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做官常常要發表個施政綱領,在古代沒有發表施政綱領的地方,但新官上任,萬民矚目,是貪是廉?也需要表白心態,于是從宋代開始,為官者便在官署衙門上撰題對聯,以此表明自己的官德、官風、心跡、志向、政愿等——相當于施政綱領的東西。一副對聯言簡意賅,言志醒目。清代七品芝麻官唐成的“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豆腐”的公堂對聯,正是這種道德官風的反映。據有關史料介紹,古人做官的道德規范,大約有如下含義:
不貪不賄 《七修類稿》載:明代弘治年間史部尚書王怒官署有這樣的門聯:“任于朝者,以饋送及門為恥;任于外者,以茍是入都為羞。”嘉靖年間一位藩司參議,寫的對聯是:“要一文,不值一文,難欺吏卒;寬一分,氏愛一分,見佑鬼神”。
法嚴法慎 清代徐州兵備道張鼎,統領軍事、航運等重任,他為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在道署衙門上撰題對聯:“地當黃運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從心上過;官做軍民之主,寬以恩,嚴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來。”
克己奉公 清代桂林府衙趙慎珍為官清政廉潔,體恤民情。他的府衙門聯為:“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愛民如子 清代三防主簿余小霞的署聯為:“與百姓有緣,才來斯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他為桂林知府題的衙聯是:“此是公門,囊足莫于三尺法;我無私渴,盟心只稟一條冰。”那些想絢私的人見此,免不了要心寒腳軟。
政績昭然 清代工部尚書彭元端任浙江督學時,門聯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國家期得士,挑李無言。”是表示要多培養人材。梁上國任奉天府丞的署聯是:“勉力為之,正人心,原風俗,實帷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訓迪,勿懈功夫。”以端正社會風氣,選拔才識之士為己任。
提醒警戒 清代山東金鄉縣令王玉池這樣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兒孫,莫言百姓可欺,當留下兒孫地步;堂上一官稱父母,漫說一官易做,還盡些父母恩情。”還有一位叫汪輝祖的撰寫了警戒聯:“官名父母須慈愛;家有兒孫望長久。”
安民告示 清代武承謨任無錫縣令時,掛出4副聯做安民告示。其中大堂聯為:“人人論功名,功有產功,名有實名,存一點掩耳盜鈴之私心,終為無貪;官官稱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幾件懸羊賣狗的假事,總不相干”。聯語不僅露冷情,話帶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覺著無情,聯語一貼出“四鄉人皆聚觀”,“時先聲所奪,平日紳袊之出入縣庭者,皆悚息危懼,在避至他省者”。這對建立威信、貫徹政令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
督廉律己 清代文學家呂璜被冤入獄15年,昭雪后任浙江慶元縣知縣,他的大堂對聯是:”我不判錯案;你別錯告人。”“我也曾為冤枉痛入心來,敢糊涂忘了當日?汝不必逞機謀爭個勝去,看終久害了自家。”
當然,封建官吏畢竟是官吏,有些人雖有政績,也有劣跡;有些官吏寫這些對聯也是為了沽名釣譽,或口是心非,而且他們標榜的“愛民”、“法嚴”都帶有封建思想的烙印,與我們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道德觀念截然不同。但是,古人要表明自己為官的態度和道德意識,并身體力行,還真要有一定的勇氣。古人尚且如此,今人難道不應該做得更好嗎?為官者應從歷史中汲取教益,表里如一,更讓老百姓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