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塑造積淀下來的,而文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讓學生獲取并繼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必須讓學生從讀懂這些文言文開始。筆者認為,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
一、挖掘文章情趣。激發學習興趣
1 研究教材,挖掘蘊含在文章中的情趣。中學語文教材選的文言文,都是千古傳頌的一些經典篇章,大多結構精巧,意蘊豐富。這就要求教師要鉆研教材,善于挖掘蘊含在文章中的情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中觸龍由己及人、委婉進諫的進言方式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游說藝術無不讓讀者為之嘆服。《鴻門宴》中司馬遷用簡練的筆墨,通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神態刻畫出了項羽雖缺少政治遠見,但具有英雄氣概和大俠風范的鮮明形象,劉邦能屈能伸、足智多謀的性格以及樊噲的忠誠和有勇有謀的個性等。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文本和歷史知識來評價心目中的項羽等歷史人物,使學生初步感受《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成就和豐富意蘊。
2 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本著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原則,根據教材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教法,使學生學習時興趣盎然。有的文章故事性較強,不妨先簡述一下故事梗概,激發學生認真讀原文的興趣,如《鴻門宴》、《孔雀東南飛》等。有的可擷取其中的一些成語,指出這些成語就來源于這篇課文,讓學生邊閱讀邊尋找,如《勸學》、《秋水》等。有的可以先抄誦一首同課文或作者有關的詩詞,讓學生作比較,如《指南錄后序》《病梅館記》等。這樣一來,“活”則生“趣”,“趣”則生“愛”。
3 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早讀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范讀和指導工作,幫助學生去把握朗讀不同作品的語氣。創設濃厚的朗讀氛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體驗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體會作者的情感。對一些文質兼美、感情充沛的文言文,教師要在仔細揣摩,認真體味之后,為學生提供準確清晰、洪亮流暢、激情澎湃的示范性朗讀。這不僅有助于避免學生讀錯字、讀破旬。而且有助于學生更深刻透徹地理解課文,誘發情感共鳴,激發學生感悟蘊涵于文中的文字美、語言美、情感美。
二、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文言知識。在積累中養成基本的閱讀能力
長期以來,如何處理文言文教學中“言”與“文”的關系一直是困擾我們一線教師的大問題。近幾年來,比較流行、倡導的是一種賞讀教學法。學習文言文,賞讀是很重要的,但筆者認為文言文賞讀是一種學習文言文的高層次階段。它應該是建立在讀懂、讀通的基礎上。
因此,我們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文言文知識訓練。例如文言中的一些詞語與現代漢語意思差別較大,而且組合也多松散自由。不如現代漢語緊密牢固。像“疾病”“貧窮”“商賈”“恐懼”這些常用詞,在文言文閱讀中可以運用傳統的“析言”的方法具體指出這幾個詞中并列的兩個字的各自含義:一般病痛為“疾”,重病為“病”;缺少生計為“貧”,困窘無路為“窮”;運貨販賣為“商”,設店而賣為“賈”。又由于詞義在漫長的歲月里發生了范圍擴大、范圍縮小、意義轉移、感情色彩改變等演變,所以古今詞義,除極少的基本詞之外,都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差異。大的差異,古今截然不同,如“犧牲”;小的差異,古今之間卻發生了不易覺察卻十分重要的變化,如“山東”。還有詞類的活用,通假的現象等。讓學生掌握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常見句式及詞類活用等文言知識,并在積累中不斷豐富,必定有助予逐漸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只有做到這一點,品讀、賞識才有了基礎和可能。
三、引導學生在鑒賞中吸收傳統文化,塑造優秀品格
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篇目不斷增加,其目的不僅是要培養學生形成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更要他們學會鑒賞優秀古典文學作品,帶他們走進博大而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門,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塑造完美的人格。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從以下兩個方面反復練習:
1 賞析技法。任何寫作者都不可能任由自己的感情隨意發泄,他一般都要考慮如何安排材料、通過怎樣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情達意。閱讀文言文,如不辨其法,自然只能得其皮毛,始終只能停留在字面上作一些淺嘗輒止的欣賞。這里所說的技法包括文章的整體結構方法,如卒章顯志、前后照應等;常見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具體的描寫和抒情手法,如對比、襯托等。例如,《蘇武牧羊》(高中《語文讀本》第二冊)一文就著重運用了對比和映襯的技法。在和衛律等人的對比之中。讀者可以領略蘇武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對威逼利誘堅貞不二,長達十九年守節的堅韌不拔等品質。而他的言行中所蘊含的愛國情懷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襯托下更加顯現出其精神力量。
2 品味語言。文言文多用語精煉,簡約,含義豐富。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品味這些經典文章的語言魅力。如《陳情表》一文,李密用語形象生動,自然貼切,且駢散相間,極具感染力。文章寫“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來形容;以“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言祖母病篤,形象、貼切,其垂危之狀如在眼前。工致密麗的文辭中滲透著對祖母生命的擔憂,作者對祖母的盡孝和感恩之情也可見一斑。
語文教育是將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及本民族特有的價值觀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并不斷地積累和光大。我們的文化典籍浩如煙海,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所涉及的只是極微小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中學文言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閱讀古代典籍的興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作為重要目標,為學生今后樂意并有能力閱讀古代典籍開辟道路。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幫助學生形成優秀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