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是具有“人文精神”氣質的學科。它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情感性。作為教師,我們傳授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做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情感陶冶教育,使學生在懂得稱頌美好事物、抨擊丑惡的東西、嘲諷可笑的對象、哀憫悲慘命運的同時,于情感的判斷中滲透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真與假、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的認識,從而獲得了感知的積累和判斷生活的能力。如何實現這樣的情感目標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加強儲備,做好情感的導控
心理實驗的結果表明,帶有高度情感因素的內容會使人的記憶更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正如一首歌,如果歌曲的音樂和個人的情感相連接,那么歌曲的旋律和歌詞都能引起深刻的記憶。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文本的過程中,自身的心靈必定受到感染,甚至會喚起與作者相同的情愫,即情感共振。而學生因年齡、生活閱歷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他們情感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因此,教師在調動自己情感的同時,一定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和神情等外部手段,做好情感導控,使學生沉浸在教師設置的良好情境氛圍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上魏巍的《我的老師》一課中,我課前配樂朗誦了自己的下水作文《我的老師》。在我聲情并茂地朗誦到老師在課余手把手的教我演奏腳踏風琴和在炎炎夏日把做操時昏倒的我背上向醫(yī)院急奔的情節(jié)時,我無語凝噎、淚水盈眶,教室里異常的安靜,學生有的眼珠閃亮,有的把頭埋的很低,甚至連班上最調皮的楊某也若有所思……我看到學生的情感已經被我調動起來了,便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分析人物,并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有表情地反復朗讀,品味文中的重點詞語。課堂上始終洋溢著熱愛老師的旋律,處于濃厚的愛師、親師的氛圍中,使這堂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說明教師情感的良好蓄積和恰到好處的情感導控,使語文教學效果得到深度的提升。語文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我們語文老師本身應該具有較為深厚的情感儲備,具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在教學中適時、適地、適度地宣泄情感、走入角色,成功地架起文本與教師之間、文本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對話的橋梁。
二、積極引導,激發(fā)聯想和想象
文學作品總是無時不刻地誘發(fā)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聯想和想象的展開,往往伴隨著情感因素,劉勰的“情以物興,物以情觀”指出了情感是以聯想和想象作為基礎的。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理解接受作品內涵的同時,還應當積極引導學生突破文章內容本身的局限與約束,充分調動學生自身的儲備信息,啟動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進行思維發(fā)散,對作品的空白處進行填補和鏈接,從而充分領悟作品豐富的內容,加深對作品內在情感的深刻體驗。如在上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駱駝祥子》片段)一課時,在簡介小說背景和故事梗概之后,我轉身在黑板上板書了一個大大地“苦”字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并在黑板上畫了一輪太陽和一幅烏云閃電暴雨圖并配以暴風雨的錄音,要求學生在此情境中,發(fā)揮聯想和想象,說說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中拉車的苦狀。然后走進文本,通過閱讀來進一步體會祥子的“苦”,即在烈日下拉車的煎熬之苦,暴雨中拉車的掙命之苦以及在暴雨中忍受坐車人冷酷無情的炎涼之苦。讓學生認識到“自然”與“人”給祥子的靈肉上施加的雙重摧殘與壓迫,進一步明確社會的黑暗、人情的冷漠才是造成祥子悲劇命運的真正原因,才是舊社會人民痛苦生活的罪惡根源。這樣處理課堂教學,使學生通過聯想、想象,喚起讀者自身生活的感受與體驗,并將自身這種感受外化到小說中的人物形象中,進行情感上的“融合”與“共鳴”,產生情感共振,從而更準確地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作品主題,深刻地領悟作者老舍所要表達的情感。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能善于抓住文本中一個個的激發(fā)點,充分地刺激學生大腦皮層,驅動他們無限的聯想和想象空間,這對豐富他們的情感內心世界、提高他們的語文情感素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三、尋找契合點,創(chuàng)設氛圍和情境
氛圍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學生感情觸動、激發(fā)、渲泄的外部環(huán)境,使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氛圍中,領悟情境的寓意,逐漸地走進角色當中,并能較好地理解角色,很好地人戲。并在此情境中使性情得到陶冶與熏染,使心靈得到洗滌與凈化。
如何達到這一效果呢?我想,需要教師用生動的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來再現課文中的藝術形象和具體生動的畫面,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情感沿著作者的思路,在老師點撥下,輕輕松松地進入作品的情境氛圍中,找到作品表達情感的契合點并進行連接與溝通,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從而實現讀者與作品所塑造的人物、表達的情感、所描繪的景物在情感上交流與溝通,并產生共鳴和共振。例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裝》時,我是這樣導人新課的:“提到新衣服,想必大家都見過、穿過,都會對他充滿期待。今天,讓我們一起去安徒生的童話王國里去參加皇帝的新裝大典,一起去看看皇帝與眾不同的新裝,好不好?”安徒生滲透在作品中的強烈愛憎情感是通過人物個性化的語言來表現的。為此。我讓同學們在邊閱讀、邊體會人物性格的基礎上,請同學們分角色來表演,并根據錄音要求學生做動作與神態(tài)的表演,使學生能夠沿著語言運動的節(jié)奏起伏來揣摩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捕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從而準確領悟作品所要表達的主旨。學生們還跨越時空,出色地完成了與顏面盡失、威風掃地的皇帝的對話,在滑稽可笑、令人捧腹的表演中,學生們進一步認識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與丑,是與非,提高了審美意識,豐富了審美情感。又如在講授《變色龍》一文時,我注重從一個“變”字人手,在學生的快速閱讀后,明確了小說寫了什么,主人公是誰之后,我讓學生按照我給人物表情畫的不同臉譜,要求學生按角色給人物配上對白,使學生在課堂上的興奮度得以提高。學生們仔細閱讀課文后。紛紛躍躍欲試,踴躍上臺表演,甚至有些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與喝彩。學生們通過臉譜的“變”和精彩的人物對白,準確而細致地分析了奧楚蔑洛夫這一沙皇走狗的形象。“用有聲的語言把文字蘊含的深情表達出來”,這才是語文課的本來面目。正是由于特定的情境創(chuàng)設,形成情感的輻射力,不斷地叩擊學生的心靈,開啟學生的心智,使本堂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注意培養(yǎng)自身的情感儲備,得體而充分地駕馭好這份情感,“披文人情”,會使課堂更具有感染力;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引導,主動引發(fā)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會使語文課堂更具有吸引力;關注現實與文本的契合點,為學生搭建一個施展才華以及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的平臺,會使語文課堂具有無限的魅力;由此,語文課堂上的情感目標也將得到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