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器樂演奏藝術,首先感受到的是優美而流暢的旋律,并從中體會到一份愉悅,這是音樂藝術審美功能的重要體現。除了這一根本審美功能外,中國樂器藝術更有著深遠的生態美學意義,通過樂器的演奏,演奏者從藝術的角度闡釋著人類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這種常常被欣賞者忽視的內容也是中國器樂演奏藝術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嗩吶名曲《百鳥朝鳳》便將大自然的和諧之音演奏得酣暢淋漓。
一、《百鳥朝鳳》的簡介
《百鳥朝鳳》充分發揮了嗩吶的樂器表現功能,模仿許多類飛鳥鳴禽的叫聲,活波粗獷,歡快爽朗,逼真動人。整個樂曲的吹奏較自由,常有即興發揮,各家所奏結構都不盡相同,但大體以循環結構為原則。其音樂分為旋律部分(主部)和模仿鳴叫聲部分(插部)兩種。旋律部分為徵調式,有北方民歌旋律音調特點;模仿部分是學習各種鳥叫,穿插其間。最后有一段結束音樂,稱為“謝板”。它的熱情歡快的旋律與百鳥和鳴之聲,充分表現了生氣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全曲共分八段,是一首循環體結構的樂曲。
(1)山雀啼曉。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在嗩吶奏出清新、悠揚的樂句之后,隨即模仿鳥叫聲,由伴奏樂器笛子與之相對答呼應,互相競賽,展現出山雀啼曉的意境。
(2)春回大地。這是一段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北方民間音樂粗獷、爽朗風格的曲調,優美而流暢。這段音樂的特點是造成一種歡樂的情緒和變化多端的氣氛,為下一段落模擬音調的出現提供了心理上的準備。
(3)鶯歌燕舞。嗩吶自由地模擬各種鳥叫聲,伴奏聲部以舒展的節奏和優美如歌的旋律作陪襯,加強了音樂性。
(4)林間嬉戲。短句替代前面悠長的樂句,音樂顯得活躍起來,猶如人們在山林中嬉戲的歡快情景。
(5) 百鳥朝鳳。這是第二次出現的模擬各種禽鳥的叫聲,充分發揮了嗩吶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百鳥爭鳴的情景。
(6)歡樂歌舞。隨著速度的轉快,樂曲的情緒不斷向前推進。當樂隊戛然停止之后,嗩吶出人意料地用花舌音發出蟬鳴聲,非常真切喜人。特別有趣的是模擬蟬被捉住時,發出的陣陣掙扎聲和最后長鳴一聲遠飛而去的一段,繪聲繪色,充滿了歡快熱烈的氣氛。
(7)鳳凰展翅。隨著樂曲速度的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復推進,音樂進入了高潮,之后又出現了嗩吶的華彩段,它使得歡騰的情緒達到極點。
(8)并翅凌空。這是高潮段落的繼續,音樂情緒越加熱烈,再次出現百鳥齊鳴的場面。最后以一個短小的尾聲結束全曲。
二、自然和諧之美吻合《百鳥朝鳳》再創作的歷史背景
《百鳥朝鳳》是一首流行于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優秀民間嗩吶樂曲,流傳很廣,有多種版本。1953年,嗩吶大師任同祥先生對此曲進行了改編和藝術再創作;1974年,中央樂團在任同祥版本的基礎上又做了一次較大的整理改編,又添加了一個百鳥齊鳴的引子,加強了音樂性,并擴充了華彩樂句,使樂曲更為整潔。
作為民間音樂,它的可貴之處在于它和人民生活有著血肉聯系,《百鳥朝鳳》就是一首能夠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大自然和諧之美的憧憬、對勞動生活回憶的優秀的民間樂曲。
作為一首鄉土氣息濃郁、音樂風格熱烈、展現百鳥爭鳴場景,且贊美的是鳳凰這種華夏先民美麗文化意象的嗩吶曲目,《百鳥朝鳳》的音樂文化意念既有著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中民間音樂的成分,又包含著地域鄉土音樂文化,又帶有歌頌黨歌頌領袖的良好寓意?!栋嬴B朝鳳》原曲調流行于北方地區,表達了北方農村勞動人民最直白的情感,它來源于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音樂文化,展現的是勞動人民的生活,述說的是他們最直白的情感和愿望。這種愿望和情感,與《百鳥朝鳳》謳歌鳳凰、贊嘆百鳥爭鳴的奇觀、歌頌大自然和諧之美有很緊密的關系。
鳳凰是華夏祖先美麗意象下的產物。雖然這種動物是子虛烏有的,但是從上古的先民到如今的美好寓意,無一不把它當成是擁有強大生命力、能在烈火中重生的神物。它象征著尊貴和太平盛世。作為人們理想的化生,鳳凰還往往與太陽、吉祥聯系在一起,成為人們崇拜的藝術載體。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時期,百鳥象征著全國各族人民群眾,鳳凰象征著黨象征著偉大領袖,百鳥朝鳳象征著在黨的領導下、在偉大領袖的感召下,全國人民努力搞生產、促發展的和諧場面。從自然美學上講,樂曲《百鳥朝鳳》更能展現出一種安定、和諧的自然之美,群鳥同歡、鳳凰展翅高飛更是一種民眾對安定、和諧、進步社會的美好憧憬。由此看來,《百鳥朝鳳》用鳳凰來寓意吉祥、烘托熱烈,就顯得相當有文學和藝術價值,因此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時期,必定能夠得到廣泛贊譽并廣為流傳。
