管理程序、制度、資料收集、質量以及工程實施中需注意的有關問題進行培訓,嚴把“十個環節”
(即前期勘察環節、立項環節、方案編制環節、方案審批環節、工程招投標環節、施工審批環節、監督監理環節、技術交底環節、分項驗收環節、竣工驗收環節)。設計單位向業主、施工單位遞交了書面的設計技術交底文件,專家現場就工程技術交底中提出的問題給予了指導,這種培訓與交底方式,加強了參建各方的交流和溝通,規范了施工監管程序,促進了工程各環節的銜接,提高了有關人員的法規意識和保護意識。
7.堅持工地檢查制度,確保工程質量。南部工程開工以來,山西省文物局始終把保證工程質量作為最重要的目標來抓,工程辦多次邀請南部工程專家組專家和省古建筑維修質量監督站赴施工工地進行現場檢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也于2009年9月組織專家對已開工的項目進行了全面檢查。每次檢查,從工程管理、施工技術、施工工藝、工程檔案資料收集整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體意見和建議,并召集業主、施工、監理單位相關負責人召開座談會,反饋檢查發現和要求整改的問題。對施工中好的作法提出了表揚,針對個別工程沒有嚴格按要求施工、有關參建單位負責人不能嚴格履行職責的情況,工程辦公室及時下達了停工通知,要求針對存在的問題抓緊時間整改,提出切實可行的整改措施,報工程辦公室批準后方可復工,有效保證了工程質量。
8.為做好工程資料收集整理工作,2009年8月28日至29日,南部工程辦公室在晉城市澤州縣組織召開了南部工程資料收集整理培訓會。培訓內容主要是《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資料收集編制要求》中的各項規定和各分部分項工程資料收集的內容、標準。培訓進一步明確了南部工程資料工作主要包括資料的收集整理、匯總編錄、建庫共享、模型制作和竣工報告五個部分。通過培訓和實際操作演練,使各資料收集員更加明確了任務和分工,明確了資料收集中各項圖、表、文字等的填寫標準和要求。通過培訓,各個項目的參建方明確了資料工作完整的工作體系和工作流程,明確了各自的職責和相關要求,為南部工程資料工作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進而實現一項工程一部竣工報告的要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為組織做好南部工程各建筑的模型制作工作,工程辦三次組織專家就南部工程模型制作事宜召開了座談會,明確了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研究所為南部工程模型制作工作總牽頭單位。清華文化遺產研究所制定了模型制作實施計劃并根據各建筑的平面布局、結構特點、形制體量等分別編制了經費預算。根據計劃,今年將啟動23處項目的模型制作工作。目前,這23處項目的業主單位已與清華文化遺產研究所簽訂了委托合同,保障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10.為進一步加強南部工程管理,工程實施以來,工程辦根據不同情況,綜合或單項采取集中會分區等形式,多次召開工作會、匯報會、經驗交流會等會議,又建立了每項一月簡報、急事隨時報的信息報送等制度,及時掌握情況,有效加強了管理。2009年2月和12月,山西省文物局在太原組織召開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匯報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這兩次會議是南部工程實施以來召開的兩次重要的會議。會議圍繞南部工程,采取各自匯報與專家講評相結合、會議培訓與具體指導相結合的形式,交流了經驗,提高了認識,內容豐富,解決問題,不僅是一次南部工程的匯報會、經驗交流會、業務培訓會,更是一次做好南部工程的動員會,對下一步南部工程的順利實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護工程是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的重大工程,是當前全國文物維修保護工作的重點之一,意義重大。工程實施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和專家組的精心指導下,在各有關市、縣文物部門和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縣級文物行政機構和保護單位管理機構的建設步伐加快,規劃方案編制質量不斷提高,制度建設不斷完備,依法管理的意識不斷提高,整個工程進展順利。但是這條保護與傳承之路任重道遠,依然面臨許多問題和挑戰,唯有踏踏實實地把工作落到實處,認真對待每一處建筑,才能讓這項偉大工程的宗旨得以實現,讓中國古代建筑寶庫得以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