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寶寶的出生,給家庭帶來了歡樂。然而,有些年輕父母對剛出生寶寶的生理和病理缺乏一定的了解,以致對寶寶出現的某些癥狀大驚小怪,十分緊張。本文就新生兒幾種普遍的生理現象作一簡述。
新生兒牙槽上的白點是什么
初生或生后不久的嬰兒,在相當于牙槽的黏膜上,可出現一些米粒狀或更大一些的乳白色或黃白色片狀物,有時也可出現在上腭黏膜處。這是一種一過性的正常生理現象,稱為上皮珠,俗稱馬牙或板牙。這是由于胎兒發育時,牙板上皮殘余斷離牙胚后,部分增殖所形成的角化物而造成的。白點或多或少,持續時間可長可短,但大多數在一個月左右逐漸被吸收而消失,也可自行脫落掉。絕大多數孩子此時無不適感,少數嬰兒在吃奶時可感到有輕微的不適。對此無需處理。有些地方習慣用針挑或用布用力擦拭,這是錯誤的做法。由此可造成口腔黏膜損傷、出血,并極易引起繼發感染。嚴重者可因局部口腔感染引起敗血癥或破傷風。
此現象需與鵝口瘡相鑒別。后者多出現在口腔內兩側頰黏膜處,呈白色片狀,孩子吃奶時常會因疼痛而出現哭鬧、欲吃不能的現象。懷疑嬰兒患鵝口瘡時,應將孩子送往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新生兒
頭上的包塊是怎么來的
剛剛出生的寶寶被接回家后,有時父母會發現其頭上有包塊。新生兒頭部包塊可有兩種情況引起,即產瘤和頭顱血腫。產瘤又稱為先鋒頭,是由于孩子在娩出過程中,頭部受產道擠壓而發生頭皮下局部水腫所致。多在剛出生時最明顯,以后逐漸變小,36小時內可以完全消失。而頭顱血腫則為顱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時顱頂部和母親骨盆間相互摩擦、擠壓或因生產困難而采用了產鉗或胎吸助產所致。孩子在出生時往往頭部包塊不明顯,數小時或1~2天后,頭部包塊逐漸增大,以后慢慢地縮小。一般在生后2周到3個月內自然吸收。大多數孩子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均無明顯的不適之感,也不會出現發熱、嘔吐、抽搐等異常情況。
孩子出現頭部包塊后,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均不必特殊處理。產瘤最遲在5天內自行消退。頭部血腫自然吸收時間較長,在此期間只需注意保護皮膚,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如在此期間孩子伴有光睡覺不吃奶、少哭、反應差、面色蒼白、尖叫等情況,則應警惕同時合并顱內出血的可能,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B超或頭顱CT等檢查。如確實存在顱內出血,則醫生將會酌情給予手術等治療。此外,如頭顱血腫較大,孩子有貧血、黃疸加深等繼發現象,也應去醫院由醫生進行診治。
新生女嬰
陰道流血或流液怎么辦
部分新生女嬰在剛出生后不久,會發生陰道流出血性分泌物現象。其實,此現象和新生兒乳房腫大、泌乳現象一樣,同屬一種受母體內分泌激素影響而發生的生理現象。胎兒在母體內,受到由胎盤輸入的母親雌激素的影響,陰道黏膜細胞會增殖充血。胎兒一旦出生,雌激素來源突然中斷,則可使原來增殖充血細胞脫落而從陰道排出,即會發生上述情況,這在醫學上稱為假月經。此情況多出現在女嬰出生后數周內,而通常以出生后5~7天為多見,一般在3天內可逐漸消失,少數延至7~10天。
一般來說,對該現象不需做特殊處理。如分泌物過多,則應注意保持局部的皮膚清潔。每日可用溫熱水清洗外陰部2~3次,必要時可用柔軟潔凈的紗布或棉花簽,蘸上淡淡的高錳酸鉀水清洗外陰。如血性分泌物過多、持續時間過長或陰道分泌物為黃色膿性、有惡臭,則應及時帶孩子去醫院進行診治。
怎樣保護新生兒的囟門
嬰兒出生時頭頂有兩塊沒有骨質的“天窗”,醫學上稱為“囟門”。后囟門一般在出生后3個月閉合,前囟門要到1歲半才閉合。人們常說的“天窗”或“囟門”主要是指前囟門。
囟門的表面是頭皮,其下面是腦膜,其次是大腦和腦脊液。將手指輕放在囟門上,可以摸到跳動。那是腦脊液壓力隨著心臟搏動、血壓變化而變化,與脈搏一致。正常嬰兒坐位時,囟門略微凹陷。如發生腦膜炎、腦炎、硬腦膜下血腫或維生素A中毒、腦組織水腫,腦室內腦脊液迅速增多,壓力升高,這時囟門摸上去有繃緊的感覺,并有波動感,猶如摸在裝滿水的橡皮袋上,這就需要立即處理。
患腦積水的嬰兒,腦室內腦脊液緩慢增多,顱內壓力升高,使腦室擴大,顱骨縫隙張開,囟門遲遲不閉合,出現特殊面容:面額突出,眼珠向下轉,上部鞏膜暴露,黑眼珠像下山的半個太陽,醫學上稱為“太陽落山癥”。患兒大腦組織也常常受壓,可引起智力障礙。
