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來,我區立足優勢,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連續7年保持了經濟增長速度的全國領先。到2008年,GDP總量達到7761.8億元,年均增長17.6%,高于全國9個百分點;人均GDP實現4638美元,年均增長超過17%,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1.5倍。但與之極不相稱的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遠遠落后于國民收入的增長,當年全區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432.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5%,絕對差距1348.3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4656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2%,絕對差距104.8元。這種經濟增長與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問的巨大反差,引起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關注。切實提高我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盡快建立居民收入與國民收入同步增長機制,讓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千家萬戶,已成為我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緊迫課題和重大任務。
一、較大幅度提高城鎮居民收入
(一)提高企業職工收入
企業職工是我區在職人員的最大群體,2008年為220多萬人,占全區在職人員的近70%。企業職工工資水平低也是我區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最大因素,2008年我區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為2450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8359元低14%(3856元)。當年我區企業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為8.2%,比全國平均水平11.2%低4個百分點。
1.建立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制度。提高企業職工工資,核心是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工資與企業收益及全社會工資增長水平相關聯的增長機制,難點在監督和約束不同類型、數以萬計的企業落實這種機制。為此,區外一些省市已經做了大量探索,其中河北、山西、四川、上海、天津等省市普遍采用了建立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制度的辦法,即由政府主管部門根據不同行業的勞動強度、工作特點、收益率等,確定相應的工資增長指導線。同時,針對行業內經濟效益增長較快、生產經營正常、經濟效益下滑三類企業,分別規定了上、中、下三條工資增長指導線。如山西省規定的上中下三條線分別為20%、12%和4%;河北省規定上線放開,中線和下線為20%和8%;天津市上中下線分別為22%、15%和6%。為保證這一制度的切實執行,勞動保障部門加強了監察力度,對沒有確定職工工資增長幅度和達不到工資指導線要求的企業,給予警示、處罰等相關處置。建議我區借鑒這一做法,盡快建立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制度,以保證企業職工工資的持續、穩定增長。
2.健全并落實好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位制度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是新時期國家確定的主要工資制度,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位制度,是各省市為落實這一工資制度普遍實行一項新制度。我區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以盟市為主體,制定、發布了適合各盟市情況和特點的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總體來看,以保證企業職工收益為主要目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在我區還沒有推開,作為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執行依據的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位制度才剛剛建立,而且從各盟市已經發布的指導價位來看,普遍存在比其他省市起點低、標準低和盟市間差距大的問題。下一步的工作,一是要從近期實現企業職工工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出發,科學測定全區主要行業大多數工種(職業)的工資指導價。二是要從建立企業職工工資與地區國民收入同步增長機制的長期目標出發,盡快形成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動態管理機制。三是要逐步建立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指導價制度和相應的動態管理,使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在靈活就業、季節性用工等領域也能充分發揮作用。四是要以勞動力市場工種(職業)工資指導價位制度和企業工資增長指導線為基礎,在全區范圍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同時,對達不到相應工資指導線、市場用工不規范、達不到城市最低工資標準的企業,勞動部門給予警示、處罰等相關處置,確保企業職工工資的持續增長。
3.向礦產資源開發和初加工企業征收就業調節基金。礦產資源型產業是我區的優勢產業,礦產資源開發和初加工類企業在我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由于行業特點,這些企業占有或利用著大量礦產資源,而且,利潤很高,但用工很少,吸納和安置就業的空間也普遍很小。要素參與分配,雖然是正常合理的,但企業收入分配中勞動報酬總該有一個適當的比例,達不到一定比例的,政府應當進行調控。特別是在礦產資源的稀缺性日益顯現、國家的礦產權益沒有很好實現、本屬于全社會的利益向這類企業轉移的份額越來越大而社會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向這類企業征收就業調節基金,以緩解我區的就業壓力,合乎情理。而且,治理開礦挖出的大坑、采選堆出的高山、冶煉冒出的塵煙,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因此,建議有關部門根據全區的礦產資源總量、企業占有的礦產資源量、企業每年開發和利用的礦產資源量、企業目前安置就業情況和全社會每年新增的待業量,測算礦產資源開發與初加工企業應繳納的就業調節基金比例,并據此制定礦產資源開發和初加工企業征收就業調節基金辦法,報自治區政府批準執行。
