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百科全書奠基人姜椿芳(1912—1987),不僅是編輯家、翻譯家(曾任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副局長)、教育家(曾任上海俄文專科學校校長)、出版發行家(解放前曾任上海時代出版社社長),還是一位卓越的戲劇活動家,特別是與京劇大師、上海京劇院院長周信芳結下了幾十年的深情厚誼。
他們的相識,約在1940年至1941年間。說起兩人的友誼,還有一段曲折的經歷。姜椿芳是中共地下黨員,在上海黨組織的領導下擔任文化方面的工作,組織上讓姜椿芳與周信芳這位藝術具有巨大影響、思想追求進步的著名藝人取得聯系。有什么途徑可尋呢?在多次觀賞了周信芳的演出之后,姜椿芳決定先從戲入手,便找到曾為周信芳編過戲的尤金圭,向他學習如何編劇。在尤金圭的幫助下,姜椿芳寫了《史可法》一劇的分場提綱,并通過尤金圭的介紹認識了周信芳。在與周信芳多次接觸以后,姜椿芳向他建議,根據全國抗戰形勢,結合上海當時情況,京劇即使不能演出直接反映抗戰的劇目,也要在戲里宣傳重節氣、反屈辱的思想。周信芳欣然采納,就在他演的連臺本戲《文素臣》中穿插情節,突出顯示這種思想。
抗戰勝利初期,周信芳擬編寫《岳飛》,將老本《風波亭》發展成為一個描寫岳飛生平精忠報國的大戲。為排演此戲,周信芳與姜椿芳多次討論場次的安排。姜椿芳向他介紹了上海音專的沈知白教授,沈知白專為此劇譜寫了富有民族風格的《滿江紅》曲譜。周信芳對此十分重視,并想用它作為全劇主題曲。但是,此劇最終未被敵偽通過。
周信芳想在上海買下一座戲院,用來擺脫戲院老板的盤剝。姜椿芳曾為他找好一家接近南市區的亞蒙戲院,卻沒有談判成功。另外,周信芳還打算作一次出國訪問,他與姜椿芳商定先去蘇聯,后到西歐,再去美國。姜椿芳為此事也曾奔走于蘇聯對外文化協會、美國新聞處等,都因解放戰爭的迅速發展,上海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最終都未能實現。不過,這并不妨礙兩人的友誼日漸深厚。
1949年4月百萬雄師渡江前夕,地下黨組織通知姜椿芳立即離開上海。姜椿芳向周信芳辭行。雖然他始終沒有暴露自己是一名中共地下黨員,但周信芳已敏銳地感到他的身份。周信芳毅然表示,他家后院有個小房間,姜椿芳如有困難可以暫避一下。話語雖簡單,卻表明兩人相識相知之深。不過,考慮到當時形勢日益嚴重,姜椿芳還是根據黨組織的要求,急忙撤離上海。
新中國成立以后,周信芳從向往黨、靠近黨進而產生了迫切入黨的心愿。1959年上半年,周信芳趁從滬去京演出的機會,拜訪了已在北京定居的姜椿芳,主要談了他希望入黨的事情,并向姜椿芳征詢意見。在姜椿芳的鼓勵和指點下,周信芳得到很大啟發,回滬后很快向黨組織提出了申請,不久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文革”浩劫期間,周信芳以“三反分子”的罪名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含冤屈死,而姜椿芳也以莫須有的“里通外國”的罪名被捕入獄近七年之久。姜椿芳出獄以后積極籌備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正在此時,上海于1978年8月舉行了為周信芳平反昭雪大會,姜椿芳從北京風塵仆仆地來滬參加,并在會上做了重要發言。嗣后,姜椿芳又寫了《周信芳和戲劇革新》一文發表在1984年第四期《戲劇論叢》專輯的“周信芳研究”專欄中,盛贊周信芳在繼承傳統和革新創造方面為戲劇事業作出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