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望天門山》是一篇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詩篇,它通過豐富的想象,采用夸張的修辭方法,在敘事中飽含了詩人的激情,描繪出天門山的雄偉景色與楚江的浩大氣勢。在教學這首詩時,我怎么也沒想到,一個孩子關于“望”字的質疑,竟引出了下面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生:老師,“望”就是看的意思,能把詩的題目說成《看天門山》嗎?
師:(很驚詫地望著孩子,然后面向全體同學。)敢向大詩人李白挑戰!有勇氣,請大家開動腦筋,看看有哪些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呢?給這位同學一個滿意的答案。
生:我想查查字典,看看字典里是怎么解釋“望”的。
生:我想再讀一讀詩,看看能不能在詩中找到答案。
師:那就請你們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方式來尋找答案吧!你們可以在自己的小組里交流一下,然后匯報。
生:我們小組查字典搞明白了,“望”是“看,往遠處看”。
生:詩的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邊來”,就是往遠處看到的景象,所以用“望”比用“看”好。
師:說得很好。請大家再讀一讀,議一議,看看還能從詩中的哪些字詞中看出用“望”字更貼切。
(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
生:我們小組覺得,“出”字也能說明用“望”字好。
師:(驚喜地)快說說你們的意見。
生:我們認為“出”字讓人感覺到山是跑的,是一閃而過的,不是靜止不動的。
師:(情不自禁地帶頭鼓起掌來)真是獨到的見解啊!一個“出”字讓我們體會到詩人沒有感覺到船在行,而是山在跑,它惟妙惟肖地把望山的感覺和盤托出。請你們再用心找找,也許你們會發現題目中的“望”真是用得太妙了。
生:(欣喜地)我認為,詩的第3句是寫詩人在船上從遠處向上觀望,而其他幾句是站在船上向遠處眺望。
師:你怎么看出詩人是站在船上向遠處眺望呢?
生:我是從“兩岸青山相對出”看出來的。
生:只有站在行駛的船上才能感覺到高大的山峰迎面而來,仿佛向你壓過來似的。
師:(慨嘆地說)真沒想到,題目中的一個“望”字,竟然與詩中這么多的詞句相呼應啊!李白寫詩,真是反復斟酌,字字錘煉啊!
反思:
1.質疑,課堂之花綻開的前提。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的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的過程中,這種個性化的行為必然會產生“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閱讀效果。閱讀過程伴隨著生疑和釋疑,讓學生提出疑問,給學生一個質疑的空間,不斷然打斷學生看似不起眼的一次質疑活動,學生的創造之花就不會被掐滅,教師從而也就抓住了一次教育的契機,營造出一個教學的高潮。
2.釋疑,給學生一個表達的空間。
如果把質疑活動看做是“拋繡球”的話,那么接住“繡球”的同學應該如何釋疑?我想應該還給學生一個自由理解的機會和自由傾吐的空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理解方式,讓他們在再次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深化體會,讓他們在小組的交流中擴大信息的含金量,讓他們聯系生活談出自己的體會。給學生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他們才能積極深思,細細推敲,才能找到釋疑的敲門之磚。
3.賞析,一個可以觸及的話題。
古詩詞的賞析,一般顯得高深莫測,也是教師和學生不敢或不愿觸及的話題。而這個教學片段,恰恰是扣住了一個“望”字,由一字入手,讓學生放開手腳,從詩中找出相呼應的詞語,品味出用詞的巧妙之處,讓學生感到意外的驚喜,體會到成功的愉悅。
(作者單位:寧安市蘭崗鎮學校)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