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較快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城鄉居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收入與經濟增長不夠協調等問題。
一、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狀況
(一)城鎮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農牧民收入穩步增長
2002年以后,我區城鎮居民收入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7年間年均實際增長率為12%。其中,2006年、2007、2008年、2009年4年均實際增長11.8%。2002年以來,由于國家加大了對農牧民增收的扶持力度,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逐步回升,7年間年均實際增長率為9.4%。其中,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4年均實際增長10%。
(二)城鄉居民收入來源呈多元化結構
近10年以來,內蒙古城鄉居民的收入結構逐步呈多元化趨勢,但工薪收入一直是城鎮居民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城鎮居民家庭工薪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8.7%-75.2%之間,2009年為71.1%;農牧民的工資性收入比重偏小,但其占純收入的比重呈現穩步上升,2009年比重達18.2%,較2002年上升了2.9個百分點。與城鎮相比,隨著工薪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比重的不斷上升,農牧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占全部純收入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趨勢,2008年的比重為66.4%,較2002年下降了14.8個百分點。在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方面,幾年來,城鎮居民轉移性收入的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而財產性收入的比重仍較小,2009年僅為2.3%;農牧民的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比重穩步上升,2009年占15.4%,比2002年上升了12個百分點,這主要是隨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加大了轉移支付的力度,使轉移性收入成為農牧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來源,但比較而言,仍明顯低于城鎮的水平。
(三)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全國各省區市比較位次前移
在2002—2009年間,我區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已經超過了20個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也有了明顯的縮小。從絕對額上看,2002年,我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的絕對額相差1652元,2009年縮小到1326元。在全國的位次由第29位前移至第9位,西部第1位。從所占比重上看,2002年,內蒙古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8.6%,到2009年提高到92.3%。從增長速度上看,2002—2009年全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2%,高于全國同期9.6%的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
隨著近幾年中央和自治區各項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農牧業結構調整及農牧業產業化的積極推進,促進了農牧民收入的較快增長。2009年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4938元,比2002年增加了2852元,年均實際增長9.4%。從所占比鶯上看,2002年,內蒙古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4.2%,到2009年提高到95,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5位。在西部省份中,我區農牧民收入連續6年穩居第一位。
二、目前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同步
經濟增長是居民收入增長的基礎,2002至2009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分別增長12%和9.4%,而同期全區GDP年均增長19.2%,經濟增長明顯快于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進入21世紀后,可支配收入卻逐步滯后于GDP增長,2002-2009年CDP年均增長19.2%,城鎮居民收入年均增長12%,兩者差距7.2個百分點,比“九五”時期擴大5,7個百分點;GDP年均增長19.2%,農牧民純收入年均增長9.4%,兩者差距9.8個百分點,比“九五”時期擴大了7.1個百分點。
(二)農牧民收入內部結構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存在
進入21世紀以來,內蒙古農牧民收入與全國差距呈現減小的趨勢。但是收入內部結構存在明顯不合理狀況。一是從農牧民家庭經營收入內部結構來看,2008年內蒙古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占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為3.2%,與同期全國34.3%的比重相差35.8個百分點;二是從農牧民純收入內部結構來看,2008年內蒙古來自工資性收入占農牧民純收入的比重為17.3%,與同期全國38.9%比重對比低21.6個百分點。
(三)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仍比較低,制約著城鎮居民收入的增加
家庭就業人員的個人工薪收入是家庭收入的基礎,也是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內蒙古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611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15元,在全國各省區市中居第14位,在西部各省區市中第5位,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的位次低5位。如果內蒙古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能夠達到全國平均工資水平,按平均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1.97人計算,那么可以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元左右,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達到15553元,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縮小到228元(2008年實際差距為1348元)。
(四)就業面的差異放大了工薪收入差距
家庭就業面(就業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的差異成為造成居民家庭工薪收入差別的關鍵因素。近幾年來,內蒙古20%最高收入家庭與20%最低收入家庭的就業面之比一般在1.4倍左右。2008年,20%最高收入城市家庭就業面為60%,而20%最低收入城市家庭為37%,前者是后者的1.62倍。從而導致20%最高收入城市家庭與2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由2002年的3.43倍擴大到2008年的5.27倍。
(五)財產性收入所占比重較小
近年來,內蒙古城市居民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增長較快,但是占家庭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然比較小。2009年,在內蒙古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財產性收入占2.3%。而同期全國財產性收入占2.5%。
三、影響內蒙古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的成因
(一)投資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客觀上導致了“強資本、弱勞動”的格局
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內蒙古經濟發展仍表現為投資拉動的外生型發展模式,固定資產投資在GDP中的比重相對較高,成為最強勁的“三駕馬車”之一。這種經濟發展模式,在保持較高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使得經濟缺乏內生的發展動力,也導致收入分配格局中低分配所產生的一定的副作用。大量的高科技含量的投資(包括外資)形成了大量的優質資產,使得內蒙古整個經濟的生產組織中,資本相對于活勞動無論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相對較強。這樣,在市場經濟各生產要素按其貢獻取得收入分配原則下,在宏觀上,較多強勢資本替代了勞動,減少了勞動力的總量需求,使得在“大蛋糕”的分配上,勞動力收入份額相對較低;在微觀上,在資本和勞動這對矛盾中,勞動力往往處于劣勢地位,影響了包括技術工人在內的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以及就業人員的工資談判能力,導致“強資本高回報,弱勞動低收入”的分配格局。
(二)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不完善帶來了一些階段性問題
