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和畢春芳這對越劇“黃金搭檔”,自1950年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合作,她們的高超藝術成就和多個經典劇目,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戲曲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2009年12月,上海戲劇家協會、上海九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了戚畢流派經典劇目演出,由江浙滬越劇戚畢藝術傳人聯袂主演,除一場《玉堂春》外,還有一場經典劇目折子戲,包括《白蛇傳·端陽現形》、《梁祝·樓臺會》、《血手印·花園會》、《玉蜻蜓·拒子認子》和《賣油郎·嘆五更》。戚派和畢派傳人——花旦傅幸文、朱藺、王杭娟、章琪,小生丁小蛙、阮建絨、孫建紅、李曉旭等悉數上場。其中最年輕的畢派小生、南京越劇團李曉旭在去年第二屆“越女爭鋒”比賽中上榜,進入小生組十佳,成為令人矚目的新秀。兩臺演出精彩紛呈,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戚雅仙在袁派唱腔的基礎上,另辟蹊徑,不斷加以變化發展,逐漸形成了韻味醇厚、纏綿委婉、簡潔洗練、樸素深沉的戚派唱腔。她低沉的嗓音、委婉的運腔長于抒情,尤其是“慢清板”,長長一大段句句含情,絲絲入扣,感人至深。她還擅演善良、溫柔、多情的女性,是一位杰出的悲旦,在表現中國古代婦女善良溫柔的性格和悲憤、苦命等情緒方面特別感人肺腑,為發展和繁榮越劇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此次演出,戚派弟子們從她以往數十個成功的舞臺形象中選取出蘇三、白素貞、祝英臺、王千金、王志貞等典型形象,通過唱做俱佳的集中演繹,充分體現了戚派的特色和成就。
而畢春芳則是在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藝術精華后,加以融匯貫通、不斷創新,自成風格的。她的表演松馳自然,既能演悲劇角色,更能表現喜劇人物。她發聲清脆亮麗,行腔棱角分明,音調富有彈性,明朗豪放,流暢自如。同時,她又擅于運用夸張多變的唱法,使曲調活潑、輕松、詼諧,妙趣橫生。這些畢春芳唱腔的獨到之處,使她的弟子更容易在表演中出彩。比如在《樓臺會》中,扮演祝英臺的王杭娟和扮演梁山伯的丁小蛙,將觀眾幾十年來聽過無數遍的畢春芳唱段又作了精彩的演繹。尤其是丁小蛙,完美唱出了畢派梁山伯的特色,音色嘹亮,層次豐富,令人動容。又如在《白蛇傳·端陽現形》中,李曉旭扮演許仙,感情豐富而富有變化。特別是看到白蛇原形畢露時,李曉旭除了表現驚恐萬分的狀貌,還用一個低頭的前空翻和一個吊毛,一個仰面的僵尸倒地動作,層次分明而又動作連貫地表現出許仙驚恐而死的全過程。
為推出李曉旭這位畢派最年輕的傳人,讓她在重要的藝術實踐中得到更多鍛煉,主辦方在此次折子戲演出的全部5出戲中讓她3次上場。李曉旭也不負眾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務。雖然,與同臺的那些早已成名的師姐們相比,李曉旭有時還顯稚嫩,但總的來說,她根據所演角色的規定情景,表演手段豐富,唱腔多變,無論低回抑郁暗淡深沉,還是明朗純樸流暢灑脫,都能情深意切,委婉動人,既發揮出了已有的表演實力,又顯示出了未來的藝術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