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那些病后恢復,術后康復,或由于殘疾無法站立、走動困難的臥床病人來說,有沒有適合他們的運動方式呢?回答是肯定的。
仰臥位可做下列下肢運動
一、屈伸踝關節(jié)。仰臥位,雙手平放于身體兩側,集中注意力于雙側足踝。用適度的力量向上屈足踝關節(jié),屈至最大角度,再放松到自然位。左右輪流做,重復5~10次。然后,做向下(即向著床鋪的方向)屈足踝關節(jié)的動作,也應屈至最大角度,重復5~10次。
二、屈伸膝關節(jié)。仰臥位,交替將膝關節(jié)屈曲到不能再屈為止。此時,髖關節(jié)也自然隨同做屈曲運動。因此,屈膝屈髖常常是一個聯(lián)合運動。重復5~10次。
三、抬舉下肢。左右腿交替進行。先將左下肢于伸直位抬起到45度左右,持續(xù)幾秒鐘放下,再將右下肢抬起到45度,持續(xù)幾秒鐘放下。重復5~10次。肌力強者可將下肢伸直抬高到60度左右。這一運動可鍛煉腹肌及股前方的大腿肌。
四、做懸空“蹬自行車”運動。仰臥位,雙腿屈膝屈髖,然后交替做蹬自行車的旋轉動作,重復十幾圈或幾十圈。這個動作的運動量也較大,適合于體力較強、心肺代償功能尚好的中老年人鍛煉選用。
五、向上抬舉骨盆,同時收縮盆底及肛門括約肌。抬舉骨盆的高度可以根據(jù)個人情況調節(jié),體力強者抬高一些,體力弱者略略抬高到脫離床鋪即可。重復5~10次。此運動有增強骨盆周圍肌肉力量、促進盆腔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特別適用于患有某些慢性盆腔疾病的婦女,對于患有痔核的中老年人也較為適合。
以上5種下肢及骨盆的運動,如能堅持進行,就能較好地保持下肢肌肉的力量,促進髖、膝、踝諸關節(jié)及韌帶的功能,促使肢體末梢血液向心臟回流,對預防因長期臥床而帶來的血液循環(huán)遲緩、淋巴回流不暢、關節(jié)活動不足、胃腸蠕動緩慢、肺部擴張不足等有良好的效果。此外,還能預防褥瘡、便秘、結石、靜脈曲張等疾病的發(fā)生。
坐位可做下列各部位的運動
一、頭頸部運動。端坐在一個高約40~42厘米的方凳上(無靠背的),雙膝屈曲至90度左右,雙手放于大腿上,頭頸部從自然位先屈后伸,屈頸時,下巴最好能抵于胸鎖關節(jié),然后緩緩向后伸仰,以達到最大運動限度為宜。重復5~10次。活動時,頸部宜放松,動作宜自然,速度要緩慢。然后,頭頸部左右旋轉,左右側屈,都以達到最大運動限度為宜。如感覺疼痛,可適度而止。同樣重復5~10次。頭頸部的3個方向的運動,能有效地增強頸椎各個小關節(jié)的功能,預防頸椎骨質增生和椎間盤退行性變,增進頭部的血液循環(huán),消除疲勞。
二、肩帶肌運動。雙手叉腰,頭部處于自然位,兩眼平視前方,反復做聳肩及松肩動作,接著做向后合攏及松開肩胛骨的動作,再做雙肩向前方相對的動作。以上3個方向的肩帶運動各重復5~10次。這些運動可以使斜方肌、肩胛提肌、背闊肌、菱形肌、胸大肌等肩、胸、背肌得到鍛煉,增強肩關節(jié)周圍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加強韌帶和肌腱的功能,有預防肩頸痛和肩周炎的作用。
三、上肢運動。向前平舉雙手,然后上舉,接著向兩側展開放平,持續(xù)幾秒鐘后,自然放下。以此為4拍,重復5~10次。此動作能使肩關節(jié)充分運動。做完后接著做左右輪流向前方擊拳的動作,用力擊出,屈時收回到胸前,再擊出。重復5~10次。此動作能有效地增強上肢力量。再做一個較為特殊的“肩關節(jié)內旋動作”,即將手內旋到背后,力爭將手背“反貼”于背心中間,以能達到最大限度為宜。手臂活動比較困難的,將手背反貼于腰部或骶部即可。
以上3種坐位時的上肢運動,可使上肢的關節(jié)、肌肉得到充分活動,對預防肩周炎、肩頸痛、臂叢神經痛有很好的效果。動作簡單易行,運動次數(shù)及肌肉用力的程度可以酌情自我調節(jié)。其中的“肩關節(jié)內旋動作”對預防肩周炎有特殊價值,中老年人應堅持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