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不少活躍在教學一線的高中化學教師,尤其是一些骨干教師,主動地學習新課程的理念,探索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用探究學習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從而引領著化學課堂的積極轉向。
下面呈現的是一堂高中化學研討課的實錄片段,使用教材為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化學(第一冊)》,任課老師是一名特級教師。我們采用攝錄課堂全程,任課教師談思路,教學錄像分析等方法對本課的教學特點與不足進行了分析探討。
一、“氯氣”研討課記錄
1 課堂教學過程實錄。
片段一:氯氣制取實驗
教師活動:
[引入演示]多媒體投影舍勒發現并研究氯氣的化學史。
[問]你想不想做一回舍勒,當一次科學家?
學生活動:
[觀看投影]
[回答]想,愿意!(興奮)
教師活動:
[演示實驗]將濃鹽酸滴入二氧化錳中加熱(讓一名學生接近觀察)。
[問]是否產生反應?
[指引觀察和思考]看到什么現象?反應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有什么變化?
學生活動:
[觀察實驗]
[回答]反應了,有黃綠色氣體生成!(靠近觀察的那名學生皺起眉頭,前排的一些學生也聞到了刺鼻的氣味。)
教師活動:
[過渡]看來確實有黃綠色的氣體產生,我們也發現氯氣了!舍勒對它繼續研究,發現它具有魔術師般的本領,我們也來做做實驗看怎么樣?
學生活動:
[回答]好!(期待)
(老師激勵性的、熱情的語言及和善的笑容感染著學生,課堂氣氛既積極又輕松和諧。)
片段二:氯氣性質實驗
教師活動:
[演示實驗]
①將鮮花放入盛有氯氣的廣口瓶中。
②向盛有氯氣的廣口瓶中加入水。
③將氯氣溶于水后得到的水溶液滴在紅紙上。
④讓鈉屑掉進盛有氯氣的集氣瓶中。
⑤將紅熱的鐵絲伸入氯氣中。
⑥將紅熱的銅絲伸入氯氣中。
⑦將干燥的紅磷伸入氯氣中。
學生活動:
[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
①鮮花的花瓣褪色。
②得到淺黃綠色的溶液。
③紅紙褪色。
④閃光,產生白煙。
⑤鐵絲劇烈燃燒,產生紅棕色的煙。
⑥銅絲劇烈燃燒,產生棕黃色的煙。
⑦紅磷劇烈燃燒,產生白色煙霧。
教師活動:
[引導分析]將你的科研成果以最精練的語言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學生活動:
(爭先舉手表達)
(老師連續的實驗做得很來勁,學生看到各種“魔術”也感到很有意思。最后,老師挑戰性的語言,激勵學生躍躍欲試。原來,“科學雜志”就是黑板,老師及時以板書記錄學生的表達。)
片段三:質疑階段
教師活動:
[小結]我們通過實驗發現了氯氣有魔術師般的本領——能引起一系列的化學反應。
[問]同學們,你對舍勒的成果能提出什么疑問嗎?
學生活動:
[傾聽小結]
[思考,舉手發言]
①氯氣有毒,那么它有沒有對我們生活有利的一面?②氯氣能使鮮花褪色,那能使紅紙褪色嗎?③氯氣溶于水后能使紅紙褪色的物質是什么?……
(學生的發言很踴躍,老師越來越舒心地露出笑容。這時,下課鈴聲響了,老師向學生道別,對能有這樣一次共同學習、互相交流機會表示感謝。)
2 任課老師課后談感受。
任課老師說,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目標在于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問題意識,并讓他們感受化學學科的價值。設計思路是以化學史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通過“當一回科學家”讓學生體驗舍勒發現氯氣的過程,然后做氯氣的一系列性質的實驗,用“將你的科研成果以最精練的語言發表在‘科學雜志’上”激勵、引導學生通過全面觀察來認識事物。接著設計了“你對舍勒的成果能提出什么疑問嗎”,讓學生質疑,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這位老師感到自己很滿足,體會了教學的成就感與幸福感……
二、對研討課的教學思考
1 本課的主要教學特點。
新課程改革不是簡單地變更教科書,不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學。化學新課程,需要作為課程參與者的教師從教學設計到課堂教學的革新。如何在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實施新的教、學方式,這位老師的教學無疑給我們提供了示范和研討的機會。歸納起來,本課教學主要有如下特點:
(1)讓學生動起來,做學習的主人。在氯氣有毒,實驗不宜在課堂進行的情況下,通過激勵學生動眼、動腦、動口,把話語權交給學生,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問題意識的培養創設時空。強調讓學生參與觀察、描述、洞察、提問、設計、收集證據、討論、知識整合、拓展運用等多種學習活動。從中建構知識意義。
(2)體驗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有效融合。將氯氣的制取與性質實驗合并設計,并增添和改進氯氣性質的系列實驗,這樣安排符合邏輯。結合學習化學史,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家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體現了化學方法論與價值觀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領悟、探索化學本質和解決化學問題的思路與方法,養成良好的化學學習習慣和態度。
(3)學得輕松,教得愉快。本課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建構了知識、方法,培養了能力與情感,也讓教師收獲了教學成就感與幸福感。實現了教學相長、共同發展。如今不少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感,除外界客觀因素影響外,主要還是由于自身主觀幸福感的缺失。本課教師的教學成就感與幸福感,來自課堂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來自師生輕松、愉快的教學對話,這正是感到職業倦怠的教師需要學習的地方。
2 本課可改進之處探討,
(1)對教學目標應有恰當的定位。教學目標定位的根據是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氯氣是中學化學中的代表性物質,其性質是重要的基礎知識,由此構成本課主要的知識目標。但本課的教學過程卻停留在大量實驗呈現與現象觀察上,不免忽略了對氯氣重要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處理重探究輕知識基礎,有一定的片面性。
此外,過程與方法等能力目標的實現還可進一步優化。本節課的活動線索以實驗為主,因考慮氯氣有毒性影響實驗安全,實驗主要由教師演示,對學生只側重發展其觀察能力。若能引進多媒體教學,如模擬氯堿工業,則可使學生感受氯氣制法的時代變遷,可提升化學價值感;若能積極創設實驗條件(如實驗微型化、配備防毒面罩等),讓學生親自實踐,將更有利于學生積累事實證據和培養動手能力。課程標準對這一節內容的活動與探究建議是“實驗:氯氣的漂白性”和“查閱資料:日常生活中的含氯化合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安排小組探究制取氯氣的系列裝置、設計微型化的氯水漂白性實驗,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來發展設計實驗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再有,若布置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并寫作小論文,把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可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與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2)應使學生的學習更符合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規律。氯氣性質的實驗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但不宜消耗過多的課堂時間在實驗現象的描述上。應適時進行理論分析,讓學生在對實驗現象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歸納出化學變化的本質,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使學生由對氯氣性質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建構氯氣性質的意義,使學生用化學反應的本質觀來認識和看待化學變化問題。隨后,若能從分析氯的原子結構人手,引導學生對氯氣的化學性質進行預測,則能引發學生質疑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這樣,這課內容的教學始于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積累,發展到讓學生從化學變化的本質和原子結構的已有認知結構視角進行分析解釋,最后讓學生質疑并引發其對氯氣化學性質的深入學習。這樣教學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宏觀到微觀的認識規律,又充分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