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多是被動的“接受學習”,而“自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結論”的探究過程和方法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實際上,在一個人的發展中,“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都是必需的,探究學習能力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們的學生也是如此,如果每個學生都只滿足于學習課本中現成的答案,他們的學習興趣將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弱,而探究學習能保持和發展每一個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直接參與、直觀感受,不僅能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通過探究的過程,經歷挫折和失敗,還能培養尊重事實、獨立思考的意識和態度。
一、探究學習
探究既是學習的過程,又是學習的目的,還是學習的內容。探究學習(in-qairy learning)指的是一種自主、積極的學習過程,是仿照科學研究的過程進行的學習,是在掌握學習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科學研究方法,鍛煉科學研究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探究學習作為與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教學方式,由來已久。
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于提高綜合國力和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國都普遍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對探究學習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發展。
在國外,以英美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各種方式推動探究學習的發展。英國推出《1998年教育改革法案》,首次將科學課程與英語、數學并列為三大核心課程。而在科學課程中,特別強調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美國先后出臺了兩部具有綱領性的科學教育文獻:一是1990年美國科學教育研究會提出的《2061計劃》,二是美國國家研究理事會1996年推出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這兩部文獻都強調探究教學的重要性,后者甚至認為“學習科學的中心環節就是探究”,并對探究學習提出了一系列標準。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也日益重視通過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促使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所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進一步強調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探究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至此,探究學習在我國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課題,并成了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亟待探討的問題。
二、學科探究學習的提出
“研究性學習”概念是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借鑒國外探究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于1999年初提出來的。所謂研究性學習,廣義上是泛指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學習,目前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通常圍繞一個特定的問題展開,因而又稱為“主題研究學習”。研究結果表明,“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于推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特點是學生的學習是基于課堂的學習。我們的學生每天大量的時間是在學校課堂里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不可能用大量的時間去完成“研究性學習”所要求的任務;我們的課堂里“大班額”現象的普遍存在,也限制了我們去完成“研究性學習”所要求的任務。這種明顯的局限性就將一個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如何在課堂的學科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嘗試,我們感到,將探究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引入學科學習之中,實為一個有效的途徑。
三、學科探究學習的認識
1 學科探究學習的基本理念,
學科探究學習的基本理念是,針對以往學科學習與探究活動脫節的問題。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突出體現方法性、體驗性、綜合性和發展性,通過緊密結合學科主要知識的精選練習和精心設計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鞏固和拓展學科知識,轉變學習方式,有效促進學科學習效果的提升,逐步學會學習。
簡單地說,學科探究學習是“將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應用于學科學習之中”,以實現教學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 學科探究學習過程的特點
基于以上的思考,學科探究學習過程應當具有以下特點:
(1)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我區使用的《學科探究學習》教材每一課都設計或提出了一個緊密結合學科主要內容、供學生探究的問題,為學生指明探究方向,并對探究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也作了一定的設計和安排,使得探究過程不僅成為學生學科知識學習、鞏固、提升的實踐過程,也是合作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過程。
(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探究學習過程要求教學形式多樣化,除常規的講授、練習外,課堂討論、實驗、制作、辯論會、現場模擬、講座,以及社會調查、參觀、考察、采訪、撰寫小論文、編輯板報、通訊、刊物,舉辦專題展覽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學習手段。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形式,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豐富課程資源的深度開發。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必要的直接的條件,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除教材以外,還有教師、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學習方式、教學問題、教學策略等都是非常寶貴而直接的課程資源,各種專用教室、設備、活動場所、校外圖書館、科技館、網絡、鄉土特色、家庭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教師在探究學習組織過程中,要進一步從三個維度解讀課程教學目標,分解出具體目標,要思考為了實現具體的和整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資源,怎樣使用這些課程資源,這些課程資源怎樣進入教學過程,怎樣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最有效等。同時,還要探討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教學活動方式、教學手段,調動學生與教師一起共同投入學習過程,積極、主動地思維,獲得教與學的高效率。
(4)生命課堂的建構。學生通過在教師引導下的探究學習,既體驗了知識發現的過程和基本方法,從生命的角度認識了科學、生活、社會,又有序地建構了自己新的知識體系。探究學習的過程,不僅滿足了學生認知的需要,還使學生的技能、情感得到發展,教師也從圍著書轉的“教書匠”,變為一個關注學生生命成長、幫助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家。在這個過程中,師生全身心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享受創造的喜悅與滿足,品味人性的燦爛與魅力。
四、學科探究學習實施要點
學科探究學習過程涉及眾多因素,一般地說,要重點把握好如下環節:
1 學習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的制定是學習過程的開始。按照我國新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應當包括三個維度。另外,作為學科探究學習的目標,還應當包括學生學習過程中探究素養的養成。
學生探究素養養成目標主要包括:探究精神和意識的培養,發現問題意識的培養,形成問題、提出假設、完成實驗、收集整理數據、驗證假設、形成解釋或結論的技能和方法培養,合作與分享重要性的認識和態度培養,評價、反思能力培養,嚴謹科學態度和方法的培養,等等。
2 學習過程的設計
學科探究學習的過程設計首先應當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基礎,包括學生學習的動機,學生的感知、概括、分析推理能力,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學生喜好的學習方式方法等等。其次,要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創設積極的探究氛圍,包括桌椅的擺放、學生座位的安排、學習小組的編排、學習小組內部的分工、教學情境的創設和教師的引導等。另外,探究學習的課堂管理也是一個全新的問題,必須有一定之規,確保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而不是簡單地爭論正確與否。
3 學習中教師的指導
學科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也強調教師適時的、有效的指導,這樣才能獲得學生學習的實效。
在這里,我們要考慮的問題是: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探究。比如:探究的問題怎樣形成,探究的進程是否由教師預先確定,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什么時間、在哪些方面、作什么指導,教師需要提供何種背景資料或信息,等等。
例如,探究問題可以結合學科學習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也可以通過歷史故事、科學趣聞、實驗等方式產生,如介紹“飛行員抓住飛行的子彈”的故事,引入“運動與靜止”的有關問題。
在學科學習中引入探究學習的思想和方法,是一個新的課題,有許多問題尚需深入地探討。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是適合于探究的,探究學習的主要內容應當是學科中的重點、難點,要有針對性地進行突破、鞏固,重在學科內容的縱橫編織、形成網絡、建立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