4.將企業職工勞動報酬增長納入地區經濟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天津市按照勞動報酬總額占GDP比重不下降的原則,將勞動報酬總額增長作為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工作目標列入考核范圍,對企業職工收入增長起到積極作用。2008年上半年,納入考核范圍的6個部門、3個區所屬105個集團公司92萬職工,人均勞動報酬1981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23元。建議我區借鑒天津市的做法,把企業勞動報酬增長列入地區經濟工作考核目標,使各地把促進企業勞動報酬增長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二)提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收入
1.提高公務員工資。2006年公務員工資規范性改革以后,公務員工資主要由基本工資(全國統一標準)和地方性津貼補貼(各地方自己的標準)構成。目前我區公務員工資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主要是地方性津貼補貼上的差距。因此,要提高公務員工資,當前就是要提高其地方性津貼補貼標準。近年來一些盟市、旗縣區隨著地區經濟的發展,較入幅度提高了公務員地方性津貼補貼標準,如包頭市東河區2008年為公務員人均提高月津貼800元,為全區提供了很好的經驗。隨著財力的增強,應逐步提高公務員地方性津貼補貼標準。建議有關部門比照全國公務員工資水平,測算并提出近期提高我區公務員地方性津貼補貼標準的方案,報國家批準后執行。
2.實現事業單位人員工資與公務員工資同步提高。由于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到位,除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其績效工資方案國家已出臺)以外,我區事業單位的績效工資方案至今沒有出臺,造成目前事業單位人員工資與公務員工資不同步,全區71萬事業單位人員的平均工資比公務員低22%的狀況。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首先是把事業單位人員工資提高到公務員水平,然后與公務員同步提高地方性津貼補貼標準。
(三)增加就業
增加就業既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總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從總體上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基礎性工作。近年來我區就業壓力很大,擴大就業的難度增加,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施策。
1.發揮政府在就業上的引導和服務功能。一是要加大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二是要增加民生支出中就業支出的比重,三是要把就業培訓、促進創業和擴大公益性就業作為就業支出的重點,四是要保證就業支出的足額及時到位。勞動就業及各相關部門要在加大已經出臺的各項促進就業政策措施落實力度的同時,加快勞動力市場信息共享平臺和勞動保障隊伍建設;賦予勞動就業部門整合全社會就業培訓資源職能,健全就業培訓市場機制。組織部門要加強對各級政府就業工作的考核。
2.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鑒于就業關乎民生、決定收入,今后各地在招商引資時既要注重大規模、高科技的項目,又要注重產業鏈條長、吸納就業多的項目。其中對耗能少、排放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要給予土地利用、環評審核、項目審批、建設許可等方面的優先;對現有吸納勞動力多、職工工資水平高且增長較快的企業,要制定辦法用就業資金給予補貼和獎勵。
3.為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和靈活就業人員就業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資料顯示:2009年全區國有單位(包括行政事業單位)減少就業2萬人,靈活就業人員減少23萬人,而民營經濟增加就業8萬人,個體工商戶增加就業38萬人。實踐證明,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區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也已成為我區解決就業問題最重要的手段。但我區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和其他省區比還有很大差距。如浙江、江蘇等省市,幾年前就把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營業稅的起征點調整到了1萬元,而我區去年才調整到5000元;這些省市的一些地區規定1元錢即可注冊,2年內不繳納任何稅費,而我區規定只免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1年。因此,建議自治區出臺進一步降低創業者創業門檻,減免個體工商戶和初始創業者稅費的扶持政策。各地都要把為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就業場所如便民市場、早市、規范的地攤市場等作為各地的民生工程來抓,使靈活就業人員能夠獲得穩定的收入。
