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覺能動性、積極性的心理狀態的一種體現。實踐證明,行為動機越明確,其主動性就越強。后進生通常指學困生和思想行為習慣表現不好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班級活動中的特征集中體現為缺乏明確的動機。激發后進生的學習動機,是促進其良性發展的根本,是班主任專業化成長的關鍵與核心。
統計分析發現,班級后進生主要是由于某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而引起。例如,學生的家境貧寒而使之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因父母離異而缺乏親情使其歸屬感與愛的缺失;因教師經常指責、批評甚至體罰學生,使其安全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這些來自家庭和班級管理行為中的諸多因素構成了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需要的主要障礙,造成了學生學習缺乏動機的后果。所以。促進班級后進生良性發展,就是要把握學生的實際,從滿足學生缺失的需要切入,促進其生長需要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激發和強化其行為動機,形成良性循環。
一、動之以情——滿足缺失需要
1 朋友角色,營造“家”的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于如何愛護兒童。”班主任角色特征在于其多樣性,他們往往被學生視為自己父母的化身;高年級的學生則習慣把班主任當成朋友,希望班主任在生活、學習、交友等方面給予關注和指導。這些心理期待正是學生歸屬和愛的需要的表現。所以,教師既要像父母一樣關心、愛護自己的學生,保證其生理需要的滿足,又要像朋友一樣經常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情感溝通和人格碰撞,用心聆聽他們最無助時的呼喚,只有這樣做,班主任與后進學生的心才能貼得更近,促進后進學生的發展就有了情感基石。
2 尊重學生,營造民主團結氛圍
心理學揭示的規律告訴我們:愉悅的情感體驗可使學生感知敏銳、思維活躍、積極向上;消極的情感體驗,會使學生從中感到社會的否定和排斥,甚至會產生自暴自棄、消極悲觀、不思進取的念頭。后進生較其他學生更想得到老師、同學的理解和信任,也希望在班集體中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得到師生的尊重和認同。而他們在面對班主任的時候通常懷有一種緊張或恐懼的心理。往往采取見了班主任繞道走的逃避辦法來保護自己。這就更要求班主任在班級中建立一種寬松、愉悅的班級氛圍,幫助學生克服膽怯、恐懼、焦慮的心理,從而滿足學生的安全需要。因此,班主任首先要放低重心,“蹲下來”與學生相處,避免居高臨下地用命令、責問的語氣與學生談話。在對班級管理制定決策時,要多征求后進生的意見;面對學生犯錯時,首先要有原則的寬容,切忌嚴厲斥責,尤其是當眾訓斥或責罵,然后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切忌用粗暴的結論性評價,多用發展性評價,以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和態度,而且防止學生產生抵觸或逆反心理。
3 賞識學生,營造和諧氛圍
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與獎勵比批評與指責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后進生一味地批評、指責起不到任何好作用。賞識教育的思想是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班主任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對待學生、熱愛學生、認同學生,它側重于對學習和習慣較差,且自卑感很重的學生。強調更要多樹“拇指”,不用“食指”的教育思想。如盡量采用他們的合理建議管理班級,對他們能力認同;對他們的學習成績與日常行為表現,多采用發展性評價,肯定他們的進步,不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只要教師多肯定和鼓勵學生,就能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也就能突破阻礙其進步發展的瓶頸。
二、曉之以理——激發學習動機
隨著網絡的發展,時代的巨變,在當今中學生生活世界中存在諸多矛盾:現在的學生“遠離歷史”與他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之間的背離;現實的安逸生活和學生應該有遠大理想之間的背離;人們價值觀多元化與正確價值觀之間的背離;努力讀書與大學畢業后就業形式的嚴峻的矛盾,使后進生滋生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加上中學所學的知識暫時無法體現其使用價值,削弱他們的學習動機,導致他們學習勁頭不足,甚至自暴自棄。這要求班主任換位思考,用自己的認識去影響和糾正學生的認識;要聯系實際,曉之以利害,對后進生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對自己的未來滿懷憧憬,這是促進后進生良性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授之以法——滿足生長需要
當后進生明確了學習態度,擁有了自信之后,根據后進生實際,給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方法、評價策略等多種實現自我價值的有效途徑,以滿足其認識、理解、審美和創造的需要。
1 引導后進生學會自控地自主學習
班主任要引導后進生自我定向,即要教給后進生如何進行自我管理,如確定學習目標、安排學習程序、制定學習計劃,為自主學習定向等。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控,指導后進生對照學習目標尋找學習差距,考慮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此外,還要引導后進生正確認識自我,學會依據學習目標,對自己的學習策略、方法、計劃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進而對自己的學習過程積極監控。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后進生自我激勵,使自己始終處在積極、活躍的學習狀態。
2 引導同伴互助的舍作學習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是為了導之以行。后進生易犯“冷熱病”,只有他們的行為發生根本性轉變,后進生的發展才算進入良性軌道。因而班級中要創設“一幫一”或“多幫一”同伴互助的學習方式。指導后進生學會利用身邊的同學來監督、帶動和提醒自己,幫助自己改掉如遲到、早退、上課睡覺、逃學上網等不良習慣。通過與班級學優生同進同退,將自己的人留在校園,把自己心放在教室。心理學研究證明:在同伴互助學習過程中,當后進生抵住了誘惑,克服了困難而獲得學習進步,學生就會感到滿意,繼而成為一種繼續學習的動力。因而同伴互助是后進生良性發展的拐杖。
當然,根據后進生的成因不同,我們采取的措施應該有所區別。我們應充分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然后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策略,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工作落實到實處。只有當外部刺激與后進生本身蘊涵的積極因素有一個完美的契合點時,才能真正發揮教育的引領作用,也才能真正調動后進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走向良性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