三、《百鳥朝鳳》所展現的大自然和諧之美
從中國器樂藝術的表現內容中也能考證出生態美學意義,而且更能說明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生態追求和指向。中國歷代,積累下來的器樂名曲,從表現內容上可以將作品分為三大類:一類是以表現人類活動場面為主的作品,如《十面埋伏》、《塞上曲》、《龍船》等;二是主要刻畫優美自然環境的作品,如《姑蘇行》、《梅花三弄》等;三是借自然景物來抒發人的情感的作品,如《百鳥朝鳳》、《漁舟唱晚》、《流水》等。其中后兩類作品直接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而嗩吶名曲《百鳥朝鳳》所奏響的正是大自然和諧之音。
嗩吶雖是從阿拉伯傳入中國的樂器,但這種樂器的發揚光大卻是中國人來完成的,其中《百鳥朝鳳》將這一樂器的表現力演繹到了一種極致。作品展示的是黑夜消退、曙光初現時大自然的生動景象,演奏中模仿了布谷、燕子、畫眉、百靈等各種鳥的鳴叫,用音樂語言塑造了人類向往的美好環境。而公雞的啼鳴和母雞下蛋后咯咯咯的叫聲又使作品帶有明顯人類生活的痕跡。樂曲中的鳥鳴之聲眾多,但多而不雜、不亂,每個樂章都有層次地將鳥鳴之聲演奏得淋漓盡致,所以,作品是想通過純美的自然來映照出人類的生活理想,通過對自然的贊美來表達對自然依賴的態度,更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和諧的向往之情。
在人類注重實踐意義的階段體現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一般來說是對立的關系。但事實上,中國古代哲學便已經十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強調地球生態系統的整一性。老子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單由此看,主客二分、天人對立本不應該是中國人面臨的哲學困境,但人類共同面臨的生存危機又往往把人置于自然的對立面。在中華民族的諸多古老傳說中,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無一不是在彰顯人的主體性,在展示人類戰天斗地的精神。嗩吶曲《百鳥朝鳳》便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的一面充分展現出來。樂曲的第一段至第四段(山雀啼曉、春回大地、鶯歌燕舞、林間嬉戲),從日出時分的山雀啼曉到黃鶯歌唱,再到燕子飛舞,整個過程將春光明媚的美好景象勾勒得淋漓盡致,從樂曲中我們能夠聽到人們田間耕作的喜悅、更能夠聽出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的企盼。樂曲的第五段至第七段(百鳥朝鳳、歡樂歌舞、鳳凰展翅),演奏者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百鳥爭鳴的情景,各種鳥鳴之聲悅耳動聽,在群鳥歌舞相伴之下,鳳凰展翅高飛,帶領群鳥飛向光明、飛向快樂祥和的神圣之地,該樂章層次分明,眾鳥齊鳴而不雜不亂,充分表現出大自然的安定、和諧之美。樂曲的第八段(并翅凌空),這段是樂曲高潮段落的繼續,音樂情緒越加熱烈,再次出現百鳥齊鳴的場面,并將此作為結束曲,這讓我們能夠從中感覺到,百鳥在鳳凰的帶領下,都已展翅飛向云霄,飛過之地無所不是安定祥和之所,飛過之地無不留下和諧靜謐之音。
縱觀《百鳥朝鳳》整部樂章,演奏者強調的人與自然生態平衡性、和諧性是生態美學意義所在,表達了人與自然互相體認、互相支持的關系,這是一種非對立、非對象的內在關系,中國傳統器樂演奏的生態美學意義必將在這一層面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百鳥朝鳳》猶如一組美麗畫卷,在“群鳥齊鳴、鳳凰高飛”這幅畫的主題中,又分成多幅相對獨立的不同畫面,樂曲意境深遠,立意新穎,情景交融,引人入勝?!栋嬴B朝鳳》演奏者在這春天風和日暖、安定祥和、百鳥和鳴的美好景象里,抒發著人們對大自然的和諧贊美和熱愛之情,以及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之情。
參考文獻:
[1]陳家齊.嗩吶常用技法概論.樂器[M].1999年第5期.
[2] 陸敏.中國傳統名曲欣賞[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 第一版.
[3]李民雄.傳統民族樂曲欣賞[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4]高為杰等.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5] 修海林,李吉提.中國音樂的歷史與審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青海省戲劇藝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