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的問題
隨著教育科研在學校深入開展,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教育科研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提高的引領作用,及對學校改革和發展的促進作用。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學校教育科研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是承擔的研究課題不少,但很少有自定、自為的課題。有的是高校或科研機構的研究課題中的子課題,有的是上級管理機構指定的課題,更多的是隨大流的課題。而專門為本校設置的課題,即以學校的需求作為第一選題動因的課題很少,甚至沒有。課題的原發地在外,學校的相應研究更多的是帶著響應的性質,很難同學校自身的利益、自身的需求完全吻合。這種被動的選題研究,對于一個非科研機構,且具有確定的教育教學實踐目的的學校來說,人力、物力就難免捉襟見肘,工作只能是疲于應付,甚至成為學校的額外負擔。
二是為科研而科研。一方面,學校不太清楚自己需要怎樣的科研;另一方面,是為了考評或學校上等級而盲目引進課題。因此,常常急于求成,導致缺乏扎扎實實的研究,水分很大,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并沒有真正發揮作用。
三是缺乏全校教師的共同參與。科研成了課題組內幾個人的事,其他教師完全置身事外,不能形成全校性的科研氣氛、科研需要、科研熱情,不能發揮科研促進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的作用。
四是教師缺乏主動研究意識。雖然現在教師對于新的教育理念在認識上已能接受,但如何將這些理念在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的全過程中轉化成為實際行動,還沒有深入研究,切實解決。
五是學校缺乏行動機制,上級決策與學校操作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縫隙。教育行政部門通過下發一系列文件,通過教育科研機構推動學校開展校本研究,但學校操作的層面常常沒有產生預期的變化。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主要是教育科研內容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工作脫離,教育科研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形成了“兩層皮”,學校沒有建立起與學校教育改革相適應的校本科研行動機制。因此,我們必須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學校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么?以學校自身為本體的自主教育科研該如何實施?如何建立與學校教育改革相適應的校本科研行動機制,才能滿足和解決學校發展和教師成長的現實需要?
二、我們的思考
以學校自身為本體的自主教育科研,即校本教育科研的第一位的、根本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其服務的直接對象就是本校,因此教育科研一定要立足于本校實際,要根據本校的現有條件和可能提供的條件、生源情況、師資水平、所在地周邊的文化背景、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等等,規劃出真正有利于本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切實可行的科研計劃,并扎扎實實地實施。
同時,學校的自主教育科研是一項新的科研活動,應該將校本教研、教育科研、課程改革緊密結合起來。為此,必須建立學校的自主科研行動機制。
三、我們的行動
(一)健全機構,完備制度,規范管理,保證條件
由學校(指筆者原所在學校——桂林市第十四中學)科研處負責學校教育科研具體工作。同時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科研指導小組,確立“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明確校長是學校校本科研的第一責任人。校長負責校本科研的計劃制訂、過程落實、實施檢查和組織協調等工作,整合科研處、教務處、教研組、備課組等各方面的力量,直接參與并指導教師開展校本科研。
學校制訂了一系列校本科研制度,包括《校本科研中校長工作職責》、《校本科研中科研處、教務處主任工作職責》、《校本科研中教研組長工作職責》、《教育科研課題管理條例》、《備課組集體備課制度》、《群體研修的聽、評課制度》和《優秀教研組評選制度》等。
同時,學校建立起三級課題研究體系:一是市級以上課題,以此作為學校的重點課題,帶動學校整個課題研究的開展,課題組按科研的要求開展工作,確保研究工作的科學性;二是由科研處組織的校級研究課題,課題立足于學校工作中的具體問題;三是由學科組組織的課題,課題結合教學實際,一事一研,成果共享。全校教師人人有課題,課題立足于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每學期,學校、教師個人均有教育科研工作的學期計劃、總結。學校設有專項課題經費以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二)建立校本科研行動機制,構建“群體性研修”校園文化氛圍
我們從學校教育發展的需要出發,申報并獲準立項了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A類(重點)課題“建立學校校本科研行動機制”,希望本課題能為校本科研過程中的問題與決策、措施與行動、評估與論述提供明確的指導,為學校教研與科研提供組織、啟動、指導、交流、服務、激勵的平臺,使落實到一線教師的科研行動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本課題的研究內容是:1 校本科研的行動機制——校本管理、校本課程、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的指導思想、組織實施方法和途徑。2 校本科研與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行動方式——開展群體性研修,實現教師日常教育活動質的飛躍的具體措施。3 校本科研實踐與經驗總結——具有典型意義的校本科研的策略與行動模式,教師專業成長案例分析。
