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第三十七中學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進一步確立和構建學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價值——“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希望,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為此,學校改革了德育工作的運行模式,促使德育工作回歸人文本位,提高了德育的實效性。
幾年前,學校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是“調皮搗蛋”的學生不少,每個年級都有兩三個讓家長埋怨、教師心煩、學校領導頭痛的班級,學校領導簡直成為了專門“救火”的消防隊員。平時,這個班級還沒有安靜下來,另一個班級又吵鬧了,教師根本沒有辦法正常上課。為什么學生老是跟教師和學校對著干呢?筆者經過深入調查分析,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學生對學校的教育工作十分反感,對未來看不到一點希望!也就是說,我們的德育工作存在嚴重的問題:一是德育要求的超高性與實際達成度偏低的矛盾,讓學生覺得假、大、空;二是德育忽視追求內在效果,使價值取向日益模糊,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表現等與社會現實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造成道德內化過程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三是缺乏對德育外在效果的跟蹤和修補;四是不講究德育效率;五是德育手段單調,學生主動參與度低;六是極端地將德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忽視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養成引導等。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之后,我們開始著手對德育工作進行改革。
首先,確定了學校的德育理念——“讓每一個學生看到希望,讓每一個學生得到發展”,改變了德育的運行模式。要讓每一個學生看到希望,關鍵在于教師,關鍵在于學校對教師、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標準的定位。以前,學校對教師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據教師的教學成績,特別是由于對班級考試平均分過于看重,不能科學地考量教師的實際工作水平和效果,使得教師對班級中的學困生往往表現出不耐煩或排斥的情緒,造成了學生和教師的對立。孩子們由于成績不好,在家被家長責備,在學校往往被老師無端批評,從早到晚里外不是人,看不到希望,自然而然產生了對教師和學校的不滿、對立甚至惡意的對抗。因此,我們重新制定了對教師的考核方案,把工作態度、德育水平、工作進取心和專業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對教學成績的考核首先取消平均分,然后依據班級的及格率、優秀率的縱向比較來判定該教師的教學水平,這種水平的測量只是考核教師的次要條件,從而改變了教師歧視成績差的學生的態度。“面向每一個學生,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理念落到了實處。
其次,我們改革了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制定了《南寧市第三十七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把學生的表現分為16項:國家意識、法紀觀念、道德品質、自我意識、責任心、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平時成績、期末成績、參與態度、合作意識、體質健康、鍛煉情況、審美能力、特長發展、表現能力等,每一項目都分別以A、B、C、D四個等級呈現。在16項中,有10項以上評為A,且無c、D者,總評為A等;8項(含8項)評為A,且無D者,其總評為B等。評價分為自評、小組評、班級評、教師評,每個學期評價兩次,以便提醒和鼓勵學生。從以上16項指標來看,學習成績只占2項,從而淡化了分數對學生的壓力。大多數項目學生不需要很深厚的基礎,只要經過努力,都能夠獲得A的評價。為了鼓勵學生的進步,學校設置了10多項獎項,期末頒發獎狀,其中以進步獎最多,每學期期末發放的獎狀都多達6000多張,90%以上的學生最少都能領到一兩張獎狀。所以,學生很容易感覺到來自教師和班級團隊的認同,消除了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產生的自卑心理,能以陽光的心態對集體、對未來充滿期待。2009年7月9日是期末放假的日子,晚上有一個學生家長很激動地打電話給我。他說,他的兒子由于成績不好,比較好動,課堂上講小話也比較多,從上小學三年級開始,他們夫妻倆幾乎每周都被老師輪流請到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回家以后,對小孩也少不了打罵。他們對小孩已經是失望到了極點。但是萬萬沒有想到,從來都跟獎狀無緣的孩子,今天居然領到了兩張學校頒發的進步獎!他說,看著孩子領回來的兩張獎狀,全家人竟忍不住都哭了。可見,學校一個小小的舉措,對一個家庭、一個孩子的一生可能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再次,學校搭建平臺,圍繞德、智、體、美、勞開展諸多適合中學生特點的活動,最大限度地擴大學生的參與面。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中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如針對比較內向的學生,我們通過生物興趣小組,讓他們在教師辦公室里養小魚,要做好每天的飼養、觀察記錄,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每天壯著膽子跟老師親密接觸,一段時間以后,他們變得自信和開朗起來。學校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文化基礎、家庭文化情況,開展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使其自信心、同情心、責任感都得到明顯加強,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希望,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