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植佩敏等在《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上撰文《如何促進學生學習》,介紹了變易理論。變易理論是關于學習的一種理論。它討論的是人們怎樣才能幫助別人學習。變易理論的基本觀點是,為了認識某個事物,就必須注意到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不同。為了注意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在某個屬性上的不同,這個屬性就必須在某個維度上發生變化。在所有其他屬性都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這個差異才可以被識別出來。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盡可能通過必要的變與不變的范式(也就是哪些方面變化,哪些方面保持不變),來幫助學生識別教學內容的關鍵屬性、屬性之間的關系及屬性與整節課之間的關系。
變與不變的范式有四種:對比、類合、分離和融合。
對比指的是一個事物、概念或現象在某個維度上不同值或特征的變化。對比有助于識別特征。
分離指的是學習者將注意集中于事物、概念或現象的某個變易維度上。學習者所識別的是變化的維度。
如果你想將一個特定的值從一個事物中分離出來,你就必須保持那個值不變,而同時讓事物之間的其他維度發生變化。關注保持不變的方面叫做類合,這是教學中最經常使用的變與不變的范式。
融合指的是讓學生注意事物、概念或現象同時變化的幾個方面。它反映了幾個變化的方面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方面與作為整體的學習內容之間的關系。
如何設計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
我國的課程實施或教學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基于教師經驗的課程實施,二是基于教科書的課程實施,三是基于課程標準的課程實施(教學)。我們應該從基于教師自身經驗或教科書的課程實施,走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教師應該“像專家一樣”整體地、一致地思考“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并作出正確的決定。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崔允墎在《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上撰文《課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說明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的一般程序。
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由八個步驟組成:明確內容標準,即“如何分解課程標準中的相關內容使之更加具體、清晰”;選擇評價任務,即“證明學生達到上述標準的最好途徑是什么”;制定評價標準或開發評分規則,即“用于判斷學生表現的準則是什么;設計課程以支持所有的學生做出出色的表現,即“怎樣選擇和組織內容才能幫助學生在完成評價任務時表現突出”;規劃教學策略以幫助所有的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即“什么方法和策略才能最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實施規劃好的教學,即“怎樣實施上述選定的那些方法和策略”;評估學生,即“利用學生表現證據確定上述標準實現程度”;評價并修正整個過程,即“是否需要補充教學,補充什么”。
微型課程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田秋華在《課程·教材·教法》2009年第5期上撰文《微型課程及其開發策略》,提出了微型課程概念的界定:微型課程是基于學校資源、教師能力與學生興趣,以主題模塊組織起來的相對獨立與完整的小規模課程。
微型課程實施的基本要求,一是“短”,少的只有一兩個學時甚至十幾分鐘;二是“小”,一般是以專題方式呈現的小教學材料或半獨立性單元;三是“精”,是精選的、濃縮的,經過“深加工”錘煉成的“精品”;四是“活”,富于時代感,充滿生命力,不受時間、地點、學科體系、教材等的限制。
微型課程可依其特征及其適用范圍劃分為三種類型:1 補充延伸型。以教材內容與學生興趣為基點,補充與文本相關的內容或最新進展,從生活中引人與文本相關的實例,并從中延伸出新的學習主題與活動。2 問題解決型。針對學生常面臨或出現的各種問題,如學習問題、情感問題、人際問題、價值觀問題、生活問題、品行問題、心理問題等,開設相關的微型課程。3 動態生成型。教師既可有意創設某種情境,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思考與討論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也可利用某種突發事件,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將其轉化為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資源;還可通過師生、生生以及教師與家長、同行、社區人員、專家學者的交往互動,生成各種微型課程。
學習力及其提升技術
在我國,教育領域學習力理論的發展剛剛起步。而英國ELLI項目(“有效終身學習編目”項目)是國外此領域對學習力理論進行系統研究的代表。南京師范大學楊歡等在《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年第9期上撰文,解讀了英國ELLI項目學習力理論。該項目將學習力概括為:學習力是性格、生活經驗、社會關系、價值觀、態度和信念相互凝聚形成的一種素質,個人參與任何學習都會表現出這種素質。將學習力內涵定位為“素質”,呼應了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理念。因此,終身學習時代,實現學習者學習力的可持續發展將演變為素質教育的最終訴求。
該項目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七個技術。它們分別是:“創造健康的學習關系;進行對話學習;提供一個學習的榜樣;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評估學習;提供挑戰和機遇;創造一個有刺激作用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