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進入21世紀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發展猶如一匹疾速奔馳的黑馬,跑在全國各省(區、市)前列。自2002年開始,內蒙古的經濟增長速度連續7年全國第一,保持著領跑者地位。從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間,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9.6%,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高8.7個百分點。2008年內蒙古人均GDP達32586元。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保持在全國前十位之內。內蒙古在新世紀的跨越式發展,不僅成為西部開發的一面旗幟,而且對全國各地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樹立了新的榜樣。
內蒙古奇跡是如何創造的?
由內蒙古自治區原黨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布和朝魯同志撰寫的《奮力走進前列——內蒙古現象研究》一書,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布和朝魯同志長期在基層擔任領導工作,曾任錫林郭勒盟黨委書記,親自參與組織和見證了內蒙古經濟騰飛的全過程。布和朝魯同志又是一位勤于思考的領導干部,根據自己多年的調研成果,對“內蒙古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了解讀和概括。這本書真實記錄了內蒙古人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造性地落實黨中央關于經濟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偉大實踐活動,展現了內蒙古廣大干部、群眾積極忘我地投身西部大開發的工作熱情和精神風貌,揭示了創造內蒙古奇跡的寶貴經驗。我相信,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的人,每一個渴望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人,都會對這本書感興趣,并能從中得到啟發,從而激發出加快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我認識布和朝魯同志,是在2000年之后。2005年,我借到呼和浩特市開會的機會,沿內蒙古境內京津風沙源考察一周,布和朝魯同志全程陪同。一路上,我們對內蒙古的生態治理、發展道路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從中了解了許多情況,學到了許多知識。我們曾商量聯合寫一篇論述改善內蒙古生態的文章,雖成初稿,但后因其他事情而擱置。在本書中,關于牧區如何恢復生態的內容,作為一個重要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
概括創造內蒙古奇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4條:
一是發揮礦產資源優勢,大規模引進資金、技術,加大開發力度,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以工業化帶動了經濟起飛。實施這一發展戰略,主要在于他們的開放意識,同時得益于全國經濟發展對能源和資源深加工產業帶來的巨大需求,以及沿海經濟崛起所擁有的跨地區投資能力。正是由于內蒙古抓住了新世紀的新機遇,正確決策,不斷改善投資環境,才吸引了大批外地和境外企業前來投資設廠。用內蒙古人的話說,就是“內蒙古這塊富饒的土地被資本烤熱了”。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從2000年的430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4400億元,2008年達到6000億元,今年將超過7000億元,其中工業投資占50%以上,工業投資中能源投資又占50%以上。引進戰略投資者建設了一大批現代化大型煤礦和發電廠,建設了一大批采用當代最先進技術的資源深加工企業,有70多項國內外新技術在內蒙古被首次采用,如煤炭直接液化、間接液化在國內首家投人工業化生產,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項目紛紛投產,稀土金屬的提煉和應用得到發展,從而大大降低了煤礦安全事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煤炭回采率,延長了資源開發的產業鏈,改變了傳統資源輸出地低價賣初級產品的狀況,走出了一條依靠資源開發和深加工迅速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是培育畜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帶動畜牧養殖業發展,提高以畜產品為原料的制成品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把工業發展與農牧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上世紀90年代,鄂爾多斯、鹿王、伊利、蒙牛、草原興發等龍頭企業不斷發展起來,成為國內外知名品牌。之后,這些企業逐步向全國各地擴展,不斷增強輻射能力,對帶動全國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乳、肉、絨、飼等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內蒙古農牧民收入中有55%來自畜產品加工企業,農畜產品加工增值率不斷提高。全區牛奶、羊肉、山羊絨、綿羊毛產量居全國第1位,擁有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1500家,馳名商標22個,銷售收入1500億元,出口8億美元。2007年,農畜產品加工業完成增加值482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的17.8%。
三是實施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制度,堅持草畜平衡,推行退耕還牧、舍飼圈養,走集約式畜牧業發展道路,實現了草原生態由不斷惡化到總體穩定、局部改善的轉變。內蒙古是我國北部的生態屏障,是京津風沙天氣的主要發源地。2000年5月,國務院領導同志在視察內蒙古時發出了“治沙止漠,刻不容緩”的號召。10年來,內蒙古人民在國家的支持下,把改善生態環境作為主要任務,逐步摸索出一條防止草原沙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其基本路徑就是通過工業化吸納農牧業富余勞動力,為發展集約型畜牧業積累資金。按照一般規律,人均GDP3000美元是生態環境變化的拐點。在此之前,解決溫飽問題作為主要矛盾,生態環境的惡化往往難以避免;到人均3000美元之后,人們才會有一定的財力投入到生態環境建設上。內蒙古的發展過程再次驗證了這個規律。2008年,內蒙古人均GDP已達4500美元左右,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不斷增加,形成了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趨勢。這個經驗對青海、新疆、西藏、甘肅、云南、貴州等生態脆弱并仍在惡化的地區極為重要。也就是說,要首先幫助這些地區發展經濟,把生態脆弱地區過量的人口轉移出來,再逐步增加對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這也許是從根本上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
四是地方黨委、政府正確的決策和有效的組織領導,廣大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奮力拼搏,是創造內蒙古奇跡的關鍵。進入新世紀后,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正確地分析形勢,充分認識內蒙古的經濟優勢和劣勢,牢牢把握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制定了對內對外開放,引進資本技術,加快發展煤電工業和資源深加工產業的戰略決策,動員各盟市、旗縣的干部,圍繞實施自治區的發展戰略,積極開展創造性的工作,全區涌現一大批牛玉儒式的拼命三郎干部,他們為創造內蒙古發展奇跡貢獻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人們到了內蒙古,一個突出的感覺就是人人在謀發展,到處充滿著你追我趕的熱烈氛圍。正是內蒙古2400萬干部群眾的共同奮斗,才贏得了今日內蒙古的輝煌。
感謝布和朝魯同志的辛勤筆耕,給我們奉獻了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作為內蒙古經濟崛起的真實紀錄,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注,把內蒙古的經驗轉變為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的強大動力,轉變為支撐我國經濟在未來二三十年平穩較快發展的強大動力,轉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