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推進農牧業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勞動力轉移,增加農牧民收入,實現城鄉統籌,是基層黨組織在實踐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讓農牧民盡快富裕起來,就以上問題,近日走訪了白泥井鎮黨委書記白萬富同志。
白書記首先介紹了該鎮的基本情況:該鎮地處達拉特旗東部,總面積900平方公里,人口35140人,地形呈南北狹長。該鎮北部為沿河高效農牧業區。上世紀80年代曾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全鎮總耕地面積20.5萬畝,其中水澆地15.7萬畝,80%集中在北部沿河區。如何就本鎮的各方優勢,做好產業規劃,用科學發展觀的統攬全鎮工作,真正落實中央和自治區兩個“一號文件”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集中發展,收縮轉移,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戰略思想,鎮黨委一班人集中學習,廣集民意,開展了多次討論,最后統一思想,把一切工作都集中在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目標上,近幾年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實踐。 2007年以來,達旗白泥井鎮圍繞鄂爾多斯市委、政府提出的“集中發展,收縮轉移,加快發展現代農牧業”的戰略思路,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以實施大型噴灌項目為突破口,積極實施土地規模化經營。通過集中捆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農田節水改造項目資金,累計投入資金2.2億元,建成了8萬畝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這個項目區有噴灌圈111個,機井413眼,是目前全國最大集中連片噴灌區。項目區初步實現了種植業的規模化、合作化和機械化,土地規模化經營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通過3年的實踐和探索,目前土地規模化經營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戶承包,合伙經營。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經營的種植大戶牽頭,以每畝每年300元的承包費用,承包整合散戶土地,按照“五統一”方式生產管理。即統一農田規劃、統一種植結構、統一機械作業、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產品。目前,項目區內單戶經營2000畝地的1戶,1000畝以上的種植大戶3戶,經營100畝以上的30戶,占運行項目的15%。二是土地入股,合作經營。積極引導暫時不愿意離開土地,仍想從事種植業生產的農戶,成立種植協會,以噴灌圈為單位,由協會統一組織經營和管理,以保證個別散戶的利益。三是企業承包,規模經營。按照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管理模式,先后引進5家涉農龍頭企業入駐項目區,實現公司化運作土地3,2萬畝,占整體運行項目的75%。其中:萬泰公司承包土地6500畝,種植2000畝油葵和4500畝飼用玉米。“以種促養,為養而種”,通過建設奶牛養殖、飼草種植、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養殖基地,逐步延長農畜產品產業鏈條,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使得農牧業的循環經濟有效的發展。
土地經過整合,并通過不同形式的承包經營,效益究竟有哪些變化?白書記著重談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規模效益初步顯現;在實踐中,通過土地整理實現噴灌,新增耕地面積16000畝,按每畝300元計算,僅此一項每年增收480萬元。從耕到收均實現機械化作業,加之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先進實用技術的應用,極火的降低了生產成本,勞動生產效率提高,初步測算;可省水50%-60%、省電30%、省工80%。
二是現代化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項目區內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100%,噴灌率達到9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低毒低殘留農藥施用,節水灌溉、機械化作業、農作物模式化栽培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特別是噴灌區能有效抑制紅蜘蛛和地老虎病蟲害的發生,采用上述做法,使得產量增加5%-10%,整個項目區已全部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節水化灌溉、機械化作業、模式化栽培,形成了組織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新局面。
三足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土地向少數種植大戶和企業集中,大量農民從傳統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其它職業。目前,項目區有4200人脫離土地,部分到外地從事二、三產業,其余部分農民就地在企業打工。記者在與當地農民座談時,他們深有體會地講出了實施項目以來,實際收入,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許多,如一戶有lO畝土地,每畝承包費300元,即一年收入3000元,土地被大戶或企業承包后,在去給他們打工,日工資50-80元,男、女基本達到年收8000元、5000元,僅2008年人均收入已突破1萬元。
自書記在談到實施項目進程中,也曾遇到很多問題,諸如拆房、拆廟、遷墳、修路等,老百姓幾千年的傳統思想是很難改變的,但通過基層黨員,村干部的屢次做工作,黨員干部在鎮里統一規劃的部署中,帶頭執行,做出了表率,使得群眾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積極配合,僅遷墳946座一項工作,都是由群眾自發組織實施的,政府沒投1分錢。項目實施以來,廣大農牧民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變,從開始時的懷疑、觀望、甚至抵觸到現在的擁護,爭搶項目。現代農業逐漸被群眾認可和接受,許多村干部籌集資金,到鎮里爭取項目。
在淡到下一步建設新農村,加快城鄉統籌時,白書記著重談了鎮政府的下一步規劃。在村級組織建設、人口、村莊布局上,要實行統一規劃,建設幾個村委會集中辦公點。南部礦產資源區打造為工業集中區。中部打造為生態植被恢復區,人口全部轉移到集中建設的中心村,從事規模種植,規模養殖。
按照市委、市政府在鎮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小區的要求,小區首批規劃建設606戶,年底前全部搬遷入戶。在產業布局上,在庫布其沙漠邊緣建設規模化養殖園區;在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灌溉區建設1.5萬畝設施的農業園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以新農村示范小區為圓心輻射產業,依托現代農業集中連片的優勢,積極打造半小時務農經濟圈。同時,加大對全鎮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完成農民的二次擇業,讓農民真正過上城里人的現代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