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語文教學的任務主要是通過閱讀教學來完成,中學生的閱讀能力也主要是通過閱讀教學而逐步形成的。但是在現階段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效率相對低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了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筆者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一、激發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大的刺激乃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為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在教學開始環節,或設計優美而具有吸引力的導語,或講述精彩的故事或是設置必要的懸念,以激發學生閱讀的好奇心。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我是這樣導人的:“春夏秋冬,四時更替,我們偉大的祖國四季如春,景色美不勝收。上一課我們領略了‘春’的綠滿天下,花開遍地的美景。現在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的美景吧!”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的心抓住了。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采取多種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讀一讀等形式,來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如教學《如果人類也有尾巴》時,我先讓學生說說:你想象中人類的尾巴是怎樣的?你會對尾巴做怎樣的裝飾和保護?學生學了課文后,又讓學生議一議:作者說得有道理嗎?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能在濃厚的興趣中閱讀課文,發揮想象能力。
二、培養問題意識
語文是一個自主性很強的科目,尤其是現代文閱讀,它具有較強的個性色彩。在閱讀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民主的氛圍,采取多表揚多鼓勵的方法,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意識到“發現一個問題要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在指導學生學習《鄉愁》時,在朗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自讀幾遍并提出3個以上有意義的問題。學生很快就找出了:“詩人為什么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詩人四節詩都在寫愁,是不是太煩了?”“詩人為什么用‘一方’來修飾‘墳墓’?”等一些問題。這樣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課堂效率肯定就會提高。
三、引導探究
按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揣摩凝練生動的語言,并從詞語運用、句子內容、表達方式、修辭方法等方面探究。如《小巷深處》一文,最后三段字里行間蘊涵著深厚的感情,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探究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如五個“長長的”,探究對母親的外貌、神態描寫的作用。學生通過探究,體會了文中“我”被母親無私而又偉大的愛深深感動之情,以及對自己無知、虛榮的深深自責之情,從而體會了作者遣詞用句的精妙,提高了閱讀的鑒賞水平。
四、注重比較
運用比較閱讀,是單元整體教學區別于單篇教學的重要標準。實踐證明,運用比較閱讀,會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提高,并且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和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如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小說單元,學習時,我引導學生比較《孔乙己》和《范進中舉》兩篇文章,讓他們思考反映了舊中國怎樣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小說里的主人公有怎樣的性格?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什么異同?在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又引導學生比較它跟《孔乙己》在語言風格上的差異。通過比較,讓學生掌握小說的人物、情節、環境這三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五、拓展閱讀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首先要求學生充分地閱讀,用心去讀,帶著感情讀。其次要領會作者布局謀篇的方法,并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如教學《小溪流之歌》一文,先讓學生用心閱讀,并分角色朗讀。然后讓學生討論小溪流的“性格”,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童話這種兒童文學的特點。課后要求學生閱讀如《丑小鴨》、《天上的星星》等一些童話作品,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思想,并做讀書筆記,記下精彩的語句,記下對作品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對童話這種體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遷移了知識,拓展了閱讀。
六、恰當評價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研究發現:“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贊美。”在新課程標準中,評價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反饋的信息,教師要善于扮演“法官”的角色,及時給予精辟恰當的“判決”,從而使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效果和能力有一個科學的正確估計,促使其進步。如:我班有一個同學平時在課堂上不敢發言,但是在一次背誦古詩的比賽中,他連背了幾首,讓人大吃一驚。我趕忙表揚他“這位同學也能背了這么多的古詩,而且背得這么流利。真了不起!”并叫同學們用熱烈掌聲祝賀他。在以后的語文課上,他變了、變得愛舉手發言了,聲音響亮了,也喜歡上了語文課。
提高語文閱讀課教學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需要我們廣大語文老師不斷探索。不斷研究。只要我們堅持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作為自己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參與學習全過程,課堂效率就一定會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