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鎮川鐘博物館是韓國唯一一座以古鐘為主要藏品的專題性博物館,與北京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近年來,韓國鎮川鐘博物館在中韓古鐘學術交流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為促進當代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2007年11月,韓國國寶級別的鑄鐘技藝傳承入、圣鐘社的法人代表元光植教授仿照韓國最大古鐘——圣德大王神鐘鑄造了一件精美的銅鐘,并捐贈給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永久收藏,填補了大鐘寺古鐘博物館展覽中韓國鐘的空白。
鎮川鐘博物館是一座成立不久的年輕博物館,筑建在一座小山前,是一頗具個性的現代派建筑。建筑主體是一座二層的小樓,小樓前方正中有一個造型獨特的玻璃體,據說是仿照韓國鐘的形狀設計的,很有創意。這座博物館實際收藏的韓國古鐘并不多,展品以韓國著名鑄鐘大師元光植先生的作品和其收藏品為主,包括他復制和修復的韓國古鐘以及他寄贈在博物館的個人藏品。展品充分利用了圖片、影像、聲音及模型展示等手段,不算豐富的展品卻為觀眾生動而直觀地展示了韓國古鐘的歷史形態、鑄造技術、藝術特征、文化內涵。對古鐘聲音的模擬和利用也是整個展覽的突出特點,例如,只要參觀者站在與展品相對應的聲音標記點,就會聽到該鐘發出的聲音,感受不同時期古鐘的差別。另外利用古鐘資源開創的各種學生互動項目讓博物館變成了一個生動的學生課堂。鑄造演示廳的陳列設計內容細致,實物模型形象而生動,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就韓國博物館行業而言,在我看來,一方面政府非常重視文物的保護,很多場所都能見到宣傳韓國國寶的廣告、海報等宣傳品;另一方面博物館十分重視對中小學生的教育,一般都設有專門的兒童館或者兒童活動室,且其內容之豐富、形式之多樣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有些設施和活動內容即便是成人觀眾也樂于參與。所以學生占博物館觀眾的比例很大,很多小學生都帶著印刷好的解答題,類似課外作業,在博物館里邊參觀邊尋找答案。從孩子們興奮的臉上,我們可以看出博物館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確實吸引了學生們踴躍參加,同時博物館也成為人們日常休閑游覽的場所;再一方面是公共設施充分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理念,如圖書資料室對觀眾開放,語音導覽系統易于操作,殘疾人通道、紀念品商店等服務設施十分完備。
韓國的古鐘由于受漢字文化圈影響,也由于佛教傳播路線是首先經由中國后到達朝鮮半島、日本諸島的,所以在中、日、朝、韓地區形成了一個明顯區別于西洋鐘的東方古鐘文化圈。在這個古鐘文化圈內,各國古鐘既相互傳播和影響,又相對獨立與區別,在共性中又彰顯出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韓國古鐘就是這個文化圈內具有獨特風貌的一類。韓國具有十分悠久的鐘鈴鑄造、使用的歷史。佛鐘在朝鮮半島出現之前,半島上的居民已經鑄造并使用了銅鐸。佛教傳人朝鮮半島之后,佛鐘便大量鑄造。和中國相比較,韓國由于地域狹小,留存至今的古鐘數量也十分有限,而且,由于遭受日本的多次侵略,大約有60多口韓國鐘流失到了日本。但從這些有限的古鐘上我們可以看出這里的居民曾經創造了燦爛的古鐘文化,獨特的古鐘風貌和高超的鑄鐘技術令我們耳目一新。
區別于中國和日本的古鐘的具有自身獨特風貌的韓國古鐘特點:
第一韓國古鐘擁有獨特的鐘鈕結構。創造性地在鐘頂設置一個音筒,用以調節鐘的聲音,這個音筒能使鐘聲更加純正。音筒通常設計成竹的形狀,據說是竹笛。懸掛鐘體的鈕也不是雙龍頭,而是一條從海水中探出一半兒身體的龍。關于這條龍和竹笛形狀的音筒,韓國學者給我們講了這樣一個傳說故事:有一個國王擔心自己的國家會受到外敵侵略而導致國家動蕩,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便在他死后變成了海里的一條龍。當他兒子繼位后,國家果然如老國王預料的那樣動蕩不安,于是變成龍的老國王送給他兒子一支竹笛,只要竹笛一吹,就能保住國家的太平。在工作人員的提示下,我們果然看見鐘頂龍鈕部位的焊接痕跡酷似大海里翻卷的浪花。
