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韓國、日本等都把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和推動下一輪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創意產業也成了新一輪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軟實力競爭的重要指標。杭州在《杭州十大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中提出,“創意產業”要成為“杭州文化的支柱產業”。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宏觀經濟增長放緩,但杭州市的文化創意產業卻迎難而上,逆勢飛揚。2008年實現增加值579.86億元,增長17.6%,高于全市GDP增速6.6個百分點,高于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速3.8個百分點;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12.1%,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為13.2%,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杭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其集聚發展有一定的關系。杭州確定將西湖創意谷、之江文化創意園、西湖數字娛樂產業園、運河天地文化創意園、杭州創新創業新天地、創意良渚基地、西溪創意產業園、湘湖文化創意產業園、下沙大學科技園、白馬湖生態創意城等十大園區作為主平臺,推動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集群發展。
本文通過數學建模,對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進行測算,經過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指出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現狀,并從經濟學角度對影響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最終提出應對策略和建議。
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測算

(一)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測算
一地區某產業的集聚度可以通過該產業單位數量、從業人員數量、產業的成果數量等指標的人均值與全國平均水平之比來體現。由于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多種子產業,要想把所有子產業的數據都收集起來是相當困難的,因此選取能反映產業發展的、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文章研究數據僅僅選取人均文化事業單位數、人均劇團演出場數、人均報紙發行數、人均雜志發行數和人均圖書發行數、文化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在總就業人數中所占比重等。以下為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樣本數據。
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相對于全國平均分布水平其集聚程度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測算: 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HCIGE=1/4[人均文化事業單位數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人均劇團演出場數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1/3(人均報紙發行數與全國的比值+人均雜志發行數與全國的比值+人均圖書發行數與全國的比值)+文化事業單位從業人數在總就業人數中的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
按照以上測算方法,可以得到以下結果:
根據測算數據,我們發現最近幾年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有所下降,2003年集聚程度較高,2007年集聚程度最低,而2008年與2007年相比集聚程度又有所提高。
(二)與相關城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比較得到歷年上海、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如下:
對3個城市進行橫向比較,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指標數值可以看出,北京的歷年數值都遠遠大于上海和杭州,北京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中心,但杭州的集聚程度要超過上海。對3個城市進行縱向比較,北京和上海的集聚程度日益下降,這說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全國的比重呈下降態勢。雖然這2個國內頂級城市在文化創意產業上有較大的發展,但是,由于國內其他省市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和快速發展,北京和上海與全國總體水平相比,其集聚發展速度在減緩。杭州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最高,之后幾年有下降趨勢,但2008年集聚度又有所提高。這與杭州政府瞬時采取措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關。

二、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影響因素分析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的程度與需求、勞動力、資本、人文、信息通訊、相關產業發展等因素有關,而且呈正相關關系。下面來分析杭州這些影響因素的狀況。在數據選取上,我們采用人均GDP和消費支出來反映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需求水平;采用高校師生數來衡量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供給情況;采用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來反映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本供給情況;采用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因特網注冊用戶和寬帶業務用戶數量來衡量文化創意產業信息通訊情況。
(一)人均GDP和消費支出情況
需求是由購買欲望和購買力兩個要素構成的,人均GDP能反映該地區的購買力情況,而消費支出能反映該地區的購買欲望和消費者偏好。杭州人均GDP始終高于全國人均GDP,自2006年以來就超過了北京,2008年杭州人均GDP為70832元,位居全國第2名。杭州較高的人均GDP反映了杭州人的購買能力。
2008年杭州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6719.1元,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5504,28元。消費性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娛樂服務的支出是1782.02元(占總消費支出的10.66%),用于交通和通信的是2589.77元。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率與1995年的7.8%相比,已經有較大提高。這說明杭州人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如果進行橫向對比,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占13%,北京為14.5%,上海為14.8%。可見,文化娛樂在杭州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比重還有待提高。
(二)所在區域高校師生情況
所在區域高校師生情況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供給。據統計,2008年杭州高等學校有36所,在校學生409559人,專職教師24017人,高校在校學生和專職教師與總人口比例達到1:15.63。2008年全國高校在校學生和專職教師與總人口的比例為1:66.23,北京為1:19.50,上海為1:25.77。由此可見,杭州高校學生和專職教師的密集度比較高,文化教育的密集度比較高,文化創意產業的勞動力供給后勁比較足,有利于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長遠發展。
同時,省教育廳對高校進行整體規劃,開辟了杭州下沙高教園區、杭州濱江高教園區、杭州小和山高教園區、蕭山高教園區等。這些高教園區和高校師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后盾,通過教學、科研、實踐等活動的融合,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高素質人才。
(三)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
固定資產投資額能反映某地區資本供給的整體情況,而文化體育娛樂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能反映該地區過去這段時間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本供給情況。2008年杭州全市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額達99601萬元(占總投資0.5%),比上年增長33.22%。杭州還設立了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資金總額高達每年1.52億元,并將根據需要逐步遞增。
縱觀全國,2007年全國文化娛樂業投資占總投資的0.9%,北京3.31%,上海0.69%。相比之下,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額度還不夠大,而北京對文化娛樂業相當重視,投資比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68倍。
(四)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因特網注冊用戶和寬帶業務用戶
文化產業與信息傳播息息相關,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網上圖書、文獻搜索、網絡電影、網絡電視、網絡音樂應運而生。固定電話用戶、移動電話用戶、因特網注冊用戶和寬帶業務用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地區的信息通訊情況。2008年末,杭州全市固定電話用戶416.3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66.81萬戶,因特網注冊163.67萬戶,寬帶業務132.12萬戶,4個指標共計1578.95萬戶,比上年增加4.8%。
按戶籍人口計算,2008年杭州人均固定電話0.61部,人均移動電話1.28部;全國人均固定電話0.28部,人均移動電話0.41部;北京人均固定電話0.75部,人均移動電話1.32部;上海人均固定電話0.73部,人均移動電話1.28部。杭州在信息傳播方面遠遠優越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比北京和上海遜色一些。
三、結論與建議
經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是比較高的,在相關城市的比較中,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程度高于上海和北京;最近2年杭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度相對與全國平均水平又有所提高,這是《杭州市大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05—2010年)》實施的效應體現。但是,基于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影響因素的分析,杭州各因素情況有優有劣,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進一步擴大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杭州人均GDP證明了人們強勁的購買力,因此,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采取一定措施激發人們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影劇院可以通過降低票價等吸引更多的觀眾;各種藝術表演團體可以通過表演進社區等方法,縮短與觀眾的距離;各旅游景點可以通過降低門票或實施節假日門票等方式,吸引更多游客;政府可以通過發放專項消費券鼓勵消費者對文化創意產品的消費。
第二,鼓勵高校擴大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才的培養規模。創意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在高校招生計劃中有意識地增加創意產業相關專業和專業招生人數。對高校專職教師可以采取頂崗實習等方法,促使專業人才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這不僅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實踐指導教學,還可以帶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當然這也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
第三,對創意園區進行集中細致規劃。杭州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但是各園區之間及園區內需進一步協調規劃?,F在運行中的杭州創意園入駐企業涉及行業面比較廣,同一園區內有貿易公司、動漫公司、藝術品公司、數字影像公司等,需要在投資前進行引導。各園區需要明確各自的發展方向,對入駐企業要有選擇。只有同行業產業集聚才能發揮產業集聚的外部效應、規模效應、區位經濟效應。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如體育鍛煉設施、城市綠化、休閑娛樂設施等可以改善居住環境和投資環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解決創業人士的后顧之憂,輕松創業,激發創新思維。這兩者都能吸引人才,吸引投資,促進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