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文化志愿者,傳播文化是他們的第一要素。他們具有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文化素質,一般來說這些志愿者具有外向性、短效性、多變性等特征。作為一個經濟較發達的海島縣玉環縣來說,文化的發展速度顯然是跟不上經濟發展的步伐。那么如何充分發揮海島縣現有的條件,根據這些文化志愿者的特點,迎合群眾當前的文化生活需求,創造有利的條件呢?現根據玉環縣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文化部門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育良好的文化活動環境
環境是決定著人心理的重要因素,創造良好的環境對一個文化志愿者的活動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一些群眾喜歡的文化活動,必須有一個相當內行的人去組織,必須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因此,文化志愿者要在一定沒有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才會去實現自己的行動。而作為政府部門必須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才能促使更好地開展自己的志愿活動。
一是要有切實可行的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每一個地區的文化生活習性都不一樣,所以文化部門要根據本地的特點制定可行的文化活動計劃。海島縣的媽祖文化較為發達,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有所變化,傳統的文化習俗還是存在的。所以,應該根據當地的民居適當地開展一些文化流動,除了尊重居民的傳統文化生活,更應該著眼于長效的機制建設。如玉環縣的舞龍、魚燈,在當地節日的時候比較活躍,所以應該指定專門的人員在特定的節日開展這一活動,而不能有隨意性。
二是要有完善文化活動場地的可行計劃。農村地區設備或場地比較落后,群眾集體活動的觀念不是很強烈,要鼓勵他們多參與。農村地區由于沒有完善的文化活動場地,也沒有一定的組織人員,所以就有了一些德高望重的領頭人,這些領頭人往往年齡比較大,組織文化活動也是根據當地的一些習俗來的。一般是兩三年舉辦下去就沒有了興趣,或者沒有了穩定的經費來源,中斷了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作為文化行政部門,應當每年撥出一些專項經費,用于對一些文化活動場地的修繕,同時適當地對那些領頭人進行培訓或獎勵。海島縣的社戲在現代社會里比較流行,社戲的召集人也因為有一定的經濟報酬而越來越成為當地的一個比較熱門的職業,因此,在這些社戲比較暢銷的地方,政府部門應該把經費重點安排在戲臺的修建上面去。玉環縣在文化村考核的時候,就把戲臺作為一個重要條件之一。
三是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節日來傳播先進文化。一些地方對于新的文化活動方式具有排斥性,所以我們要有效地結合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從目前來看,排舞是群眾較受歡迎的一種群體性活動,在海島地區來說,除了傳統的廟會之外,就是這一類型的文化活動了。特別是在人口聚居的社區,一到晚上就有大量的群眾集中在一起跳排舞,并且群眾自發地集資購買音響等設備。健康的排舞既有利于身體的活動,又有利于精神方面的享受。玉環縣利用這個有利條件,每年定期興辦各類排舞培訓,并派專業人員到社區去指導這一項活動。在節假日的時候,舉辦排舞大賽。
二、建立良好的文化激勵機制
文化獎勵政策在各地基本上都具有時效性的特點,特別是對于一些文化志愿者來說,這種現狀的文化獎勵政策,對他們并不一定產生積極主動的激勵作用。當前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很少把獎勵政策同文化的長遠發展聯系起來,或者說有的純粹是為了政績或者面子上說得過去。那么如何能夠更好地促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有力地推動文化志愿者們為文化服務,我認為一定的激勵政策是不可少的:
一是要有長期性的文化組織者的獎勵措施。對于有一定的文化活動積極性而且又具一定的文藝特長的群眾,鼓勵多參與一些活動的策劃,特別是在經費上給予一定的資助。當前農村文化活動普遍存在的的問題是缺少一定的經費與活動場地,有的根本是活動的積極性很好,但苦于經費無從著手,一些演員連根本的補貼也沒有著落。對于文化志愿的獎勵,最好是對文化志愿所在地區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以便于這些志愿者能更好地為當地服務。
如玉環縣作為中國沿海地區的經濟較為發達,其文化活動也相當活躍,當地的傳統文化也相應地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一些舞龍活動更是成了節日的重頭戲。可是民間藝人由于生活的狀況不是很好,紛紛轉行從事其他行業,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個歲數也都在六十歲以上,并且扎龍、化龍的習俗雖然存在,但經費只是自籌。而一些文化志愿者面對這種情況也顯得無能為力。所以該出臺的獎勵政策,除了對文化志愿者本身獎勵,還包括對文化遺產傳承者的培訓獎勵,在學校中建立了舞龍培訓基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是要對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進行適當的經費獎勵。文化相對于其他產業來說,是很難看到當前的經濟效應的。因此大部分地區對于文化的投入是硬件,一些地方對于文化活動的基礎性建設力度比較大,但缺少長效機制,包括文化的獎勵機制。文化志愿的行動本身就是一種貢獻。政府部門對于地方的經費補助,就是對文化志愿者行動的很好的支持。文化行政部門應該積極地進行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文化志愿者所參與的項目給予補助,無疑是推動文化前進的一個好的方式。建立好的文化補助機制,是對文化長期有效發展的主要力量。
三是要有文化后備人才長遠的培養目標。文化后備人才并不是從年齡上來說比較年輕,而是應從實際情況來看,能夠在文化活動上起到組織或者帶頭的人才。就像剛才所說的舞龍,民間藝人的歲數已經越來越偏大,并且一些藝為了自己省事,隨便叫個人去代替舞龍。如此狀況最終的結果將使舞龍這種群眾喜愛的傳統文化成為一種糟粕。所以,我們在努力地為文化的后備人才提供積極可行的培訓環境的同時,更要使那些文化志愿者們看到他們的行動是可以促進時代的前進的。
