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20年的教師,滿懷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愛,憑著自己的一點領悟力和思考力,翻開了古典文學瑰寶——《道德經》。五千字,蘊涵著了不起的治國之道、悟不盡的人生哲學。老子的深奧著實讓人佩服,若想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琢磨。但初步的研讀卻讓我悟到了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教育理念息息相通。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我在思考之余有了些粗淺認識,愿與教育同仁們共勉。
洞悉教育的哲學——“行不言而教。”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面對生龍活虎的孩子們,多少教師都把說教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從知識傳授中課堂上的大量講述,到品德教育時頻頻的所謂“講道理”,似乎教師職業就是以語言為主的工作。而老子卻在兩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學。“不言”怎樣去“教”?我不禁大膽去揣摩老子的高深境界,這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說話,而是反對空洞的說教。在他的眼中,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獨立、自由、值得尊重。圣人培育萬物卻不自恃其能,更何況教師教育的是獨立個體的學生。我們做教師的雖然肩負著教育的職責,卻不該將學生占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一味地去提出各種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狀態出現在學生當中。學生又怎能真正地快樂成長呢?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意思是治理大國家,就好像烹煎小魚一樣,不要總是去翻動它。教師管理一個班集體不也是如此嗎?且看有些教師每日里發號施令、暴跳如雷,加給學生的條條框框無數,搞得學生也是心浮氣躁,不知如何面對才是正確的。“身教勝于言教”,與其聲嘶力竭地咎其表面,不如潛移默化地凈其心靈。“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第七十三章)。
探索教育的蹊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老子的這句治學名言留傳千古,作為教育工作的實施者,尋求細節的完美、常駐持之以恒的精神,必將是引領學生走向成功的彼岸捷徑。“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身。”學習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往往是不注重細節,急于求成,缺少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應引領學生以從始至終毫不懈怠的態度面對學習、展開學習。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也應從一點一滴的細節入手,以身作則。“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第六十三章)讓我們用耐心細致的態度展開教育工作,沿老子指引的方向前行。
追尋教育的境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第八章) 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居善地(像水一樣選擇下位而居),心善淵(心胸像水一樣深沉幽靜),與善仁(待人像透明的水一樣真誠友愛),言善信(說話像水一樣準時有信),政善治(從政像水一樣在萬物之間周旋調和),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樣發揮最大的效能),動善時(行動起來要像水的流勢一樣把握時機)。” (第八章)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而這種上善的美德,不正應該是教師應具備的嗎?一位老師不浮躁、不強求,以自己所具有的美好內在力去感化學生;以至清、至柔的水樣性格滋潤學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課堂教學中,知識如涓涓細流在孩子們心中流淌;集體生活里,快樂如潺潺清泉縈繞在孩子周圍;師生交流時,教師能將自己高尚的情操化作甘甜的雨露凈化孩子心田……“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之”(第六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第七十八章)教師若能放下教師的架子,蹲下身來與孩子交談,敞開心扉與學生溝通,像水一樣去包容學生的不足,自然能如江海之廣闊,融學生于心間。過去認為討厭的學生現在成為朋友、過去浮躁倦怠的情緒變得寧靜淡泊,自然會慢慢步入“無有入無間,是以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的境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老子主張“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自然之道在于無為,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指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中,拋卻外界的不良影響,在自己的班級里建立一種“寧靜致遠”的班風,為學生創設一個“恬淡自然”的氛圍,讓孩子們自然活潑地成長吧!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將“道”的內涵植根于教師的胸懷,將“德”的玄妙播撒于學生的心中。只有教師像水一樣的寬容和博大,才會讓孩子們如參天大樹直入云霄!
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該用心去汲取這井中的甘泉,澆灌到我們熱愛的教育事業之中。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花園小學)
編輯/李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