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最近老是接到班里一位男生打來的電話,說些含含糊糊的詞兒,我聽不懂,也猜不明白。您說咋辦?”
“我兒子上學期與班里一位女同學很要好,又是送生日賀卡,又是一同去北海滑冰。可是這學期剛開學不久,他又換了一位女友,壓根兒不提上學期那位了。您說這孩子,怎么小小年紀就花了心?”
如今,層出不窮的“問題男女”讓眾多父母傷透了腦筋,有的父母大動干戈,有的家長魯莽行事,非但不見成效,反而釀出了樁樁悲劇。什么“少女殺嬰”、“早戀官司”、“親子互毀”,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這些極端的例子引起了社會、家庭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多的家長和老師也開始反思,在震驚與痛心之余應當關注的,難道不是如何防止此類悲劇再度發生嗎?
青春期,被文學家稱為“花季雨季”,這原本是個多么讓人神往的年紀,但青春的躁動也讓他們變得格外敏感。少男少女情竇初開,懷著美好憧憬,充滿青春激情,一不留神墮入愛河,卻不知河水究竟有多深。青春之情,同窗之愛,初戀與失戀的酸甜苦辣,他們都在體驗,正是“春色滿園關不住”的年紀。所以,父母首先要接受這個現實,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才能有理解孩子行為的基礎。
當更多的家長冷靜下來,希望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并解決這個問題時,也陷入了另一種困惑:如何引導孩子走過“雨季”的泥濘?
對此,我國著名戀愛婚姻家庭問題研究專家、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一筠教授,在多年的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獨到的見解。2000年,她組織了一批學者,在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下,創辦了“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信息中心”,開設了“青蘋果”網站、“青蘋果健康咨詢熱線”以及“青蘋果”家長學校,其研究方向就是要幫家長解讀孩子的青春密碼。
“早戀”=“早練”
“老師,我兒子昨天把不及格的數學試卷往我面前一撂,還甩出一句:‘失戀了,煩著呢!’您說我該怎么開導他呀?”這位家長的提問的確很尖銳,既有父母提心吊膽的困惑,也有孩子讓人擔憂的早熟,反映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但是陳教授接著便給他支了招兒:“你首先要給孩子來點鼓勵,稱贊他是個嚴肅對待感情的血性男子漢,因為一個游戲人生的庸人是無所謂失戀痛苦的。但同時要告訴兒子,就算認認真真談戀愛的現代成年男女,第一次也未必如愿以償,何況你現在才上中學,情感訓練及人生準備剛剛開始呢?中學生好像286電腦,版本和內存都很低,等你努力升級到586、奔4、奔5時,你的眼光和感覺肯定不會和今天一樣。向前看吧,兒子。山頂上有棵芳草屬于你,就怕你上不去,得不到!”
一個非常棘手的難題,在陳教授面前就迎刃而解了。陳教授說:“青春友情難言愛。青春期的異性友情,應該是開放的,不保密、不占有、不作永久承諾的。這種友情越多越好,‘多個朋友多條路’,當某位異性朋友離你而去時,你就不會覺得太孤獨,太寂寞,太失落。不由自主地想與異性交往,是‘青春期的真理’,但父母面對孩子與異性之間的‘友情鏈接’,卻總是不那么坦然,不是提心吊膽懼怕‘早戀’,就是裝聾作啞視而不見。”
鑒于此,陳教授石破天驚地提出“把早戀看做早練”的觀點。
乍一看,陳教授簡直跟那些“早戀”的孩子一樣“離經叛道”了,但陳教授的進一步解釋打消了大家的疑慮:“我建議把‘早戀’改為‘早練’,一來不要給初入異性交往中的少男少女太大的壓力,二來不要讓家長把這種交往與成年人‘搞對象’、‘談戀愛’混淆在一起,以免過度緊張和憂慮。”
陳教授講過一個真實案例,很能說明問題。某班級鬧過一場風波:晚自習時,一個男生向前排女生借用橡皮,那位女生頭都沒回就把橡皮遞至腦后。男生一把抓住女生的手,足有3分鐘不放開,女孩又叫又喊,男生似乎沒聽見,惹得全班同學起哄吹口哨。