第二典型韓國鐘鐘體上部裝飾著四個乳釘方形區,外圍是由纏枝蓮花組成的廓帶。每區內分布著3行3列共9個乳釘,四個區總共有36個乳釘。乳釘底座也裝飾成蓮蕾狀。據介紹,這一裝飾具有佛教的某種特殊寓意。這在中國佛鐘上是沒有的,但與中國先秦樂鐘上的“枚”十分相似,依據中國學者的說法,樂鐘上的“枚”具有控制鐘體聲音的作用。
第三韓國鐘鐘體腹部多有兩幅手拿樂器的飛天圖。飛天、佛像等人物造型是韓國古鐘裝飾的一個典型圖案,但并不是韓國古鐘的獨創,在中國的唐代古鐘上這類裝飾是比較常見的。可見韓國鐘在歷史上曾經受到過中國鐘的影響。
第四韓國鐘通常在其肩部和下部邊沿設計纏枝蓮和寶相花的裝飾帶,用以撞擊的鐘座也裝飾成復瓣蓮花形狀。這些裝飾紋樣也反映了韓國鐘曾經受中國佛教藝術的很大影響。韓國鐘的鐘座位置相對中國古鐘的鐘座位置普遍較高,位置高則撞擊出的鐘聲高昂,位置低則鐘聲低沉。韓國鐘與中國南方地區部分古鐘的口沿相同,為平直狀。
第五韓國鐘的懸掛也有特點,相對于中國鐘和日本鐘來說,其懸掛高度較低,鐘體口沿與地面的距離很近。我們發現在鐘體下方通常挖出了一個下凹的散音池,又稱“鳴洞”。據元光植先生介紹,這個散音池有利于將鐘的聲音收集在鐘體內,慢慢從上面的音筒中散發出來,以達到鐘音綿長回旋、不絕于耳的獨特效果。中國和日本古鐘下方多數沒有這個散音池,可能是由于鐘體懸掛較高的緣故。不過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永樂大佛鐘下是有散音池的,但其作用應該不是收集鐘聲的,而可能是用來減緩宏大的鐘聲對鐘體的震動程度而散發鐘聲的吧。
韓國古鐘在其自身的發展歷史上還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根據這些時代特征,可以將韓國古鐘發展史粗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統一新羅時期。這一時期是韓國古鐘鑄造的興盛時期,所鑄造的鐘具有十分顯著的韓國本土文化特點。據韓國學者介紹,史書中關于韓國鐘的最早記載是鑄于565年,但是現存的最古老的鐘是鑄于統一新羅初期的圣德王二十四年(725年,相當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的上院寺銅鐘,保存在江原道平昌郡珍富面東山里上院寺,被列為國寶。資料顯示它通高167厘米,鐘體上有持箜篌和笙的飛天。現存最古老的中國梵鐘是鑄造于南朝陳太建七年(575年)的銅鐘,日本梵鐘受其影響,造型與之十分相近。由此可以看出,現存最古的韓國梵鐘比現存最古的中國梵鐘在鑄造時間上晚了150年。
圣德大王神鐘的鑄造歷經新羅三代王,用了30多年的時間,最終鑄成于惠恭王時期(771年),它雖然比上院寺鐘稍晚,但它是韓國現存的體量最大的古鐘。它是統一新羅時期古鐘的典型代表。而在中國與之鑄造年代相近的唐代銅鐘主要有:陜西富縣城內的寶室寺銅鐘、甘肅武威的大云寺銅鐘、甘肅張掖鐘樓唐代銅鐘、廣西融水的信樂寺銅鐘、江蘇鎮江的丹陽銅鐘、陜西西安景龍觀唐代銅鐘等。其中與圣德大王神鐘時間最相近的中國銅鐘是存放在陜西西安碑林的景龍觀銅鐘。景龍觀銅鐘(711年)比圣德大王神鐘(771年)的鑄造要早60年,兩者在造型上有很大區別,使用功能上也有些差別,一個是佛寺鐘,一個是道觀鐘。
第二階段:高麗時期。這一時期的韓國古鐘基本承襲統一新羅時期的古鐘形制。古鐘的體量逐漸由大變小,花紋越來越繁復雜亂,鑄造工藝也逐漸下降。例如國立中央博物館內展出的高麗時期的幾件古鐘,越到后期,形體越小,制作越粗糙。相對而言,同樣在國立中央博物館展出的天興寺銅鐘(1010年)則精美很多,堪稱高麗時代鑄造的銅鐘中形體造型最優美的一件。
第三階段:李氏朝鮮時期。這一時期是韓國古鐘風格發生很大轉變的時期,深受中國佛鐘影響,調音的音筒很少見了,出現了雙龍鈕,鐘體上出現了粗弦紋。例如國立中央博物館的普信閣鐘、江華銅鐘等都屬于這一時期。普信閣鐘原來位于首爾市鐘路區觀哲洞的普信閣,是朝鮮世祖十四年(1468年)鑄造的,高318厘米,口徑228厘米,沒有甬筒,有龍鈕,肩部無任何裝飾,中下部有兩組粗弦紋,鐘體很厚重,是朝鮮時期較早的鑄品。
綜上所述,韓國古鐘歷史悠久,自成體系,鑄造工藝精良,紋飾精美,鈕部結構獨特,音色優雅純正,具有濃郁的本民族特色。在東亞古鐘文化圈中,韓國古鐘與中國古鐘、日本古鐘區別明顯,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