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學素質與創新能力,是構建新型人才的源泉和土壤。青少年正處于人生成長發育的階段,青少年的品格、知識、能力是需要培育和養成的。科普教育通過形式新穎、富有吸引力的教育模式,向青少年普及科學知識、技術能力,引導青少年參與科學研究過程,鼓勵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對創新的激情,繼而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同時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而且,科普教育強調對科學精神、科學情操的培養,強調對科學方法、科學過程的認識和體驗,即便接受了科普教育而在其成年后不選擇科技工作為自己的職業,科普教育對一個人素質方面的提高和對一生的影響都是顯著的。科普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已成為共識。
一、校外科普教育與校內教育的區別
校內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按照教學計劃,以班級授課制的方式。完成課標和教材規定的教學任務,使學生具有現代社會人的一般知識與能力。校外教育是在學校之外,對未成年人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形態,是面向學生,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滿情趣的實踐活動培養興趣、愛好,促進個性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學生自主選擇、自愿參加自己需要的校外教育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自己的特長與個性,健康成長。
校內教育重在文化知識的掌握,校外科普教育則重在能力的培養;同時校外科普教育不同于學校義務教育,校外科普教育的優勢在于實踐活動,注重動手、動腦、參與體驗的過程,從中發揮孩子們的創造力和科技潛力。其針對的是學有余力,對科技、對發明創造有興趣的孩子,因此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科技輔導員尤其要尊重孩子的自愿性,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靈活地選擇內容、形式和方法。校外科普教育沒有系統地傳遞科學知識的義務,因此可以更直接地傳遞現代科技成果以及和社會生活緊密相關的科技知識,因此更易于關注當代的科技發展,更有助于調動孩子學科學、愛科學的積極性,并從中發現未來能夠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校外科普教育更強調的是寓教于樂,在游戲中學習科學,更多地考慮到了青少年個體的理解力、情感、個性,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
二、加強校外科普教育與校內教育的結合。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
從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幫助他們樹立樂于探究、敢于實踐的精神,這是學校和校外教育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型人才方面肩負的特殊使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校教育在許多方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必須通過多種非正規教育方式來補充完善學校教育。校外科普教育作為非正規教育的一種方式,應加強與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通過創造性地開展科普教育,不僅使學生科學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獲得更全面的發展,也使學校的積極性和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從而促進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共同為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務,最終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
科普教育有著巨大的社會需求,首先是我國要在2020年轉變為創新型國家而對高素質科技人才的大量需求;其次是家長要求孩子具備一定科學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家庭需求;最后是孩子們出于好奇心和內心對科學知識的渴望而產生的個體化需求。因此,校外科普教育是滿足需求的一種獨特的教育形式。

1 校內外科普力量相結合,集社會之力共同開展校外校內科普教育。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一個社會化的大工程,它需要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或行業范圍內營造環境,進行社會動員,以形成強大的聲勢,盡可能多地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的組織機構、目標群體,集全社會之力,有效地整合各種科普資源,共同為青少年打造校內校外科普活動平臺,從而取得最佳的科普教育效果。
結合工作實際,筆者認為主要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源整合:聯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及科學素質教育工作相關單位,共同建設青少年科普活動場所,開展各類青少年科技競賽和科普活動,使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在政策和經費上得到重要保障;培育校內外科技輔導員隊伍、科普專家團隊以及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團隊,為青少年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體系;建立與媒體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利用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平臺向社會、向廣大青少年傳遞各類科普活動信息,介紹科普活動成果,積極擴大宣傳,不斷增強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社會影響力,樹立新形象,讓社會各界都來關心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
如近幾年來,本中心積極聯合自治區文明辦、教育廳、科技廳、團區委、科協及知識產權辦公室等單位,結合相關單位的活動主題,在全區中小學校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普報告希望行”、“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青少年學生快樂暑期征文大賽、各類青少年科技競賽等科普活動;在百色地區右江文明河谷農村宣傳文化站(農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動中心)建設了8個“留守兒童科學活動室”。聯合自治區文明辦、教育廳、科技廳、科協4家單位成立了“廣西未成年人科普演講團”,演講團專家由自治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各企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含離退休科技專家)以及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教師組成,涉及物理學、化學、環境科學、醫藥與健康學、地球與空間科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等10多個學科;同時還與南寧市教育局聯合成立了“廣西科技館南寧市教育志愿者團”,志愿者團的教師均為各中小學校的在職的一線教師,他們有的是學校科技輔導員,有的是學科老師,還有的是學校領導,首批教師志愿者就達100多人,市教育局局長還報名成為教師志愿者團第一人,至今為止,本中心招募的大學生志愿者也已達300多人。多年來,本中心還與自治區內各大媒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中心舉辦的所有青少年科普活動均在第一時間通過媒體向社會發布。有了以上科普資源的能力合作,本中心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如“留守兒童科學活動室”項目的成功建設,促使自治區文明辦繼續聯合本中心在區內鄉鎮文化站又建立了“活動室”模式的75個未成年人校外活動中心,并計劃于2015年以前在全區612個鄉鎮宣傳文化站建立未成年人校外活動中心,實現50%的鄉鎮建立有農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動中心的目標。
2 科普活動進校園與校外第二課堂相結合,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普活動。
校內外科普教育在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素質上的教育目標是一致的。校外科普教育是以基礎教育為依托,通過學校參與培養現代化科學技術人才的教育實踐活動,是以傳授科學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科學態度、科學思維以及科學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育活動。因此,校外科普教育有著校內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結合本中心的實際工作,筆者認為,根據校外科普教育的特性,精心策劃、設計具有激發和保持青少年學習興趣和熱情的、能夠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探究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普活動,將活動帶進校園或以活動在校外活動場所打造學生的第二課堂,均是有效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有效方法。
在2008年12月,本中心充分利用與廣西科技館為同一單位的有利條件,依托廣西科技館新館,重新打造“廣西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精心設計工作室活動區域,將工作室劃分為機器人工作室、科學探究實驗室、天文工作室、親子體驗工作室、個性印染工作室等。根據廣西地區的地域、人文、資源和科技的特色,自主創新、集成研發活動器材及活動資源包。并結合學校科學課校本教育設計與之相關聯的科學探究體驗活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探究性科學實踐活動,將青少年學校科學課與校外科普教育有機結合,使校外科普活動成為學校科學課的補充和延伸,工作室則成為學生免費的“第二課堂”以及校外教育和學校科學實踐活動的示范基地。為使學校踴躍參與工作室的活動,使之真正成為學校愿意長期使用的“第二課堂”,我們根據不同學校的不同需要,為學校量身定制了活動套餐。
除各工作室的活動菜單可供選擇外,我們還結合國慶60周年的主題,策劃了以“我愛祖國——新中國60周年華誕青少年系列科普演講”的“快樂科普大講堂”活動,演講內容包含有人生成功之本系列、科技發展之路系列、身心健康之友系列、環境資源之愛系列等lO多個專題。此活動已于2009年9月的科普活動日期間,通過媒體及教育部門向全市中小學校發出了通知,并得到學校的積極響應,近期每周二至周五下午的開放時間均已被學校預約。
總而言之,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需要全體科技教育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群策群力,勇于創新。切實加強校外科普教育與校內教育的有機結合,共同促進青少年科普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全面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