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一直感覺到,在中國戲劇大領域內,首先在舞臺實踐方面,無論是戲曲、話劇或者音樂劇、舞劇乃至兒童劇、木偶劇等等,雖然總體上相當不景氣或者衰落,但還是常有局部的、短期的熱鬧,優秀劇目還常有出現,政府在這方面下的力量也是有目共睹的。其次在戲劇學術研究方面,有許多研究機構和大學文科,有多種大型學術期刊,有大量專家學者,近年在寬松氣氛中頗有“百家爭鳴”的氣象。惟有戲劇評論這一方面,卻依然處在相當尷尬的境地。常寫評論的人雖然不少,但真正把戲劇評論當作事業的,似乎不多;正確的贊揚和過分的吹噓不少,大膽深入的批評卻不多。劇團處境艱難,希望多聽美言,而觀眾則對評論信心不足。各種傳媒重視影視大腕,風氣浮躁,戲劇評論大都靠邊站了。在這種生態環境下,能夠堅守戲劇評論陣地,認真關心戲劇發展,熱情看戲,積極撰寫評論文章,是很不容易的。當然,我們這一條戰線上,還是有不少熱愛戲劇藝術甘守清貧的熱心人,令人感動。你于此際編集出版評論文集,我應向你祝賀!
我知道你并非戲劇院??瓢喑錾?,你是2002年才進入戲劇界工作的,為了積累過去不熟悉的感性舞臺,聽說你在兩年多時間內連續看了250多臺戲。這種刻苦精神值得贊佩。在當前舞臺演出稀少的情況下,我想這也許可以算作一項紀錄了。不過,我順便告訴你,我認識的日本留學生,在中國一年,差不多就要看200多臺戲。我希望你繼續努力看戲,創造出世界紀錄。為了戲劇和戲劇評論的繁榮,勤奮地看戲、勤奮地寫作是必不可少的實踐基礎。只有多看戲、多思考,才能上下左右反復地相比較,才能感悟出優劣,探尋其經驗教訓,形成創見。
你的文集中所收文章,我未能拜讀。多年前你在《上海戲劇》上發表的大作,我看過一些,但我人老了,記憶力衰退,記不清楚,因此對于你的戲劇觀念,對具體劇目的評論見解,我都無從置喙,不能說三道四,這是要請你原諒的。倒是當我看到文集中的目錄,卻引起一些興趣,愿在這里說一說。
文集中第一部分“訪談篇”,想來都是你采訪別人時的對談記錄。我注意到書中所收13篇訪談中,卻有將近一半的訪談對象是非戲劇界的知名文化人士。我想,不論你們交談的內容是什么——談戲也好,談問題也好,談戲劇歷史與前途也好;也不論你和你訪談對象的觀點意見如何,那都是另一問題,我贊賞的首先是你的創意,即突破老圈子,約請極難被戲劇編輯們想得到的人物,聽他們說說很可能是我們想不到的意見。這是很有價值的做法。我真希望全國的戲劇報刊都能開辟這樣的專欄。我也希望你能繼續你的訪談活動。上海人物多,思路活,我們戲劇界需要經常聽到“他山之玉”的聲音,這也是百家爭鳴。
從文集第二部分“評論篇”的目錄中,我發現又一個明顯的特點。你評論的對象有京劇現代戲、日本人演中國話劇、姚劇、越劇、中國人演外國戲、音樂劇、舞劇、昆曲、川劇、話劇等等,樣式多,劇種多,很有意思。
我想,寫戲劇評論可以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專注,專注于一個劇種或一種樣式,從專求深;二是博覽,廣泛觀摩,多方比較,探討共同問題,從博求深。兩者都是必要的,適當兼顧當然更好。在當前中國具體情況下,特別是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外的多種交流,時時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通過博覽進入精研可能更為需要。你的這些文章,顯然在走這一條路。但這條路是不能停頓的,需要你多看再多看,多寫再多寫。我更希望在你積累了更多觀摩成果后,在比較戲劇學方面下些功夫,這在中國還是十分必要的,是有待開辟的一片新地。
(本文為作者為蔡興水著《戲劇的輪與翼》所作的序,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