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流春漲”是湟中古八景之一。每至春雪消融、樹枝泛綠之時,湟水一改冬日的古板與靜謐,挾裹著消冰化水,調皮地掀起浪花,喧鬧著流向東方。水流越流越大,河床越漲越滿,不時會“卷起千堆雪”,用它的浪花,傳遞著春的腳步。不久,滾滾洪流會日漸變清變綠,水勢也會平穩文靜,幾十里河岸,兩岸垂柳飄新綠,十里紅杏鬧枝頭。遠近田陌,春牛耕地,農夫勞作,村莊炊煙裊裊,間或雞鳴狗吠。湟流春景向人們展示著河湟地區獨有的風采,湟水像一個風姿綽約的少婦,嫵媚而含蓄。清人申夢璽《雨后西平途中喜作》就寫下了“郁郁復蔥蔥,山川爽氣通。麥針全破雨,柳線半穿風。”的清麗詩句。
湟流春漲,不僅淌綠了河湟山川,更給沿河的水磨帶來了無窮的活力。過去,水磨的老搭擋是油坊,“磨面榨油,日子流油”,它們是老西寧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水磨的歷史悠久,據說三國時就有了。本鄉本土,人們吃飯的面粉清油、牲畜的飼料加工,全有賴于它們。老西寧又叫“水城”,城鄉遍布旺泉,湟水流域,叫做“納灘”的沼澤地就有幾十處。舊時少橋,湟流水旺時,北門大河的兩岸來往,全賴大渡船沿鐵索來回擺渡。盛夏,河岸淺水處一伙伙光屁股孩童“打澆洗”,玩水嬉戲,膽大的不時摸出尺把長的魚兒。遠處,一群群水鴨悠閑地鳧在水面,呷呷地呼喚同伙,不時鉆入河邊蘆葦叢。此時,隆隆轉動的水磨里,會飄出悠揚的“花兒”聲:“左轉的尕磨兒流槽的水,沒有個水,尕磨兒咋打轉哩?勸一聲尕妹子把心悔,沒有個你,妄想心咋打斷哩?”戀人戀情,縷縷思絮,隨著悠悠轉動的磨盤,憋在心里的話兒,用“花兒”得到發泄。
西寧周家泉河上,曾有過一溜兒八盤磨的情景。水聲滔滔,浪花濺濺,磨盤悠悠,面香陣陣,又是一番情趣。南川的水磨村,以水磨而得名,曾經是水磨較多的村落。樂都也有水磨營。河湟地區水磨有五種。它們是平輪磨、立輪磨、當當磨、嘛尼磨、船磨。
平輪磨,一般修在大河沿上水勢較大的地方。其由磨溝、磨槽、退水板、水輪、輪軸、兩扇平放上下對合的磨盤、注斗、磨板及板札、面架等組成。先將上下水在水線處調開,使上水從高處水線沿磨槽沖入磨堂窩,沖動平式水輪而帶動磨軸,使下扇磨盤與上扇磨盤對合轉動。磨盤對合處均鑿有對應的凹凸石紋,糧食放在上扇磨之上吊在梁上的注斗中,注斗朝下口和上扇磨盤的磨眼間,有“攪曲把”相連。下扇磨盤轉動時,帶動上扇磨盤晃動,也從下往上帶動攪曲把晃動,再由它將注斗中的糧食徐徐導流入磨盤眼,后淌進上下磨盤的對合縫,通過磨盤轉動和石紋的磨壓,雪白的面粉從上下磨盤的對合縫而流下磨板,再用面籮在面架上來回隔面,將麩皮及糧食碎粒再倒入上磨盤和麥粒一同磨。第一次下來的面較粗,顏色并不白。好的是二面,三、四面次之。然而,冬季常因磨溝冰凍而須定期打冰,疏通水流,交九前后水磨停止轉動。
立輪磨,修在水勢較小處,除磨斗、水輪是立式的外,其余結構與平輪磨大體相同。先由磨溝將水流聚在一起,呈四十五度角沿磨槽從高處急速沖入立式磨斗、水輪,沖動輪軸而帶動磨軸,轉動磨盤的下扇而使之與上扇對合研磨。
當當磨,其建造方法大體和平輪、立輪磨相似,多在山區水流較小處。所不同的是,它的磨盤下扇不轉而上扇轉,且上扇磨注眼攪曲把由于不斷轉動而發出“當當”聲響而得名。其盛磨物的注斗不是木質的四方大斗,而用囫圇山羊皮袋或毛織的方形“物褡”即口袋。
嘛尼磨,為立輪磨的一種,形體較小,狀如佛教中轉嘛尼之經輪,故老百姓稱之。研磨能力較小,多見于半農半牧區。化隆昂思多地區,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嘛尼磨儀式。相傳數百年前的此日,天降暴雨,洪水肆虐,此時從上游淌來一嘛尼經筒護住莊稼,免遭水淹。老百姓以為神靈護佑,遂在此修狀如嘛尼的紀念物,叫嘛尼磨。其與水磨相似,下為木輪,經泉水沖動連桿而日夜轉動上刻有經文的嘛尼磨,等于替人們念經不已,求吉祥保平安。屆時,人們匯聚于此,朝拜念經,年輕人用泉水洗頭洗臉,求祛病消災。以后,逐步發展為花兒、拉伊會和集貿活動,賦予了文化內涵。
船磨,過去曾見于黃河岸邊的撒拉族之鄉。磨房利用水的浮力,將它建立在水邊一船型的木制大倉內,又將其用巨繩縛在岸邊。它的特點是,簡便、靈活,易牽動、好操作,巧妙地利用黃河的水力打動磨盤而磨面。有一首“花兒”即是以此景起興的:“黃河沿上的尕船磨,撒拉人,雪白的面粉哈磨了;阿哥的心思你猜著了,艷姑你聽,我心里不由地笑了。”質樸、直率、細微的心理活動,喜形于色的外在狀態,如在眼前。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鋼磨逐漸取代了古老的水磨。但水磨所磨的面粉特有的清香、可口、安全,莊戶人家傳統的純厚、質樸、實在,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