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上課鈴響了。看著班級里空著的十幾個座位,我不禁皺起了眉頭。“玩瘋了,上課了還不回來,這節課最少又要耽誤3分鐘。”此時此刻,慍怒充盈我的心間。氣喘吁吁的孩子躡手躡腳地回班了,躲避的眼神令人不忍苛責。我已經記不清多少次與孩子們講遵守時間的重要性,擺事實、講道理……咳,怎樣才能讓學生準時回教室上課呢?沮喪的我信手在琴上彈起了《雪絨花》。輕盈的旋律仿若一泓清泉流淌進我的心田,撫平了我心中的焦躁,一曲終了,教室里靜極了,孩子們還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中,久久不能自己。眼前的情景讓我心頭一亮,我是一個個性開朗、熱愛音樂的人,喜歡結合新課在課中隨機為孩子們講一講音樂家的小故事,演奏一些膾炙人口的鋼琴曲或給大家唱一唱我最近新學會的歌曲,孩子們也特別捧我的場,常常聽得入了迷。我何不把這個環節放到剛剛上課的這幾分鐘呢?這樣不但可以達到拓寬學生音樂視野的既定目標,而且避免了剛剛進入新課就被打斷的尷尬局面。這個想法讓我躍躍欲試。
這以后的新課前,我為學生唱《讓我們蕩起雙槳》;講老音樂家喬羽的創作趣事;說貝多芬艱難跋涉在音樂之旅,身邊只有一個朋友——《土撥鼠》,卻創作了流傳于世的偉大音樂作品《第九交響曲》,其中的《歡樂頌》更是世界音樂寶庫中最宏偉的作品之一;彈《土耳其進行曲》,與孩子們闊步向前,感受進行曲的鏗鏘有力……漸漸地,上課回來晚的同學越來越少。徹底改變是在兩個星期后。那天,孩子們仿佛和我有了約定一般,音樂書放在桌邊整整齊齊,我走進教室時,迎接我的是孩子們企盼的眼神。
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力量不能改變環境和他人時,最容易發生改變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可以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和他人,從而達到改變他人的目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每每遇到問題時,我們難免抱怨、責難,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讓他人改變來適應自己,恰恰忽略了在問題和矛盾面前要求別人作出改變很難,而改變自己則很容易。其實,如果我們改變這種思維定式,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通過完善自身來化解矛盾,也許就會豁然開朗,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事實證明,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是合理的方法,音樂課中我把教學中各環節的時間稍作調整后,令人苦惱的課前3分鐘已經成為了孩子們徜徉在音樂殿堂里的“金鑰匙”。幾經改進,這寶貴的3分鐘也成為了我音樂課上的一大亮點。
在教學過程中,殊途同歸的例子舉不勝舉,在這一過程中,方法甚至目標都不是我們的終極,關鍵在于我們要找到自己和孩子們都樂于接受的形式,而這些統統需要我們為人師者悉心揣摩、用心總結,從而達到心理相容、情知共振。
(作者單位:富錦市第四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