課題實施的具體操作是:以校長為課題研究的組織者,以科研處、教務處為研究中心,以教研組和相關學科為基本研究單位,以教師為研究者,以群體性研修為載體,以學校所面臨的具體問題為對象,以課題研究為牽動力,以教育實踐效果為診斷與評價,發揮學校教師集體的智慧和力量,對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師教育行為進行研究與分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育管理機制,變革教學方式,改善教學行為,實現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
我們在構建學校校本科研行動機制的同時,根據研修的一般程序“觀察出色的教學——修煉教學決策——豐富教學能力”,在全校開展了“群體性研修”與“個體性研修”相結合的“校本教研”。“群體性研修”行動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重點放在集體備課和集體聽課兩個環節上,形成“備課組集體備課一一人主教一集體聽課一實錄一集體研討—個人敘事”的群體研修模式。其中,集體備課也形成“個人構思一組內研究—寫出個案一交流討論—達成共識—形成教案”模式。第二階段,群體與個體的教學實踐反思,著重在兩個方面:1 課后的研討反思,也就是評課和寫教后反思,進行“以問題為中心,以課例為載體,以全程反思為靈魂,以同伴研討為基礎”的課后交流研討。2 研究“常態環境下的有效課堂教學”途徑,尋找有示范和推廣價值的課堂教學案例,逐步形成各個學科較為優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通過“群體性研修”,教師們對現代教育和新課程的理解逐步深入,教學設計更具合理性和藝術性,收效更大的是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
(三)以課題實驗為載體,讓教育科研走近教師,發揮實效
不少一線教師認為,教育科研是高不可攀的事。我們在設計學校自主科研發展規劃時,首先考慮的是,要讓教育科研降低重心,走進學校和課堂,貼近教師,發揮實效。
我們提倡全體教師人人參加教育科研。每學期開學,全體教師都要制訂學期教育科研計劃;期末,要對計劃的實施做出書面總結,撰寫一篇課題論文。我們主張,教育科研主要研究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最困擾學校和教師的問題。研究應從“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路”開始,用教育理論把各個環節串聯起來。課題的選擇可以不拘一格,課題可大可小,研究時間可長可短,研究深度可深可淺,只要符合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都可以。比如,校長主持的研究課題,目的在于尋求學校管理和業務指導的科學方法,提高管理和指導的科學化水平。教師進行的研究課題,目的在于探求教育教學的規律和方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其中,既有嚴格按科研程序進行的課題研究,也有淡化形式的小課題研究。目前,學校既有著眼于學校整體發展、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的課題,如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A類課題“建立學校校本科研行動機制”、B類課題“中學生‘參與式道德實踐’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桂林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A類課題“開展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研究”等,也有植根于學科教學的課題,如桂林市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B、c類課題7個,還有一些根據教學需要靈活確定的小課題。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科研培訓,造就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隊伍
理論指導、專業引領是校本科研得以深入開展的重要支撐。因此,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是校本科研不可缺少的因素。我們聘請專業研究人員來校開設教育科研系列講座,擔任課題顧問,參加課題活動,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引領。此外,我們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市教科所舉辦的教育科研培訓、課題研討和成果展示活動。學校科研處積極發揮職能作用,每學期舉辦一次教育科研專題講座,出一兩期《教育科研信息簡報》。可以說,學校已經形成了濃厚的教育科研氛圍,一支樂于教研、善于教研的教師隊伍,尤其是青年教師隊伍已經成長起來。
校本科研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還有待我們孜孜求索。我們將繼續保持開拓創新之銳氣,求真務實的作風,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創新實踐為動力,努力探求學校自主科研的有效途徑,讓教育科研成為學校發展的堅實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