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就是人類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下,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色彩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和價值觀的總和,是控制一個地域內人們思維和行為的內核,是人們精神活動的產物。特定的地域文化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方式、生存方式和價值觀有很大的區別,怎樣在不同地域藝術地展現語文教學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語文教育的重點應屬于文化范疇,學校語文教育擔負著文化傳承的責任,語文教育在重視主流文化科學知識教學的同時,同時要注重地域文化藝術教學的特征。語文教學既應關注教材教學內容,更應讓整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地域教育的特有藝術性。
一、地域文化對語文教學藝術的影響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地域的積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地域文化必然對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藝術形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和作用,具體反映在幾方面:
首先,地域文化與語文教學藝術是互動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逐漸培育出對待外部文化的開放式文化心理。一是表現在學生心理空間的拓展上。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要使學生擺脫把地域文化看成傳統甚至是狹隘的傳統心理,意識到天地的廣闊和地域的多樣性,也發現自身應該補充的地方,從而產生積極進取的心理,使學生不但能夠以客觀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事物,以極大的熱情學習各種新知識,不斷增強開拓創新意識,走向相互聯系日益緊密的客觀環境。二是表現在對地域文化的認識態度上。不能以一種封閉的文化心理看待地域文化,要正確鑒別地域文化的優缺點,否則會在排斥地域文化中消極成分的同時,也排斥其中的積極因素。尤其是受地域文化中封建迷信等消極因素的影響,增大了語文教育與地域文化的不兼容性。要學會區分地域文化中那些具有共享性、繼承性、融合性的先進文明成果與其中的消極面加以區分,分別對待,而不是一概排斥。
其次,語文教學藝術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將語文教學藝術與地域文化中特有的有利因素結合,必然給語文教學藝術帶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之一是促進作為文化傳承體的學生的本地化。無論是當地教師,還是當地的學生。其生活規律和習慣都遵循著當地原生活狀態到融合現實生活狀態的轉變中。語文教師首先是以當地人的身份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因而需要語文教師在當地環境中既要適應外來文化理念的影響,又要適應地域文化環境的影響。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藝術地實現外來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做到知識和情感的有機統一,有助于語文教學更好地實施,從而實現語文教育的“人文”目標。在地域文化的研究中發現,人的心理與客觀環境的地域文化聯系密切,其代表的生產方式和文化類型是所在地域獨享或專有的;同樣,傳統意識與民風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顯著特點,吸納、借鑒、融合地域文化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因此,在地域化的環境下,語文教學藝術必然受到最先孕育于地域特色中文化中的觀念形式的影響。
再次,語文教學藝術和地域文化的有機融合所產生的另一重要變化,是語文教育聯系的“最近發展區”。語文教育是文化的發展變動與時代潮流的同步,在地域文化聯系所產生的“最近發展區”的作用下,加之適應客觀環境的需要和當地風俗習慣的滲透,語文新課程改革已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同時出現了在教材、評價體系的融合等多種形式并存的格局,并體現在語文教學藝術的運用理念上,其突出表現就是教學方式和手段的本土化。
二、彰顯地域文化的語文教學藝術特征
語文教學藝術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而進行的富有審美價值的創造性教學活動,審美性、情感性、形象性、創造性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主要特征,所以語文教學藝術既要強調知識傳授、重視情感過程,也要追求地域性。打上地域文化烙印的語文教學實踐操作和審美性,形象地、現實地對學生產生吸引力,感性的語文學習方式能有效平衡學生的心理壓力。作為語文教師,應該首先了解本土文化,研究本土文化,向本土文化學習,用本土文化不斷浸染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本土文化的滋養中提高人文素養。而地域文化屬于內化的感覺思維活動,讓語文教學藝術感性和理性交織在一起,從而讓學生達到對地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認知和感悟。
1 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的地域化。中國地域遼闊,地區間的差異表現在語文教學風格上較多為“南”“北”之分。教師要掌握并適時運用多種語文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讓語文教育教學“不拘一格”。如:情感型的于漪的教學總是“緣事而發,以情動人”;樸實的歐陽黛娜的課則給人洗盡華,質樸中見真功的感受。這種差異從文化人類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地域差異對人的性格的影響。
語文教育教學理論不斷發展更新,行為主義學習和教學論、認知學習和教學論、人本主義學習和教學論、建構主義學習和教學論等等都在影響著語文教育教學。對于學習教學理論我們要辯證地思考,有效綜合各種教學理論,形成獨特的地域化語文教學風格。根據實際教學目標和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學情來確定教學策略,拋開“流派”觀念,敢于創新,藝術性地設計每一節課,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以《春》為例,設計教學時,掌握基礎知識,培養閱讀、概括、分析等綜合能力在不同的地域可能都是一樣的,但是作為自主學習一建構知識體系、歸納階段特征→產生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師生合作探究解決或課后探究等,在北方和南方的語文教育中就應該有區別了。作為“春天”的美景,北方的學生可能體會就沒有南方的學生體會那么深刻而強烈了,故在感知“春天”、增強感悟力的時候,北方的語文教師就要培養學生提高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獲取資料的能力和表達能力;而南方語文教師就完全可以讓學生直觀感性地認識“春天”了,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目標。所以利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講授學習等幾種模式與地域特性結合是實現最佳語文教學方式的搭配,這樣才能促進語文教學目標的達到。
2 良好師生關系的地域性。語文教師要善于與學生交流,善于激勵學生挖掘自身潛力,善于創造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善于把思考的快樂帶給學生,這樣的師生關系才會達到享受語文教學的境界。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最需要掌握學生的心理因素和地域性的特點。那么語義教學如何在地域文化影響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呢?
