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寫實油畫”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具備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以及不可小覷的歷史意義。本文結合寫實油畫的藝術屬性,著重對其“再現性”進行分析和解讀,并著力闡述寫實油畫中的形式之美。
西方油畫傳承了古希臘傳統,并在文藝復興時期得以迅速發展,承載著西方幾百年來的文明。而在這其中,“寫實油畫”也逐步形成了獨特體系。作為現代主義的藝術模式,“寫實油畫”在主體追求方面與傳統藝術相比,走得更遠、更堅實。雖然不容忽視的是:“由于西方現代藝術摧毀了通向日常經驗的橋梁,它所昭示的生命創造之真,必然在極端化地摧毀奠基于個體本能的無羈宣泄過程中,走向主體自身的迷失。”(孔新苗)但是也應看到,“寫實油畫”的現實之路在艱澀的努力中,依然保有自身的一席之地,并發揮著它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具象寫實發展到今天我很樂觀,那么多新的營養在周圍,它正可以演化出無限的生機;那么多新的營養在周圍,它正有用武之地!”( 戴士和)可見,“寫實油畫”藝術至今仍然方興未艾。本文結合寫實油畫的原本特質、藝術表現手法以及形式之美幾個層面,對“寫實油畫”精深內涵以及美的本質進行解讀。
一、寫實油畫的再現手段分析
(一)寫實油畫的透視手段分析
西方寫實油畫的透視手法是精深的。宗白華曾說:“西洋畫在一個近立方形的框里幻出一個錐形的透視空間,由近至遠,層層推出,以致目極難窮的遠天,令人心往不返,馳情入幻。”透視手法的運用,使寫實油畫充分地表現出幻真空間,最終創造了絢爛的的藝術世界。“基本認識圖式就是把現實的圖像納入一個統一的空間結構中去,要求從一個共同的視點出發,以三維直角坐標系為基準,使被描繪的所有對象,不論其位置遠近和尺度大小都受到共同比例關系的制約。”在達·芬奇《最后的晚餐》以及丁托列托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中,前者所采用的平行透視技巧,使畫面呈現出平衡穩定的效果;而后者則采納了成角透視手法,畫面的動感明顯加強。
(二)寫實油畫的比例和解剖分析
怎樣對人體藝術進行表現,是西方寫實繪畫藝術的課題之一。對于繪畫藝術中比例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認為自然萬物具有的美感來自于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神圣的比例關系。達芬奇的觀點是:人的軀體各個部分均與身高呈整數比,軀體的各個部分間也成整數比。由此,西方的寫實油畫對于人體之美的追求是理想化的。因此,寫實油畫的創作者充分考慮了比例與解剖的創作技法,遵循理想美的創作法則,在尊重藝術規律的前提下,結合畫家的表現主旨和藝術的客觀規律,進行創作。
(三)寫實油畫對明暗光影的運用
達·芬奇說:“一切形體都被光與影包圍著。”自然界中可以入畫的一切事物,均具備三維的立體狀態,寫實油畫在創作中,為了能夠逼真地再現對象,使被描繪的事物符合人們的視覺經驗,就必須在表現其內在的結構要素的表現之外,著重于對以光為條件所形成的外部特征進行表現。從十五世紀到十九世紀的寫實油畫作品中,許多大師級的畫家充分結合事物在光線之下特有的明暗光影,創作出許多寫實油畫杰作。如達·芬奇在不少作品中以“明暗烘托法”作為其首選的創作技法,充分表現出了人物和自然界的立體感和凹凸感,主次人物以及景致的遠近不著痕跡,柔和而具有內在的秩序。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也主要利用光線進行畫面的表現,“仿佛面對一個黑沉沉的深淵,其中冒出一道光的波浪,而人物和事物是從一片空虛暗黑中浮現出來的實體,觀眾只能從這些實體的受光部分揣摩它們的全體,因為它們的暗部與暗黑的背景混為一體,并無可以辨認的交界線。”
(四)寫實油畫對色彩與情感的表現
色彩在寫實油畫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繪畫藝術的表現上,如果說素描是屬于理性方面的,色彩則可以說是屬于情感方面的。然而色彩能更多地喚起人們在情感上的反響,這是素描所不能代替的。”色彩是寫實油畫的基本元素之一,也是重要的表現工具。色彩問題在寫實油畫的創作中是復雜的,因為寫實油畫兼顧著對自然的再現以及對審美情感的表現這雙重的任務。寫實油畫在追求被畫對象的惟妙惟肖的同時,也必然對審美感情進行表達。杰出的畫家往往很注重色彩在情感上的力量,使作品中的色彩蘊含著畫家在情緒上的力量。阿恩海姆認為:“物理力的種種特征在作品中留下了它們的痕跡,并且顯示種種相互應和的運動感。畫家們在作畫時,利用手腕輕重緩急的運行而轉化為活潑流暢的線條,不僅如此,許多畫家還企圖將自己的身體置于動力的狀態中……運筆的頃刻,力的感情必然貫徹進他的藝術體系而被引出,被感知,并且傳之于筆跡,也傳之于他所描繪的對象。”畫面的色彩是其另一種觸角和語言。
二、寫實油畫的形式之美
(一)寫實油畫的參照框架
