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零售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是三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連鎖經營的導人和推廣,它把工業化大生產中因專業化、規模化而取得的優勢導人了零售業。二是對外開放和外資零售企業的進入,給中國零售業帶來了新的零售業態、營銷理念,給消費者帶來新的消費模式。三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和持續增長,這是中國零售業保持高速增長的動力。下面從三個階段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零售業的發展及各階段的特點。
一、1979-1992年,我國零售市場對外開放前的發展狀況
在這個階段,國家對傳統零售業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之一是調整零售業的所有制結構,大力發展集體、個體商業,允許工業自銷,打破了國有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零售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改革之二是引入了市場競爭機制,增強了我國零售業的活力。改革之三是加大了對零售業的投入,國家增強了對零售企業的投資;社會資金不斷流向零售企業;零售企業利用銀行貸款不斷擴大規模。
在此期間,我國零售業已初具規模。零售企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到1992年年底,我國零售業的固定資產原值接近2000億元,零售企業數量猛增。但卻存在組織體系較為分散、業態種類較少的問題。
我國的改革與開放是結伴而行的,但從1979年到1992年上半年,我國零售業幾乎未對任何外商開放。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零售業直接關系居民生活,對穩定市場至關重要。另外也因為零售業屬于投資相對較小,回收周期短,利潤率高的行業。因為這些考慮,所以我國政府對零售業的開放一直持謹慎態度。
二、1992-2004年。我國零售市場逐步對外開放情況下的發展

在這個階段,外資成為中國零售業的新興力量。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13億人口收入迅速增加,消費水平和購買力日益提高,在跨國零售集團眼中是擴張市場的首要目標,中國也成為眾多外資追、捧的目標國之一。二是1992年7月,國務院首先允許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大連、青島和5個經濟特區各試辦1至2個中外合資或合作經營的零售企業。1995年10月,國務院進一步批準在北京試辦2家中外合資的連鎖商店。各地方政府以各種形式越權批準了若干中外合資零售企業。在此期間,在商業領域引進資金達20億美元,外資零售企業超過300家,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業的70%、排名前10名巨頭的半數以上進入中國,擴張勢頭迅猛。家樂福、歐尚、易初蓮花、萬客隆、麥德龍、沃爾瑪等紛紛在全國重點城市開店,沃爾瑪、家樂福等甚至開始進入了二、三級市場。
在內在動力和外來沖擊雙重作用下,我國的零售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第一,零售總額不斷上升(見下表)。至2004年年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10年保持增長幅度在10%以上。2004年突破5.2萬億元,比2003年增長13%,高于同期GDP增長水平,創國內市場銷售的歷史最高水平。中國零售業市場不僅在亞太地區,而且在全世界成為最具增長潛力的市場之一。第二,在零售領域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私營、外商、港澳臺投資并舉的多元化主體結構。第三,零售業態由單一的百貨店形式發展成為還包括超級市場、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侖儲式商場、購物中心、連鎖店等的多業態形式精彩紛呈和共同競爭的局面。第四,零售業的管理水平大為提高,服務意識強化,人員素質提高,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管理日趨形成。第五,零售業發展發揮了巨頭的社會作用:不僅方便了居民生活,而且推動了經濟增長,還緩解了就業壓力。
三、2005年至今。我國零售市場全面對外開放下的發展
(一)我國零售市場全面對外開放
根據我國人世承諾,2004年12月11日,我國零售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取消對外資企業在股權、地域以及數量上的限制,中國零售業從有保護的競爭階段走向全面競爭階段,競爭條件更加公平化。
幾年來的實踐表明,我國零售市場形成的開放程度已大大超過原來的設想。這是因為中國零售市場有無法抵擋的魅力和吸引力。改革開放以來,居民購買力、消費水平迅速提高,消費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消費領域不斷擴大,儲蓄余額在2002年11月達到85693億元,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2位。再加上西方發達國家零售業已經普遍處于飽和狀態,更加劇了發達國家零售企業向中國擴張。