4.鼓勵公務員離職領辦企業、支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兼職創辦企業。機關、事業單位聚集了大量高學歷、有見識、懂技術、會管理的人才。他們不僅具備領辦、創辦企業的基本素質,而且還有一定的投資和籌資能力。事實證明,這些人往往也是企業能夠創辦成功并進一步做大做強最可靠的保證。鄂爾多斯市的本土企業家,絕大部分來自機關。近年來,在經歷了兩次大的全國性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下海潮”之后,一些地區又在出臺鼓勵公職人員創業的政策,如廣東省的韶關市從2007年開始實施全民創業行動,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職、辭職領辦和創辦(包括受聘)企業,規定3年內保留其編制、身份、職級和工資福利待遇,工資續算、職稱評定等不受影響,期間愿意甸單位的重新安排工作。建議自治區根據新形勢新任務,制定出臺相應政策,倡導新一輪“機關干部離崗創業促就業”行動,鼓勵公務員離職領辦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兼職創辦企業。初步設想可實行“三保、兩帶、一掛鉤”政策。“三保”即3年內保留身份、級別、工資。“兩帶”,一是帶任務,每個離崗創業干部都要有安置就業指標。比如一般干部通過創業安置至少3人就業,科級干部6人,處級干部10人,廳級干部16人。級別不同、責任不同、任務量也不同。二是帶資金,協調金融機構給每個離崗創業干部發放創業貸款。比如一般干部發放創業貸款20萬元,科級干部30萬元,處級干部50萬元,廳級干部80萬元。發放貸款數額與安置就業人數基本對等。“一掛鉤”就是要和考核掛鉤。3年期滿,要對離崗干部創業情況和安置就業進行考核。安置就業人數3年平均達到指標要求的,保留原級別、原工資;超過指標的給予晉職晉級獎勵,完不成的降職降級處理。不想回單位上班的,不能償還創業貸款的,一律按辭職、辭退處理。按此方案,如果有10%的機關干部能走出去,全區就會增加2萬名創業者,社會就會擴大10萬人以上的就業。同時,對具備條件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也可采取類似鼓勵政策,這樣,創業的人數會更多,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會更大。
二、著力提高農牧民收入
(一)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切實提高農牧民的經營性收入
在全區農牧區900多萬勞動年齡人口中,收入以一產為主的超過550萬,占60%以上,因此,發揮我區土地、光照與氣候等優勢,加快推進現代農牧業進程,提升農牧業生產效率,仍是提高農牧民收入的根本措施。要充分發揮我區人均耕地多的優勢,規劃好全區乳、肉、糧油、蔬菜、飼草料、絨毛及特種生物產業的發展。圍繞特色主導產業,依靠龍頭企業,挖掘農牧業內部潛力,培育新的增長點,走以品牌拉動銷售和生產,提升設施農業產業化的路子。采取國家投入、財政貼息貸款、引進資金、農民自籌等多元方式,加大現代農牧業投入力度;出臺扶持政策,對設施農業生產用水、用電、機耕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財政補貼;走品牌之路,大力提升我區現代農牧業產業層次。
(二)加大轉移就業力度,增加農牧民工資性收入
目前我區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比重僅為17.32%,列全國倒數第4位。提高農牧民收入就要減少農牧民,但城鎮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勞務輸出、轉移就業應是最現實、最直接、最有效的增收途徑。建議各盟市、旗縣成立勞動力轉移就業專門機構,結合我區產業、園區和企業的發展實際,深入開展用工市場需求調查,指導、組織、協調、服務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工作。整合各級各類培訓機構,建立緊跟市場、對接企業、貼近農牧民、實用性實效性強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教育基地。在全國勞動用工比較集中地區建立自治區級勞務合作基地,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新興市場的勞務合作,實施就業援助,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現在已有一些盟市或旗縣在外地設立了此類機構,可以選擇其中一部分作為自治區級服務基地給予經費補貼,支持其為全區農民工轉移就業提供服務。進一步降低轉移就業農牧民城鎮落戶門檻,把進城農牧民的子女入學、社會保障、住房解決等納入社區管理。
(三)創新體制政策,開辟農牧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目前我區農村牧區土地流轉面積僅占家庭承包土地總面積的8.69%,落后于全國,也遠遠落后于現代農牧業的發展需要。建議自治區盡快制定全區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具體意見,以指導規范全區農村牧區土地流轉工作。出臺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各類資金投向流轉土地的經營。建立和完善農村牧區土地流轉服務機構,培育和扶持一批土地流轉主體。各盟市都要拿出一部分補貼資金,鼓勵開展以宅基地置換城鎮住房、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社會保障的試點工作,通過多種途徑推動農村牧區土地流轉,使土地真正成為農牧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四)加強組織引導,推動農牧民創業增收
包頭市達茂旗從當地地廣人稀、土地貧瘠,許多村“空心化”趨勢明顯,大量耕地由于價值太低難以流轉的實際出發,將分散的14個村整村搬遷,集中規劃建設了20萬畝精品馬鈴薯種植基地,2009年該基地農民來自馬鈴薯的收入達到4000多元。事實證明,在當前我區現代農牧業正在啟動的階段,政府主導、組織引導農牧民創業增收,大力支持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信貸傾斜和稅費、用地、用工等方面的扶持,鼓勵返鄉農民工創辦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各類企業及服務、中介、合作等各類組織,推動一人創業、帶動一片、致富一方意義重大。
(五)以小城鎮建設為栽體,實行集中集聚發展
組織勞務輸出、鼓勵農牧民進城,是跳出農村牧區找,出路,并不會帶來農村牧區面貌的直接改變,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提高農村牧區自身發展能力和水平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大問題,其中發展小城鎮就是一條重要途徑。通過小城鎮這一載體,實行人口集中,產業集聚,集中發展社會事業,集中建設公共服務體系,不僅能夠促進農村牧區經濟發展,改變農村牧區落后面貌,而且還能提高農牧民素質,更好地發揮農牧民的主體作用,從根本上解放和發展農村牧區生產力。因此,自治區今后要出臺政策大力加強中心集鎮和中心村的規劃和建設,促進農民向中心集鎮和中心村集中。
三、進一步提高我區城鄉社會保障水平
現階段,我國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迅速而低收入者收入增長緩慢的準“馬太效應”表現突出,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因素。這一情況在我區同樣存在。因此,提高我區城鄉居民收入,首當其沖的是加大對貧困群體的社會保障力度,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
