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和李萍2000年8月經人介紹相識,很快墜入情網,2002年7月15日兩人領取了結婚證。結婚前李萍按揭購買房產一套,價值140萬元。結婚后張建也花了20多萬元對房子進行了裝修,并且婚后和李萍共同償還房子貸款。張建和李萍剛結婚時感情尚好,后來感情逐漸平淡,近年來二人經常因生活瑣事生氣,打罵不斷。后來李萍發現張建不僅心胸狹窄而且還好吃懶做,為了挽救婚姻,李萍多次對張建費心苦勸,然而換來的卻是張建的拳腳相加,夫妻關系嚴重惡化。2005年6月起張建和李萍開始分居,夫妻感情破裂,雙方無法共同生活。為盡快結束這段痛苦的婚姻,李萍一紙訴狀將張建告上法庭,要求解除與張建的婚姻關系,并要求房子歸其所有。
而張建認為,房子應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應該平分,一人一半。
法院審理后認為,“房子屬婚前財產,應歸李萍一人所有。但是李萍應該歸還張建的裝修款,同時還應該返還婚后雙方歸還銀行貸款的一半給張建”,并依此作出了判決。
律師點評:在對夫妻財產問題上,我國很多民眾存在這樣一個認識的誤區,認為婚前財產會隨著婚姻的延續,一定年限后就自動轉化為夫妻的共同財產,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在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中,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或者法規有這樣的規定。也就是說,除非雙方婚前或者婚后對財產有明確的書面約定,否則,無論婚姻關系存續多久,一方的婚前財產都不可能轉化為夫妻的共同財產。
本案中,我們重點點評一下法院為什么會作出這樣的一個判決。首先,我國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物權法》對不動產物權的規定十分簡單、清楚和明了,那就是依據《物權法》第十六條、十七條的規定,“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也就是說,通常法院認定產權人時一般就直接以產權證上登記的人名為準,除非產權證登記的產權人與房地產管理部門留存的登記簿不一致(這樣的情況極少出現)。所以,法院通過第一步審查,首先確定了產權人是李萍。
其次,根據我國《婚姻法》第十七條的規定,只有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一般才可以視為夫妻共同財產。同時該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一方的婚前財產為夫妻一方的財產。”所以經過第二步審查,法院認定由于該房系李萍婚前購買且取得產權證,所以應視為李萍婚前的個人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產生和延續而發生變化。對于這一案件事實的認定,體現了我國《婚姻法》對于婚前財產和婚后財產歸屬的明確規定。
最后,通過審理進一步查明,由于婚后張建出資對該房裝修,性質上應為增添附屬物。所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八十六條“非產權人在使用他人的財產時增添附屬物,財產所有人同意增添,并就財產返還時附屬物如何處理有約定的,按約定辦理;沒有約定又協商不成,能夠拆除的,可以責令拆除,不能拆除的,也可以折價歸財產所有人;造成財產所有人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這樣一個規定,法院認定房子裝修增添的附屬物由于拆除會損害房產的價值,因而折價應歸李萍所有,李萍則應返還張建裝修款20萬元。應該說這樣一個財產分割方案既遵循了法律規定,又照顧了案件事實,十分得當。
同時,對于婚后二人共同償還的房貸部分,由于該部分財產發生在夫妻關系存續期間,應為夫妻共同財產,由李萍按照實際還貸的數額取其一半返還給張建。
法院的該份判決,充分體現了公平合理,同時又合法有據,受到了當事人的好評,因而判決書下達后,李萍與張建均表示服從法院的判決,不再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