三、樹立牢固的文化先行理念
很多地方都提出建設文化大縣的口號,玉環縣也一直倡導文化先進縣,可是由于文化活動繁榮的程度有待增強一直沒有實現。如何增加文化先進縣的含量最重要的是如何轉變人們的觀念,如何讓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所帶來的好處。對于一個地區來說,文化志愿的觀念是重要的,讓他們真正地領悟到文化是一個地區繁榮的重要標志。作為文化部門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樹立文化必須要先于經濟發展的觀念。這幾年,玉環縣的經濟發展形勢喜人,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市飛速發展,但這“繁榮”背后的也隱藏著另一種危機,也就是文化落后的危機。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政府部門對于文化理念重視的程度。玉環縣是全國經濟百強縣之一,各種私營企業遍地開花,可是真正有企業文化的又是屈指可數。通過前幾年縣委縣政府和各方面的努力確實營造了一定的企業文化氛圍,在促進企業的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這兩年一個令人寒心的事情越發厲害,就是文化先于經濟的理念被不斷拋棄,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部分的企業都是為了經濟更上一個臺階。這能不讓文化志愿者們寒心嗎?他們更不愿意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中耕種。只有在全民中樹立先進文化的理念,才可能使他們更適宜于傳播先進文化。
二是要樹立文化只有在一個地方發展了,文化志愿者們才有個更加安定的發展環境的觀念。雖然,文化志者的目的是為了這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繁榮,但是如何更好地使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勞動的果實并為以后進一步的發展有個更好的現實計劃,很簡單的便是培養這個地區民眾的文化優先發展的觀念。
三是文化是一個社會繁榮的根本性標志的觀念必須樹立。文化志愿者不同于簡單的私營企業的經營者,他們的工作完全是出于自愿的,并且所得到的成果也是隱性的。他們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社會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當地的文化程度繁榮與否。玉環文化活動較發達的地區在漁區,除了經常的節慶活動之外,還開展了一些其他的文化活動。這些主要是靠文化志愿者的自主活動,他們在沒有政府的資助或者支持下開展了一些既能符合當地群眾的生活習性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動。坎門是玉環當地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私營企業主們除了經濟上的發達之外,他們也渴望能在精神上得到較好的享受,因此文化活動的繁榮是他們對于社會發展的普遍要求。
四、確定文化志愿隊伍的創建模式
不能簡單地把文化志愿者的隊伍數量看作是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或者說文化志愿者隊伍的質量是當地文化發展的動力。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把文化志愿隊伍的數量精簡到一定程度,反而能夠更好地促進當地文化的發展。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當地的文化生活理念在群眾中的程度。因此根據實際情況,恰當地把文化志愿者數量定位到一定程度,可能更有助于我們創造好的文化環境。
1、建立文化志愿服務總隊。到目前為止,各地建立服務總隊的地區還不多,特別是一些海島或地區偏僻的地方,更應該建立。如舟山市文化志愿者服務總隊成立,要求志愿者以“自愿參與、各盡所能,共建海洋文化名城”為原則,“志愿文化事業、服務社會大眾”為口號,在當地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和協調下,在市義工聯的指導下開展文化志愿活動,充分發揮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領域的重要作用。因此,謬該區文化志愿者組團為定海區文化志愿者服務隊,加入舟山市文化志愿者服務的隊伍中。
2、在文化活動活躍的地區招募一定的文化義工。據稱,在廣州至少有69萬義工,接近內地一個中等縣的總人口,這是廣州作為文明城市的一張重要名片。本專題著重采訪廣州文化領域的義工,展示其生活與作為義工的一些感受。在進入主題前我們先咨詢了廣州市社科院哲學文化研究所所長曾德雄,他表示:在文化活動活躍的地區招募一定的文化義工。義工的出現是一種社會化程度的體現,越發達的地方社會化程度就越高,而廣州的義工人數眾多表示在這個城市社會化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程度。過去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是一盤散沙,說明曾經我們社會化認識是落后的,現在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改善。所以對于義工,社會與政府都應該大力支持,應該使他們的行為得到相應的鼓勵。
3、為文化志愿者們建立活動管理制度。沒有制度的活動至少不是長效的,也不是有規律可遵循的。雖然我們倡導文化志愿或者文化義工,但是更應該把這種現象的存在制度化、長期化。大部分文化志愿都是以政府的決策為主導的,但這種義務為政府及群眾服務的行為缺少主動性和創造性。更為完善的文化志愿者們管理制度是這一缺陷的主要彌補措施,也是使他們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一個動力,因此作為文化主管部門有必要建立這方面的制度。
參考文獻:
[1]《廣州文化工啟示錄》,《信息時報》2009年9月13日第二版.
[2]《玉環縣文化建設十一五計劃》,玉環縣人民政府,2004年12月.
(作者簡介:葉益平,浙江省玉環縣文化館副館長。柯青, 浙江省玉環縣文化館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