第二天,那個男生一臉羞愧地找到老師:“老師,我錯了。我就是想去摸一摸那個女生的手,想了三天三夜才想出這個辦法來,就試了一下。”“摸一下就夠了嘛,為什么抓住人家幾分鐘不撒手呢?”老師仍和顏悅色地低聲詢問道。“當時我都蒙了,腦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同學們為什么起哄。”
老師聽完后笑了,沒有指責什么,只是耐心地向男生解釋說:“你已是進入青春期的男孩了,對女生有好奇心很正常。平常應多與女生公開接觸交往,懂嗎?昨晚的事不要放在心上,老師會替你向同學們解釋的。”男生點了點頭,擦去眼淚,表情輕松地離開了辦公室。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從性成熟到結婚,要經歷10多年的“性待業”期。于是,陳教授為“早練”開出了一劑藥:讓少男少女“公開放電”,打破神秘感,健康陽光地交往。她建議學校、家長能夠開通一點,多組織點有益身心的課余活動,“例如跳舞、學拉小提琴之類,讓男生女生一起參加,讓他們有機會摸摸手,摟摟腰,拍拍肩什么的。這叫公開放電”。
不錯,誰家的孩子有這樣公開的機會與異性同學愉悅放松,誰家的孩子就更陽光,更健康,就沒必要在青春期性壓力的驅使下“轉入地下”。
愛情屬于明天,不是嗎
在陳教授的“青蘋果”家長學校里,有一位童欣老師開了一門課叫“解讀兒女的心事”。 她以自己的“現身說法”告訴家長如何引導孩子走過“雨季”的泥濘。
童老師的女兒快到14歲了,正是多夢時節,一張“情人節”的卡片竟惹得她心神不寧。她開始對無話不談的媽媽吞吞吐吐,掖掖藏藏。經過細致入微的“暗中調查”,媽媽發現原來是班里一位小酷哥向她“傳情”了。童老師和丈夫商量,打算挑一個合適的機會將這層窗戶紙捅破,捅破了也就沒什么神秘感了。很長時間里,父母就這樣不動聲色地關注關心著女兒的生活。直到女兒生日那天,他們買了個大大的蛋糕,并插上14只彩色蠟燭,在燭光與音樂相伴的溫馨氣氛中,爸爸首先舉杯:“女兒,祝賀你,長大了!少女的魅力有人欣賞,我為你驕傲!”
父親一句玩笑話就把這件事挑明了,雖然舉重若輕,想盡量少給孩子壓力,但女兒的臉還是變得通紅。
與孩子談這個敏感的問題,絕不能打無準備之仗,童老師是提前做過“功課”的,趕忙把自己當年的一段浪漫故事獻上,現身說法:“大約也是14歲那年,離我家不遠的胡同口住著一個叫美華的男孩。他英俊高大,彬彬有禮,我早起上學偶爾會碰上他。不知怎的,他就成了我心中的白馬王子。我常常偷偷從家里溜出去,在他家那扇大紅門旁邊等著見他。他見我時總會笑瞇瞇地打個招呼,我因此會好幾天興奮不已,好像世界上的一切鳥語花香都因為美華的存在而增添了魅力。我被他迷得看不見其他男孩了。終于有一天,他往我家門縫里塞進來一個藍色信封,正巧父母不在,我打開信讀了3行歪歪扭扭的文字后,心都快跳出來了。我不知道怎么回信,琢磨了半個月也沒敢動筆。不料,‘文革’開始了,胡同口那個院子被紅衛兵貼了封條,不知美華搬到何處去了。十幾年后,聽說美華家落實政策搬回來了,此時我已做了媽媽。”
不幸的愛情各有各的不幸,但浪漫的愛情都有相似之處。聽著媽媽的浪漫故事,女兒詭秘地朝爸爸擠了擠眼,不再羞澀。父母的開誠布公讓她頓時沒了距離感,多了安全感,竟興致勃勃地冒出一句:“我好想見識一下當年迷住你的那位美男子!”
童老師沒有來上一句“小孩子瞎問什么”去怠慢女兒的好奇心,反而在某一天大大方方領女兒到從前住過的那個胡同。她倆剛到胡同口,那扇曾讓童老師刻骨銘心的大紅門仿佛得到什么感應似的“吱”的一聲開了,走出一個清瘦的中年男人。那就是媽媽的初戀情人!但女兒注意到,他似乎已經不認得媽媽了,毫無表情地朝大街上走去,對這對忐忑的母女視若無睹。
“哇噻!老媽,不會吧?你當年咋就這般眼光?”女兒不再為這事煩惱,甚至敢拿媽媽的初戀開玩笑。一切都是那么平常!至此,童老師已無需再向女兒解釋什么了,也變得更加釋然,只是淡淡地回了她一句:“愛情屬于明天,不是嗎?”
女兒會意地點點頭,茫然的神情頓時開朗。
陳教授認為,青少年這一階段有一個最淺薄的需求,就是他們在尋找愛。今天的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之愛,當他們從兒童時期——媽媽的懷抱里脫離出來,母愛、父愛都變成了另外一種。他們需要的是兄弟姐妹同輩之愛,但是在現代家庭當中是沒有的。于是,他們需求友情、愛情。如果父母把這看做正常現象,應該想到一個合理的辦法,把孩子引上充滿陽光的青春大道。
父母可以巧妙地選擇一個讓孩子感到自然和輕松的時機說出自己的想法,如與孩子外出游玩、購物時的休息空間,一同散步或看了某個影視片之后,開誠布公地和孩子交心。千萬不要在用餐時、孩子做作業前后或睡覺前問起孩子班里男女同學的情況,這樣會讓他們更加焦躁,也難以順暢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