首先,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過程,原有的個人收入決定機制被改變,市場機制的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使得個人收入也不再單一地表現為工資形式,還表現為資本收入和經營風險收入。資本收入的出現無疑拉開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國有企業激勵機制的改革打破了企業內部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企業管理者的才能得到了更多的承認,職工的人力資本得到了更高的收入回報。特別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加速了整個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對國有經濟形成了一種外部的競爭壓力。在體制轉軌過程中,國營企業往往會出現了兩種類型:一種類型企業在外部競爭的壓力下,不斷改革自身的產權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不僅能夠生存下來,而且還有所發展壯大;另一種類型企業由于不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作出自身體制和機制的變革,最終走向虧損、停產或半停產、破產的境地。于是,除了非國有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的差別外,國有企業職工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就隨之擴大。
其次,由于市場機制發育尚不成熟,有些領域市場競爭不充分,行業壟斷,尤其是行政性壟斷,在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同時,使得部分行業依靠壟斷經營獲得高收入,從而職工個人收入也相應較高。壟斷導致的收入差距可以說是不正常意義上的收入差距。
(三)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使得再次分配的積極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收入分配政策不完善也是影響內蒙古收入分配的一個主要因素。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方面尚未正確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作為政府的公共政策,主要應當是追求公平,其次才是效率。而以往在強調效率優先的同時,兼顧公平未能得到很好的貫徹。主要表現為:在指導思想上,往往過于注重企業經濟效益,而對普通勞動者的保護不足;創新創業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對創業的激勵相對不足;稅收政策尚未發揮對高收入者的調節作用;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尚不盡合理,用于轉移支付的比例仍比較低;社會保障制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逐步完善。
四、提高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的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收入分配也將面臨諸多因素的影響。內蒙古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謀求在發展中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問題。
(一)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居民整體收入水平
經濟發展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而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調節收入分配才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因此,在今后~段時間,內蒙古應繼續保持經濟的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增加社會財富的積累,并基本保持居民收入與國民經濟的同步增長。一方面要以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目標,促進居民工薪收入的增長;另一方面,要加大激勵創新與鼓勵創業的政策力度,促進收入來源多元化,拓展居民收入的來源渠道。
(二)創造公平有效的市場環境,緩解初次分配中的分配不公問題
鑒于工薪收入是內蒙古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調節初次分配過程中的工薪收入差距應該是整個收入差距調節中的重點。作為市場的管理者和監督者,政府部門需要做的應該是努力改善公平而有效的市場環境,保證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為此,首先,要調節勞動力、資本、管理等不同生產要素之間的分配關系。要督促企業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落實工效掛鉤機制,確保職工平均工資的適度增長,加強對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適當控資本擁有者利用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狀況過分壓低工資;要采取必要措施限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管理層在收入分配中利用權力取得超過其貢獻的收入。其次,要調節因市場機制不完善造成的行業、企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要利用經濟的、法律的手段逐步消除行業壟斷,既要防止壟斷行業與平均勞動生產率不相對稱的高收入,又要防止非營利性行業因政府投入不足造成的低收入。再次,要調節因體制原因造成的企業內部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加快建立企業內部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努力形成企業普通職工正常的增資機制;要規范國有企業經營者的薪酬管理,合理控制企業經營者和普通職工之間的收入倍數,規范職務消費;各地區要適時提高機關事業單位津貼的水平。
(三)加大財政轉移力度,完善以提高城市低收入人群和農牧民收入為目標的再分配制度
首先,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公共支出應逐漸向社會管理傾斜,保證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不應使社保資金“自負盈虧”。其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社會保障線動態調整機制,切實保障城鄉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要從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在保持現有“基本生活”范圍基礎上,適時逐步擴大到基本醫療、基礎教育等領域,提高救助標準,幫助所救助人群逐漸從絕對貧困人群過渡到溫飽人群中去。再次,要積極推進大型產業基地、大項目與中心城市的聯動發展,繼續大力加快農村牧區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要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村牧區就業崗位,增加農牧民的非農收入;要深化集體土地制度改革,讓農牧民長期享有土地和集體資產的收益分配。建立完善農牧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四)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構建和諧社會
要從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出發,改變過去那種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片面加大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要堅持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在項目投資、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建設等過程中應全面考慮產出、環保、就業等各方面。隨著各地經濟發展的加快和企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應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和就業水平,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維護公平正義,逐步提高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使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進一步解放農村牧區生產力,在積極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牧民收入。加強對農牧民職業技能和轉移就業培訓,提高農牧民就業技能,促進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農牧民非農收入,特別是工資性收入。同時,各級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密切關注保護就業困難群體。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繼續保持就業專項資金投入,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重視做好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殘疾人的就業工作。大力推行靈活就業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規。在就業形式上,鼓勵實行臨時性、階段性、彈性工作時間等多種靈活的就業制度。同時,重點加強對他們在勞動保障等方面的服務監督,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加快廉租住房建設,著力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政府財政要加大對改善民生投入的力度,確保把每年政府承諾辦好的各項實事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