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通過聽課、交流,我深深感受到教師對綜合實踐這門課程的責任、態度。教師能夠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新學期活動計劃,活動主題。教師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從指定的資源包中篩選主題,有的教師還根據學校辦學特色擬訂相應活動主題。同時,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1.有的教師對活動內容規定面面俱到,不問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一律采用“大主題、長周期”的辦法,將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模式化、成人化。每個選題都要經過8個學時的教學設計,出現“課堂板結、程式嚴重、效度不足”的情況。
這主要是教師硬搬模式,而忽略每種課型必須把握的重點以及缺乏應對學生變化與需要進行及時指導的能力。教學中教師單純以課型的形式呈現活動主題,僵化枯燥,把綜合實踐活動演化成教師教、講方法,而不是在實踐體驗中,在具體活動中讓學生領會方法,在感受交流中提升能力,失去了學科鮮明的教學特色。現有的教學示范性經驗的缺乏,導致了教師在教學的實踐學習上受到制約。大多數教師的課堂是在具體的操作樣例中得到啟示,是以具體的方法掌握來實踐的。因此,教研員應該加強對常規教學的指導力度,聽普遍課,普遍聽課,親歷真實課堂,幫助教師獲得實際的課堂教學改進,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落實小學教學常規指導細則管理辦法,制訂學科課例標準,以課堂教學為重點,突出課堂主要元素,以優質課教學進一步引導大面積常態化教學,以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滿足教師的多元需求,進一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策略專題研討活動,引導教師建構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課型范式,為教師提供優質教學范式經驗。
2.課程資源不足,教師自行開發活動主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有教材內容單一,不能體現學科特點。
隨著這門課程的深入發展,教師對學科課程常態化教學發展要求越來越具體、深入。而現有的資源不能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現有資源的匱乏不能為教師提供有利的支撐。因此,需要教研員整合全市目前有效的課程資源,從整體性、結構性的角度幫助教師設計課題實施框架,精選實踐研究的典型主題,典型案例,體現綜合的教學思想,使研究主題與實踐引導具有“實際范例”意義,避免教師走彎路。采取整體把握,分段落實的方法。主要以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信息技術教育及非領域班團隊活動、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內容為重點,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四個指定領域內容,設計結構合理,學段銜接的實踐學習系統內容課程。低段活動選題不宜過大過泛。小課題更易于教師把握、操作,學生愛學,效果實在。目前,一方面我們將采取從上科教的教材中選出1~2個主題,把大主題與小主題整合,進行二次開發,使活動具有操作性。比如《探詢鐘表的世界》3部分內容整合成一個主題《設計鐘表盤》。另一方面把從實踐中驗證的活動主題納入教學,再從全國已有的資源包中篩選活動主題。高段的以研究性學習的內容為主,聯系學校及其社區的特點,注意培育課程的學校特色、地域特點。活動具體形式和內容的選擇,可參考市區指定的引領性課程資源,也可以根據學校、班級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社會熱點問題,自主開發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采取大主題與小主題相結合的方式,保證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以體現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的要求。
3.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還缺乏相關的制度作保障。課程僅僅停留在展示的層面上,學生缺乏接觸社會生活、社會實踐內容,教學目標難以達成。
教研活動需要良好的運籌策劃,需要我們教研員在學期工作中聚焦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確定切實的教研活動組織方式與程序,抓住教研活動實質,清晰地聚焦本質問題,有效調整教研技能引領有效教學。在課題的選擇過程中還要根據實際需要適當選擇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大的活動選題,引導學生深度體驗活動過程。綜合實踐活動學習過程一般可分為活動準備、活動實施、活動總結等階段,各個階段應有相對明確的活動任務和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實施和活動總結與交流3個階段是相對的。要引導學生根據活動過程的實際需要,靈活地開展實踐過程。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