其一,提高語文教師自身地域文化素質。語文老師要不斷學習、更新語文知識,廣博的文學知識,要有良好的品德修養。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并具有文學藝術家般的鑒賞力和良好的駕御課堂組織教學能力。對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學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掌握民風民俗,把握地域文化影響下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語文教育內容和語文教學方式方法,這樣和學生的關系就更近了。
其二,樹立平等的師生地域觀念。拋棄所謂的師道尊嚴,與學生平等交往,特別是對待老、少、邊、窮地區的學生應本著平等的心理與學生學習,不唯書,不唯師,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感覺到本地文化中優秀的、積極的因素,從而樹立學生的自豪感。
其三,善于激勵學生,多一些鼓勵和包容,少一些責備和苛求。教學環境輕松、師生心態平和是語文教學交流的基本保障。語文學科本身有許多東西是每個同學身邊都可以涉獵并理解的,只要教師信任學生,大膽放手,激勵學生探究思考自己身邊環境的有用的資源,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致。
其四,大膽整合處理教材內容,對課本知識進行拓展。語文教材的編寫在某種程度上有滯后性和普遍適應性,特別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有必要通過補充豐富的內容進一步展現出來,同時使語文教學具有地域性、時代性、世界性。
三、融合地域文化心理的語文教學藝術最具生命力
地域文化是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土壤,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會留在當地發展,所以培養他們在特定時代地域經濟背景下所具有的文化本質,有利于當地和整個社會的發展。語文課程涵蓋了自然、社會、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背景中,決定了語文教學藝術要適應當地的地域文化,這也是語文創新教育的有利條件。而語文老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科學分析,采用多種學習、教學方式相結合的形式靈活、機智地將語文教學引向深入。
延伸語文學科內知識,整合地域文化知識,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創造語文教學的美感。成功的語文教學無不體現一個“美”字,美無處不影響著學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發展,地域所體現的人文和自然精神的美使語文教學充滿色彩、生氣和情趣,它吸引學生主動愉悅地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它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有了最初的學習幸福體驗。語文學科內知識的延伸主要表現在知識縱向、橫向的聯系,不同文化、文學的聯系,情感與態度結合點的平衡等方面。教師要在學生感受語文學科理性思維魅力中實現我們豐富而有深遠意義的教育目標,讓學生不但在知識技能更熱愛上語文,挖掘到語文學科深層、豐富的人文內涵,也使語文教育達到一種很高的境界。
整合地域文化中的人文和自然特性,它可以讓語文學科的人文色彩得到彰顯。語文學科要體現積極的價值取向,體現地域性思想、意識、情操、社會人倫和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與歷史、政治、地理等學科找到契合點,共同滲透在教學每一環節中。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一課時,為實現語文的人文教育、公民教育的功能,結合地理色彩創設文學情境,“安塞腰鼓”中蘊涵了一種永恒的、不屈的人類精神,那是一種追求地域文化和主流文化相結合的多元文化精神。通過這種西北地域人文精神的探究使一些積極的價值觀內化到學生心靈深處,讓學生在無窮回味中思索更多人生的價值取向。
有人說:21世紀的人才是以人為本的“兩個文明”的創造者。我們的語文教學倘若能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并在感受美中習得許多做人的道理,這對他們的明天的發展必將發生深遠積極的影響。語文教學藝術在融合地域文化的過程中,結合地域特點,提煉出獨樹一幟的語文教學方式方法,即是語文教學藝術性的體現。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我們廣大教師要努力踐行“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個維度,樹立“地域文化”意識,使語文教學藝術整體發展提高,真正體現語文教育與地域文化的融合,教育理念和地域文化心理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