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五千年的文明史記載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和壯大、昌盛和興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人類發展史的一個縮影。縱觀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文明文化,以其廣博悠久而享譽世界,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文明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無論是數量和內涵都令世界矚目,每一處都記載著和顯示著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發展和進步,每一處都彰顯著民族智慧的結晶,每一處都蘊含豐富的民族瑰寶,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不勝枚舉,而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這些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下去,這是民族賦予我們的使命。
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們起步較早,從政府到民眾都有著較強的保護意識。政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和完善的保護措施,以及民眾的保護意識和自覺行為,使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我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尤其是這三十多年里,更是成績斐然,令人贊嘆。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重視,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卻是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相關部門重視不夠,沒有形成一定氛圍的影響及一些必要的工作和宣傳,從而使民眾的保護意識相對淡薄。因此,在非遺的保護工作上,我們的工作與一些國家有了很大的差距,而要縮小這種差距,我們就要把非遺的保護工作開展起來。要想把這項工作真正開展起來,當務之急就是要增強我們的保護意識,使每個人都明白保護非遺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從而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只有如此,非遺的保護工作才能真正廣泛而細致地開展起來,而要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我們政府部門要重視起來并加大宣傳力度。
長期以來我們對非遺的保護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保護、發掘、整理工作,僅限于一些專業人員,而更多的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沒有足夠的了解。提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面露茫然,毫不夸張地說對大多數人來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還處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包括哪些、什么樣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之內。不能說這些人孤陋寡聞,意識淡薄,這只能說明我們的重視不夠,宣傳沒有到位。雖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發布后,作為一個締約國,我國政府積極地履行了義務,開展了一系列的保護工作和宣傳活動,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遠遠沒有達到老少皆知、全民重視的程度,在民眾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還很淡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所以在民眾中沒有形成較好的氛圍和意識,從而使我們不能廣泛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教訓,也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在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一定要加大宣傳的力度。韓國“搶注”端午節就是一個殘酷的例證,當端午節被韓國“搶注”的信息傳來時,很多人都反應淡漠,這就是說沒有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保護的概念和意識,如果沒有韓國搶注事件發生,大多數人還不知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說。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搶注事件在某種程度上喚醒了民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從而使更多的人關注非遺的保護,搶注事件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宣傳力度不夠,民眾的保護意識淡薄,如果我們不加強對非遺的重視,不加大宣傳的力度,就無法形成一種趨勢和氛圍,也無法增強民眾的保護意識,那樣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因為保護工作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政府和相關部門不重視,那么在民眾中普及增強就無從談起,所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首先要以政府重視增強民眾保護意識為側重點,只有政府重視,民眾的意識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才能真正開展起來。
不可否認,我國的民間傳統節日比較多,而且每一個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寓意,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它們保護傳承下去,如果任由別人搶奪我們將愧對后人,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我們民眾的保護意識是多么淡薄。日本人搶占釣魚島,國人激憤萬分,抗議、游行,用各種形式來捍衛國家的領土,可謂群情激奮,但對韓國搶注端午節卻沒有那么強烈的反應,究其原因,就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也是一種侵占,一種文化的掠奪。國土的掠奪和文化的掠奪同樣是掠奪,只是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一個是明目張膽的,一個是巧取豪奪的,手段不同,但其性質是完全一樣的,從這里就可以說明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是多么重要。如果我們不提高保護意識,不做實質性的工作,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將會有更多的被搶注和失傳。毫不夸張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場沒有硝煙的保衛戰。顯而易見,提高民眾的保護意識是當務之急,民眾的保護意識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根本基礎,只有民眾的保護意識提高上去了,我們的保護工作才會真正開展起來。
意識增強了,覺悟提高了,就會形成一種氛圍,一種趨勢,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有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的工作就會事半功倍。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我們應該從深入發掘、整理保護等方面著手進行。深入就是深入民眾之中,去尋找發現,尤其是要深入到一些偏遠的山區、村寨尋找那些獨特的、鮮為人知的寓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風情,和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并將其挖掘、整理。有不少的民族禮儀、表演藝術、節目等就是在深入到民間發掘來的,且不說這些民俗節目等能不能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踏實的精神就值得推崇,如果沒有深入的普查、發掘,這些民俗節目很有可能就此而湮沒及失傳。深入的目的就是為了發掘和保護,只有深入到民間之中才能有所發掘,東北延邊朝鮮族的“農樂節”就是在深入民間時發掘出來的。這個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村落節目,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這個節目只屬于這里的村落而不是所有的村落,這種活動只限于一個鮮明的主題,而不是多種目的和多種主題,這個不為眾所周知的節目,在他們每年一次的祭祀中得以保存延續。
其實人類在自己的生存歷程中有許多保存遺產的方式,但最好、最科學的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方式應該是讓文化遺產在自己的存在中去保護和保存,這種村落節目就是典型的遺產保存方式,所以,我們要深入下去,注意去尋找和發掘這種極具特點的民間民俗節日,并愛護它,重視它。因為非文化遺產的整理和保護,對于探究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生存史,精神力量和性格特征都有著廣泛而重要的意義。在深入發掘的同時,我們還應該進行細致的整理和保護工作,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并做一個詳細的登記,采取有效措施,以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沒有遺漏,而這些后期工作尤為重要。
文化遺產傳承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以其獨特的形式存在,更使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這項工作。
光榮而艱巨,任重而道遠。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形象的概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歷史和民族賦予我們的光榮而神圣的使命。無論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明白我們的工作載錄著歷史和未來,載錄著我們民族文化文明的發展,只要我們時刻牢記我們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會做得更好。
(作者簡介:張蕾(1977.4—)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人,中級職稱,音樂干部,主要從事群眾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