顱內的腦脊液和身體的血液、組織液不斷交換,保持平衡。當身體丟失較多水分時,腦室的腦脊液也會減少,壓力降低,囟門便會明顯凹陷。如嬰兒因嘔吐、腹瀉后出現這種癥狀,說明身體已有中等程度的脫水,要及時補充水分,否則,因嬰兒自然調節能力差,耐受力不足,可能發生循環衰竭,有生命危險。由于喂養不當造成重度營養不良的極度消瘦嬰兒,也會出現囟門凹陷,此時需加強營養,合理喂養。
極少數嬰兒因為胚胎時母體感染或因其他疾病大腦發育不良,頭顱較小。出生時頭圍小,出生后5~6個月囟門即提前閉合,造成小頭畸形:頭小而尖,前額狹窄,鼻梁塌陷,下頜小而后縮,同時伴有智力低下。甲狀腺機能低下所致的呆小癥患兒,囟門會遲遲不閉,同時眉毛稀少而淡,鼻梁塌陷,兩眼距離寬,智力遲鈍等。可用甲狀腺素治療。
嬰兒時期生長特別迅速,骨骼發育需要維生素D和鈣。如不及時補充,容易患佝僂病,囟門在出生后18個月仍遲遲不閉合,出現“方顱”畸形,顱骨摸起來像乒乓球殼(顱骨軟化癥)。此外,還可形成骨串珠樣改變、雞胸、“O”形或“X”形腿等畸形。
少數嬰兒長到5~6個月時,囟門只留下指尖大小,似乎快要關閉,但實際上并未骨化,這不屬提前閉合,只要頭圍出生時不小于33~34厘米,1周歲時不小于46厘米,兩周歲時不小于47~48厘米就是正常,不必擔心。
有人認為囟門不能摸,甚至說摸了會變成啞巴,因此嬰兒囟門積下污黑的痂皮,這很不衛生。囟門要像其他部位的頭皮一樣進行清洗,不過洗的時候動作要輕柔些。
嬰幼兒真的對世界一無所知嗎
很多父母認為小嬰兒就像白紙一樣,什么都不懂,其實不然!在1965年前后,專家們開始研究嬰幼兒的一切行為。經過用精密儀器檢測和科學化的方法研究后得知,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在聽覺、視覺、嗅覺及觸覺等方面具有的能力比我們想象中的發達許多,而且滿月以后,大腦的感覺中樞比剛出生時增長了一倍。
進一步的研究更讓人吃驚,嬰幼兒時期知覺的刺激和社會接觸,對日后智能和行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也就是說,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對周圍的人、事、物已經能產生互動,適當的刺激和引導,對將來的成長發育有重大影響。
那么父母該如何刺激和引導嬰幼兒呢?首先應該為孩子布置一個適合的環境。初生的嬰兒不會移動身體,對環境沒有選擇能力,你給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所以環境布置對嬰兒的發展很重要。放一些顏色鮮明的圖案在床周圍,可以訓練他(她)集中視覺,不過要經常改變角度,以免造成斜眼或歪頭;房間里放一些柔和的音樂可以安定他(她)的情緒,父母輕柔的說話聲能讓他(她)覺得安心;溫暖舒適的被褥可以讓他(她)得到充足的睡眠,但是枕頭不宜過于柔軟,以免嬰兒窒息;而最重要的是照顧他(她)的人必須有心理上的充分準備,因為大人的情緒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一個肌肉緊張、面容愁苦、聲音沮喪的媽媽是不可能養出對未來充滿希望、活潑快樂的孩子的。
因此,不要以為初生嬰兒什么都不懂,只要照顧其吃奶、睡覺、洗澡、穿衣就夠了。若能從一出生就多花一些心思在他(她)身上,有些努力也許短時間看不出什么,但是等孩子稍大一點,就能慢慢發現,自己的心血在孩子身上有了發展,當初的努力絕對是值得的。
嬰兒也患低血糖癥嗎
大腦的正常發育需要及時提供葡萄糖。腦的重量雖然僅占體重的2%,但它的新陳代謝旺盛,功能活動活躍,因而必須保持需糖量占全身25%的水平。腦脊髓缺乏儲存有效葡萄糖的能力,所以必須保證不斷地輸送才能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活動。如果嬰兒的血糖低于40毫克/分升,新生兒低于30毫克/分升,早產兒低于20毫克/分升,便會使腦細胞功能受到影響,特別是大腦皮層的腦細胞更為敏感,一旦出現低血糖,就可能出現智力低下等永久性后遺癥。
造成小兒低血糖的原因很多,例如各種內分泌功能紊亂、激素和糖代謝過程中的酸系統遺傳缺陷等。此外,不定時喂養、胃腸功能吸收不全、消化不良等都可能導致低血糖。預防的關鍵在于要養成定時喂養的好習慣,及時治療腹瀉及消化不良等病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