(一)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據初步統計,截至2009年11月底,我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6.64萬人,占全區非農人口總數的8.3%,全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242元,月,僅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元,排全國第11位;我區農村牧區低保對象有116.9萬人,占全區農牧業人口總數的8.1%,農村牧區最低生活平均保障標準達到1364元/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88元,排全國第11位。雖然我區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排在全國中上游水平,但鑒于我區物價總水平和居民生活成本較高的現實,繼續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仍是今后一個階段努力的方向。為此,建議將低保標準與人均實際收入掛鉤,實現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當地群眾收入和物價上漲同步提高,即按當地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20%-25%的比例,確定新一年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增長幅度不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幅度,農牧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增長幅度不低于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幅度,讓困難群眾共享社會發展成果。
(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
按照國家要求,我區已連續5年調整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加養老金505元,2009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達到1212元。從2009年第三季度各省企業離退休人員月均養老金水平來看,我區養老金平均水平為1207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5元,排全國第17位、華北5省市末位。近幾年,我區養老保險基金連年增長,目前結存167.4億元,進一步提高養老金的支撐能力較強。建議建立我區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正常增長機制,即每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增長幅度不低于上年我區GDP增長幅度;同時通過采取擴大覆蓋面、加強基金征繳、提高統籌層次、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對養老保險的補助力度等措施,提高基本養老保險支撐能力,確保調整政策落實到位。
(三)積極促進大學生就業
大學生是特殊群體,是寶貴的人才資源。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加,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2009年全區普通高校畢業生已達7.8多萬人,截至2009年8月30日全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76.50%。2010年全區高校畢業生預計9.4萬多人,比2009年將增加1.6萬多人,增幅達20%,是近年來增長人數最多的一年,也是大學生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為此建議:一要整合資源,建立大學生就業聯席會議制度,統籌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工作。近年來,自治區組織部、人事廳、教育廳、勞動廳、團委等部門分別實施了“村官計劃”(選聘高校畢業生到嘎查村任職)、“三支一扶計劃”“(支農、支教、支醫、扶貧)、“民生工作志愿者計劃”(高校畢業生充實城鎮基層民生工作特設崗位)、“農村義務教育特崗計劃”、“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儲備高校畢業生計劃”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有力地推動了大學生就業。但由于這項工作由多部門分頭管理,許多工作交叉重復,在執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必要的問題。二要進一步加大行政事業單位招聘高校畢業生的優惠力度,切實將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大學生考錄行政事業單位加分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進一步擴大事業單位吸納大學生的容量,特別是規范基層事業單位進人辦法,明確要求旗縣事業單位進人要拿出一定的比例,面向高校畢業生進行公開招聘。三是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借鑒遼寧等地先進經驗,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建立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同時為大學生在就業咨詢、培訓、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小額貸款擔保、社保等方面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
(四)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讓更多的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公益性崗位具有低工作技能、高就業穩定性的特點,經各地實踐證明,是解決零就業家庭、困難家庭、“4050”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最為有效的辦法之一。近幾年,我區開發了5萬多個公益性崗位,在交通、治安、保潔、綠化、勞動保障、衛生監督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區公益性崗位需求很大,但由于缺乏補貼資金,許多公益性崗位有待開發。如呼市2005年設置了280個交通協管員崗位,到目前呼市市容擴大了數倍,但交通協管員人數一直沒有增加。為解決此類問題,建議進一步加大開發公益性崗位力度,可要求各地公益性崗位就業人數不低于就業困難人數的40%,并列入黨政一把手考核目標;同時,加大自治區財政補助力度,重點解決財政困難旗縣補貼資金不足的問題,使困難旗縣公益性崗位補貼資金中自治區、盟市、旗縣區比例達到50:30:20,對于個別特別困難旗縣可以進一步提高自治區支持力度,充分調動基層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