外資零售企業進入中國零售市場的勢頭是迅猛的。跨國零售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龍率先搶灘登陸,國際知名零售商伊藤洋華堂、歐尚、好又多、萬客隆等相繼進入,世界最大50家零售企業快速跟進。外資零售企業在我國形成一定的網絡規模。值得思考的是,不過七八年時間,外資商業在連鎖經營中的地位已日益增強,而人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已進入的巨頭全都制定了進一步在中國拓展市場的計劃。他們靈敏的嗅覺在資本逐利性的推動下,將更多地瓜分中國零售市場這塊誘人的蛋糕。
世界級零售商的進入給中國零售業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他們所帶來的硬件、經營方式、管理技術、服務觀念和中國零售業不一樣。本土企業無論在管理水平、人力資源還是資金運轉等方面都顯露出劣勢,面對國際化挑戰,大部分本土零售企業面臨生存危機。美國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研究報告看到了這一事實,指出中國入世后最大的危機將發生在商業領域。
(二)我國零售業將進一步發展 零售業的發展首先表現在本土企業競爭能力的增強。隨之外商進入速度加快,國際化競爭趨勢日增,零售業將出現外商獨資、中外合資、各種經濟成份共同競爭的格局,本土企業將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
零售業的發展最直接的是表現在零售總額的增長和絕對值上。進入全面開放階段,國家信息中心中經網的預測報告分析,2005—2010年間,中國零售業將保持每年8%到10%的平穩增長速度,到2020年,社會消費的零售總額將超過20萬億元。
(三)這個時期零售業發展的特點
1 業態多樣化。零售業態是零售企業的經營方式。它因零售企業為滿足不同消費需求而形成,它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日趨激烈的競爭的產物。零售業態隨著消費者的購買方式、購買行為、購買需求的不斷變化而呈多樣化態勢發展。現在的業態包括三大類:一是國家質檢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頒布的《零售業態分類》,具體劃分出了17種類型:日雜店、便利店、折扣店、超級市場、大型超市、倉儲會員店、百貨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建材店、購物中心、廠家直銷中心、電視購物、郵購、網上商店、自動售貨亭、電話購物。二是符合國情、廣泛存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雜貨店、農貿市場、小商品市場、服裝市場等經營力試。三是近年涌現出來的新興業態,包括大賣場、步行街、家居廣場、禮區商業等。
不同的業態有自己不同的生存優勢。面對激烈的國際化競爭,而臨生存危機的中國零售企業必須適應消費者購買習慣的改變。我國零售業已顯示業態多樣化的特點,而且同一個零售商會同時以幾種不同的業態進行。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人們對商業服務形式多樣化的要求。我國零售業正在快速實現從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從綜合百貨向主體阿貨、從單體經營向連鎖經營改變,形成多業態、跨行業、跨地區的格局。
2 企業組織形式向連鎖化發展。連鎖化經營對零售業進行重組改造,提高了組織化程度,擺脫地域條件的局限,體現規模效應,發揮群體優勢。“十五”規劃要求連鎖企業的銷售總額到“十五”期末達到7,000億元,年遞增約35%,占社會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零售額的比重達到20%左右。由于連鎖化經營的優勢和國家對此的重視,可以預見越來越多的零售業態將以連鎖的方式經營。
3 大型商場數量日益增多。大型商場遍布全國大中城市。如大連的銅鑼灣廣場、四川百聯天府購物中心、北京的世紀金源時代購物中心、華茂中心購物廣場、中關村國際商城、上海百聯廣場、深圳華潤中心萬象城、唐山遠洋城、成都熊貓城等。它們普遍的規模在50萬平方米以上,有的還達到100萬平方米。它們投資規模一般在上百億元人民幣以上。
這些商城資金、技術、經營方面均實力雄厚,信譽較高,效益優良。人們在這里購買高檔消費品,享受諸如周末特賣、節日讓利等實惠,在優雅的環境和全方位的服務中,在購物的同時進行消遣、娛樂和社交。
4 行業集中度提高。由于零售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我國零售業在改革開放最初時間的發展趨勢是零售企業日漸增多,行業效率日漸下降,零售業內部日漸分化。大型零售企業之間白熱化競爭是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為此,整個行業進行結構性調整,使本土零售業的發展趨勢改變為企業數量逐漸減少,行業的效率逐漸提高。調整的主要手段只能是兼并收購,調整的結果必然是行業集中度加大。
5 管理科學化。科學管理的基礎是利用信息技術來加快物流、信息流、商流的傳遞和利用,實現經營和配送的統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區域取得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于我國零售企業來說,管理科學化尤為重要,企業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6 自有品牌發展迅速。零售業的競爭已經逐步發展為自有品牌的競爭。從理論上而言,這是很容易論證的:在買方市場條件下,雷同的商品必然導致激烈的價格戰;經營特色商品、自有品牌商品才能贏得顧客,從而提高利潤。建立和發展自有品牌,已成為我國大型或連鎖企業的一大發展趨勢。
7 國際化經營。進入20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大大加快。有實力的世界零售巨頭進入了中國。我國一些大零售集團已具備實力在國內與世界零售巨頭展開競爭,且成績斐然。它們完全可以走出國門作出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