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可以使孩子尊重他人,珍惜生命,增強自信,學會交往。教師應充分認識“尊重”教育的重要意義,努力提高“尊重”教育的效果。要讓孩子學會尊重,首先要求教師尊重孩子,讓孩子在被尊重中學會尊重。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
一、尊重孩子,必須關注孩子的心靈
現在的孩子,自主性都很強,各有各的個性,我們不能再以傳統的“權威”教育來面對孩子。孩子們來到學校,一般肩負著兩種使命:一種是來學習社會期望的知識、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務,其核心內容是養成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環境提出的要求完成相應任務的能力;另一種是出于個人的興趣、動機、愿望而學做事情,從而實現個人理想,這種使命的核心成分是自主性和創造性。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只是竭力保證孩子完成第一種使命,而在有意無意間忽略了第二種使命的存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感嘆,教育這條路到底該怎么走才能讓孩子們變得更乖更好呢?其實,在我們感嘆的時候,我們已經只以第一種使命來定義這個孩子的乖與好了。而這種完全忽略孩子感受的教育,勢必讓孩子成長中的心靈變得扭曲。所以,尊重孩子,必須首先關注孩子的心靈,而關注孩子的心靈,我們必須做到尊重孩子的自尊。我們經常看到有些教師在對待違紀學生的處理上,會利用一些嚴厲甚至可以說是狠毒的話語來對待學生,在發泄自己不滿情感的同時更是沉重地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筆者曾跟一位被指責是在課堂上跟老師頂撞的孩子聊過天,問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行為,他告知筆者,是因為這位老師在批評他們的時候簡直不把他們當人,罵他們連豬狗都不如,其他同學敢怒不敢言,所以他就當出頭鳥了,說著說著眼眶都紅了起來……如此看來,不管是成績好的學生,或是成績差的學生,人人都會有自己的自尊,而這個自尊,是不容他人,哪怕是為人師者來輕易踐踏的。所以,我們作為孩子們成長之路上的引導者,必須謹記,要關注孩子的心靈、尊重孩子的自尊。
二、尊重孩子,要允許差異性的存在
由于遺傳的原因,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性。有些孩子乖巧聽話,學習努力,成績好;有些孩子調皮,不愛學習,喜歡自行其是。每個孩子先天稟賦都不一樣,有的向往吟詩作對,有的對數學運算著迷,有的鐘愛美術,有的愛好運動……作為教師,應該了解和接納每一個學生的天性,并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告訴我們:“教師應當把學生看成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結構的人,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理解尊重學生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從本質上做到尊重孩子。傳統的教育強調共性,忽視研究學生的差異性,其主要表現在:一是無視學生差異的存在,強調平均發展,把全面發展片面地理解為“全優”發展;二是不尊重學生的差異,把學習成績欠佳者稱為“差生”。把某一學科學習有困難者稱為“瘸腿生”,使他們的集體生活一直籠罩在失敗的陰影中,以致喪失了前進的信心和動力,甚至使其人格扭曲。素質教育追求的是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弘揚發展孩子的個性,其要旨之一就是要尊重孩子,允許差異性的存在。尊重那些在各方面表現優秀和中等的學生并不難,難的是尊重在某些方面表現差的學生,特別是學習差和紀律差的學生。教師要深刻理解尊重孩子的涵義,就必須學會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孩子,尊重與教師意見不一致的孩子,學會平等對待智力能力不同的孩子,學會平等對待成績不同的孩子,學會平等對待個性特點不同的孩子,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尊重中學會尊重,在尊重中得到健康成長。
三、尊重孩子,必須建立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
在素質教育進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體罰學生,用語不文明等粗暴行為在教師隊伍中已經很少出現。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我們課堂中,學生不尊重教師的現象比比皆是。尊重學生,是素質型人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發展的方向。但是,學生得到尊重,并不是建立在教師威嚴掃地的基礎上的。教師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如果威信盡失,學生又怎會心甘情愿向其學習?教育又如何繼續?將學生和教師這二元僵化對立。不僅錯誤理解了尊重學生的含義,而且對教育的破壞也相當嚴重。尊重學生,必須建立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之上。反過來說,師生間的平等又是建立在教師和學生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的,是一種相對的、動態的平等。學生有獲得尊重的權利,但前提是學生必須尊重教師,不尊重教師的學生也必然會喪失權利并受到懲罰。教師要尊重學生,并不等于在學生面前唯唯諾諾,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感情、獨立意識,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建立健全的身心;對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錯誤和缺點,也要求教師毫不猶豫地批評、校正、加以引導。寬容不是縱容,引導而不能誤導,能夠發現學生的優點,指出他們的不足,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和尊重。
(責編 馬超勤)