參照框架是寫實油畫的必要組成部分,對于西方近代的藝術作品而言,由四根線段構成的一個矩形即為一個“框架”。當欣賞者觀看一幅畫面時,由于框架的存在,才能發現比實際風景中更美好的事物。框架是對真實畫面的截取,這與我國的園林建筑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國的園林往往是通過墻壁或者房屋之上的窗口來截取風景的片段,進而形成畫面。對于寫實油畫而言,畫面之中的變換與平衡是其永恒的主題,而審美的快感就來自畫面的變化,在變化中求平衡,體現出藝術品的審美追求。阿恩海姆說:“畫框正方形的邊界造成了一個圍欄,在圍欄之中比在圍欄之外有更大的自主權。它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畫中的力自由運轉而不受外部背景的干擾和束縛。”在方形的油畫框架之中隱藏了四條作為邊緣的線段以及兩條交叉的對角線,交切點正是框架的正中心。觀察者無法看見真實的線段,卻無時無刻不體會到它們的存在。正如克萊夫·貝爾所說:“一幅藝術作品中的每一個形式,必須使它具有審美的意味;每一個形式也必須成為有意味的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正如通常的情況,諸部分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其價值大于諸部分相加之和。如是,把諸部分有機的組合成為一個有意味的整體,就叫做‘意匠’”。
以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為例,這幅傳世名作在多處借鑒了框架的原理,利用透視規律,在畫面的構建方面充分體現出“框架原理”。“畫中透視焦點正位于基督右臉頰的下側,這樣就造成了‘內容中心’與‘形式中心’恰好一致的效果……基督穩坐在達·芬奇精心設計的三套方框之中。”第一個方框是畫面中心形成的一個面積很大的正方形;第二個方框則是“餐室”盡頭處的墻面與墻面左右兩條垂直線相結合;第三個方框則來自“餐室”盡頭處的墻上的三個窗口。如此,《最后的晚餐》以框架創造出美妙、生動的結構。
(二)寫實油畫對形式美的探索
寫實油畫對形式美的探索是持續不停的,可以歸結為對理想化的美的追求與畫面幾何形的結構運用兩方面的探索。
在寫實油畫的創作過程中,畫家必然會面對將美術素材構建出藝術形象的問題,因此必然會對畫面的形式之美進行追尋,也就涉及到油畫的理想化問題。創作者必須尋找自然素材內所蘊含的形式規律,從而超越簡單的模仿,進入“理想化”的境界。這種創作觀念使得西方寫實繪畫更加注重比例結構、明暗色調、色彩運用等,并遠離了機械的模仿。
形式之美的另一個方面是畫面幾何形的結構。對幾何結構的追求一直貫穿影響到現代,屬于西方寫實油畫的傳統,查里·布呂在其著作《畫家的隱秘的幾何學》中,就歷代繪畫大師對于幾何結構的注重有著精辟的分析,而塞尚、畢加索、蒙德里安等人的作品,也均發揚了重視幾何形結構的傳統。
(三)寫實油畫形式與內容的統一
宗白華說:“模仿自然是藝術的‘內容’,形式和諧是藝術的‘外形’,形式與內容乃成西洋美學史的中心問題。”對于寫實油畫而言,形式就是藝術的表現,就是內容的存在方式,它們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少油畫作品均能夠自如地駕馭形式,為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而服務,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宗白華說:“形式之最深的作用,就是它不只是化實相為空靈,引人精神飛越,超入美境,而尤在它能進一步‘由美入真’,探入生命節奏的核心。”由此可見,寫實油畫在其發展歷程里,始終以現實為依據,并使現實美與理想美、內容與形式和諧地統一為一體,彰顯藝術的真諦。
在繪畫藝術殿堂中,寫實再現的手法永遠都是其主流。寫實油畫具備著不可估量的藝術價值以及不可小覷的歷史意義。本文結合寫實油畫的藝術屬性,著重對其“再現性”進行分析和解讀,并著力闡述寫實油畫中的形式之美。寫實油畫在創作進程中,充分體現出畫家的藝術素養和思想智慧,繼承與創新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美術藝術的發展之中,寫實油畫也必將從傳統藝術以及新生的模式之中汲取營養,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孔新苗.中西繪畫比較[M].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2.
[2]孫江寧.影響西方繪畫進程的100位畫家[M].海南出版社,2004,6.
[3]吳甲豐.西方寫實繪畫[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3.
[4]彭鋒.西方美學與藝術[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
[5]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7.
[6]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廉潔(1976.4-)女,文學學士,河北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助教,主要從事美術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