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塑造了這樣一個人物——嚴監生。他一生吝嗇成性,臨死時,家人為方便準備后事,點了一盞有兩根燈草的油燈,而他卻豎著兩根手指,死活不肯斷氣,直到家人掐滅一根燈草,才撒手而去。節儉是一種好習慣,但過度了便成了不可取的吝嗇。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使節儉早已成為一種美德,在老年人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
我家附近就有一位節儉的五保戶老人。她從不亂花一分錢,每個月只要有節余,哪怕只是五六元錢,她也會高高興興地拿到銀行存起來,看上去活得有滋有味。她說她沒有別的愛好,每月就想著怎樣合理安排那點錢,既不讓自己過得太艱苦,又能節余點出來,這是一種快樂。如果哪個月她沒有節余錢,沒法去銀行存款,她就會生悶氣,自責一番,甚至還會鬧出頭昏眼花、食欲不振、睡眠不佳之類的毛病來。等到下月有節余了,她就會非常精神,小毛病也逃之夭夭了。許多人對她這樣的五保戶老人喜歡節儉儲蓄的“怪癖”無法理解。“一個五保戶,生有國家養,死有國家葬,何苦要節儉?”“別人省錢為兒孫,她為誰?”問她,她笑笑說:“我誰也不為,老習慣了,不節儉心里就難受。”其實生活中有不少老年人,他們既有兒女,又有充足的養老金,但他們也一樣喜歡節儉,愛好積蓄。他們說只有這樣,才可以活得更心安,更愉悅。
其實,老年人的節儉儲蓄蘊含著一定的養生之道。首先,晚景中的老人,兒女大都不在身邊,他們會感覺空落落的,就會尋找這樣或那樣的寄托。有些老人尤其沒有文化的老人就選擇了儲蓄。還有的老人是過去過窮日子窮怕了,勤儉節約早已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每月都有積蓄,會讓他們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還有,要想節儉,就必須精打細算,這樣一來,他們就有事可做了,無形中增加了活動身子骨的機會。孫思邈的養生之道中,就有老年人當“日有小疲,而莫大勞”的教誨。“小疲”利養生益壽,老年人節儉儲蓄當然會常動點腦筋,計劃每日每月的開支,無意中延緩了老年人腦細胞的死亡過程,減少了老年癡呆癥的發病率。
其次,老年人喜歡節儉儲蓄,只要生活調理適當、科學,就不會因營養欠缺而致病,相比于那些晚年大補、大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營養的老人更少見腸胃疾患。明代敖英《東谷敖言》中說,多食之人有五難:一者大便難,二者小便難,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化。凡有節儉儲蓄愛好的老人,一般都沒有大吃大喝的習慣,常是粗茶淡飯,自得積蓄之樂。所以,這類老人很少患消化系統疾患。
更主要的是,節儉儲蓄的老年人,能在日積月累中看到自己的“成績”,從中感受到一種別人難以體會的心理愉悅。在這部分老年人中,不少人從小就是受窮受苦者。一生雖節儉,但總是沒幾個積蓄,能到晚年節儉儲蓄數千元乃至數萬元,心中就會騰升起一種“終于有錢”或“總算到晚年不再貧窮”的“成功”之感。
老年人心理愉悅,無憂無愁,其防病、抗病的能力就會增強。雖身體的各項素質、機能都在下降,但比較起晚年無所寄托的老人,相應病痛、疾患就少得多。健康從節儉儲蓄中得到提高,這無形中印證了東方養生方法的廣泛性。因此,老年人從節儉儲蓄中得益的“養生”,同所有其他養生方法一樣,對老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是個體生命形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